《毛利文化》

怒海惊涛,毛利人的先祖乘坐独木舟抵达了新西兰。数百年间,长白云之乡孕育了神秘而瑰丽的毛利文明。欧洲人的到来,引发了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今天,毛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获新生。毛利文化是国内鲜见的研究主题,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充满了神秘的魅力。《毛利文化》一书详尽展示了毛利人的神话与历史、禁忌与传统、战争与艺术,揭示了从古代到现代,毛利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毛利人横越大洋抵达长白云之乡

张静河,常州大学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91年至1994年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注册博士生。1993年在瑞典韦勒-格林科学研究基金会资助下,从事瑞典汉学史研究,出版《瑞典汉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并因此项研究应邀出席1993年诺贝尔奖授奖仪式。1998年至2000年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任教并参与WTO中心的研究工作,著有《WTO农产品协议:规范与承诺》(黄山书社,2000年)、《跨文化管理》(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年)等书。现移居新西兰,独立从事文化人类学调查和美国汉学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出征前的毛利武士

内容简介

张静河先生撰写的《毛利文化》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用中文写就的,以新西兰土著毛利族群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这部著作系统展示了毛利人的神话与民间传说、部落社会制度、史前时期生产方式及文化形态、战争传统与尚武精神、语言与教育以及文学传统等诸多课题。内容丰富详实,立论公允,论证充分,通过生动的笔触还原了毛利族群传统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揭示了他们特有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精 彩 试 读

毛利人的婚姻传统

毛利人的婚姻传统,贵族阶层重视门当户对,特别是普西制度,贵族酋长的嫡传长女被称为普西,她不可以与任何男子交往,必须由父亲做主,通过婚姻关系建立部落之间的政治联盟,这是一个悠久的传统。

1550年左右,纳提·怀卡辛伽部落的青年图朗依爱上了莫米提部落的女孩西朗依,他的父亲计算了两家的家谱世系,就去为儿子说亲。西朗依的父亲接待来访者,没有提任何条件,只是问他:“你祖上乘哪一条独木舟来,哪一个谱系传到你这一代?”两个老人一起回顾了各自的家谱,觉得是门当户对,于是年轻人顺利结婚,两个部落因婚姻关系结成联盟。

一般的贵族男女青年之间,婚姻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但也要得到父母在物质方面的支持。在部落的聚会上,一个男孩子看上了一个女孩子,跟她跳舞,唱歌,然后回到家中告诉父亲。父亲问明情况之后,告诉儿子,家里的土地财物可以供他结婚。女方家长知道女儿有了意中人,便组织一小组人以“吵架”的方式来索要聘礼,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唱起传统的求婚歌谣。男孩子的父亲在对来宾表示欢迎之后,声称自己身无长物,实际上却为年轻人准备了丰盛的结婚礼物。“这儿是两块土地,两件狗皮斗篷,两块碧玉饰品,两条独木舟,两件精美的披风,六张网,四根长矛,三根鲸骨短棒,一根刺矛,一根标枪,一件图鲁西武器,所有这些都用来补偿你们。”胞族的亲友在这成堆的财产上,掷上许多自己的物件,然后主宾共享盛宴,前来“吵架”的团队兴高采烈地班师。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贵族妇女

传说中的白巫术

毛利祭师相信白巫术的保护性作用,当本部落的人遭到敌人陷害或是陷入自然困境时,他们通过向神祷告与施行法术,把受困者解救出来,行的就是白巫术。

口述历史中记录最多的,是祭师用法术呼风唤雨,在关于独木舟塔基提摩的传说中,塔基提摩在横越大海时,突然出现一面浪涛的高墙堵住去路,船上的祭师吟诵符咒,祭起著名的石斧阿威奥朗依和威诺努依,劈开巨浪,使塔基提摩驶出了怒海。后来,塔基提摩的船员们吃完了食物,祭师施法以后,丰富的贝类从深海中浮上来粘在船舷上,为水手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

白巫术常常用于阻止坏天气,有一种咒语(Tuku Rangi)专门用于祈雨,而另一种咒语(Puru Rangi)则用于祈求大雨停止。祭师念着符咒祈求大雨停止时,把一小撮灰土掷向下雨的地区,雨就会停了,而在施法祈求洪水退去时,则把一块石头掷向泛滥的洪水。

白巫术也用于战争,祭师挥舞着一根树枝吟诵一段符咒冲在前边,的咒语使敌人气馁,失去抵抗的意志。祭师也利用巫术呼风唤雨增强抵抗或进攻敌人的力量,有一则传说和孔明借东风的故事相似,当纳·迈西部落受到奈·塔毛基人袭击时,进攻者采用火攻,并把新鲜的蕨枝投进火中,使大火转为浓烟,希望借助浓烟的掩护攻入要塞。堡内的祭师哈海依念动咒语使北风转为南风,把浓烟刮向敌方阵地。在双方祭师的较量中,风向总是随着哈海依的指挥,把大火与浓烟送回进攻者一方,因而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堡。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毛利公主普娅纪念会堂

接待访客

重要的迎接仪式还要举行掷长矛表演, 这源于古老的传统,以探测来访者是朋友还是敌人, 如今成了欢迎贵宾的仪式。一个半裸的武士做出恫吓

的表情, 其他人相聚后方声援。武士来到贵宾面前, 半蹲半跪, 手举长矛、 口衔绿色树枝, 双眼紧盯来宾, 观察其神态动作, 一手从口中取下绿色树枝放在来宾脚下, 然后撤回己方阵营。武士回撤时, 若把长矛平行地端着, 表示相信访客的目的是和平的;若是把矛尖对准访客, 表示怀疑他们的来访有敌意;若直接向访客一方掷出长矛, 则表示准备战斗。

访客一方静观武士的表演, 等表演结束, 主动表示和平的意图, 即由访客中最有地位的人拾起地上的绿树枝, 准备随着主人进入会堂。主人把长矛举在头顶, 矛尖指向会堂, 这是请客人随他进入会堂的讯号。旧时代, 武士不用绿树枝, 而是把手中的长矛放在宾客的脚下, 由宾客把长矛捡起来还给武士, 由此表达来访的诚意, 因此, 武士的整个过程需要十分警惕, 防止来人假借访问的名义突然袭击。如今只是表演程式,主宾双方无需相互防备, 只是在精神上互动而已。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毛利文化》

张静河 著

商务印书馆

定价:108.00元

扫码购买本书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