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期,要停掉的不仅仅只有运动会

日前,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暂停恢复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特殊学期,要停掉的不仅仅只有运动会


《通知》(摘要)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一、扎实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略)


二、暂停恢复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


为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给疫情防控带来的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暂停恢复学校体育单项赛事、综合性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各地各校要坚持审慎原则,完善有关组织和工作机制,提前谋划相关活动预案,做好活动赛期等调整工作。


三、创新形式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略)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代章)

2020年4月1日


我为教育部的及时叫停,大声喝彩!


叫停大型聚集性活动,不是放弃体育锻炼,而是倡导贴近当下疫情的新型体育锻炼方式。

相信各地各校,一定会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各种个体活动(跑步等)或远距离接触(如打羽毛球)一对一对抗性活动为主的体育锻炼项目。同时,也许可以挖掘传统体育项目(如踢毽子等),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发展。


其实,特殊时期,需要停掉的,不仅仅只有“大型聚集性体育活动”。更有大量侵占师生时间和精力的各类活动。


首先,学校需要大幅度砍掉的,是各种各样的“节”。


适当过节,对学生的成长是有作用的。最可怕的是,一学期要过三四个节!一个接一个的节日里,焦头烂额的,常常是班主任和孩子们(当然,还有孩子的爸爸妈妈)。

各种海报、各种道具、各种活动、各种展示、各种摆拍、各种报道……还有,一定少不了隆重的开幕式和闭幕式。


一个月下来,班主任和孩子们基本上筋疲力尽。

这特殊的半学期,学习时间紧张。如果还要插进两三个节,那么,这一个个节,将成为一个个“劫”!


一线师生不是反对过节,而是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如果,一定要在这个特殊学期搞节,阅读节,可以保留;儿童节,简单地搞。


不需要轰轰烈烈,让孩子安安静静地读几本书;不需要热热闹闹,让孩子安安静静地过“六一”。


够了!


今年的“阅读节”,我们可以不用秀各种成果!今年的“六一节”,我们可以不用文艺表演!


把时间省下来,就可以赶一下教学进度;把时间省下来,就不需要周末补课或者缩短暑假了!北京、上海等地,都明确表示,不需要周末或暑期补课,其他省份呢?


特殊学期,要停掉的不仅仅只有运动会


其次,特殊学期,要大幅度砍掉非教学性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杂事。


有人戏称,当下一线教师,是在各种杂务中,找点零星的时间来教学的。应付杂事,成为主业;教学,成了副业。


此话,绝非危言耸听。


一线师生,是在应付各种督查中度过的。尤其是综合性督导评估,需要全校师生整学期为之付出艰巨努力。拍各种照片,补各种档案,背各种东西,一切,都是为了“验收过关”!


一场大型检查下来,常常累得筋疲力尽。结果,往往只是为了拿到”四星级”“五星级”或者“一等一类学校”的荣誉。


一线师生,常常是在应付各种主题征文中度过的。一年到头,各种征文,名目繁多,数不胜数。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的征文,是意义深远的,都是为了“民族伟大复兴”的。于是,上级的各种主题征文,纷纷落在小小班主任头上,就成了一座需要艰难翻越的山。


一线师生,是在应付各种“进校园”和“出校园”的活动中度过的。大量各种各样的“进校园”打着“从娃娃抓起”的幌子,大量侵占师生的时间。更有甚者,各种“对口援助”,各种“下沉基层”,让教师无法安静下来工作。整个校园,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非喧嚣则难以出名,不折腾则无以获利。领导东张西望,老师左右为难,学生疲于奔命,学校的喧闹,不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吴非)

我在这里强烈呼吁:特殊学期,各级领导,能否少一些督查、少一些进校园、少一些征文、少一些折腾?


把分散师生精力的各种杂事减下来,让他们安心教与学才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尤其这个特殊学期,教学时间,不到60天!这60天,可以不折腾吗?


忍住折腾,让老师和孩子们,安安静静地过60天。可以吗?


要折腾,也等疫情过去了,适当折腾,可以吗?


其实,我最担心的是:开学之后,各地各校,借疫情为名,对老师和孩子们进行新的折腾。

防疫歌曲联唱、防疫手抄小报、防疫主题征文、防疫先进个人评比、防疫经验介绍……


于是,家长埋怨老师,老师埋怨校长,校长埋怨局长,局长说,我也无奈……


于是,我们的校园又陷入了新的防疫折腾之怪圈!

特殊学期,要停掉的不仅仅只有运动会

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定是安静而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

学校,是师生生命栖居之所在。生命需要热闹,更需要安静。在安静中,积蓄能量,生长智慧;在热闹中,释放激情,分享智慧。倘若我们的校园自始至终,都处于极度亢奋之中,师生就容易被这种亢奋所伤害。极度的亢奋,破坏了动静之间的平衡。


学校教育,要回到常态,要回到安静。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如何把这共识变为自觉坚守的常识,需要有更多教育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勇气和担当。

校园各类活动相对减少了,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被解放出来,才可能拥有闲暇。“闲暇出智慧”,有了闲暇,师生才有读书的时间、锻炼的时间、思考与创造的时间。适度减少“过节”,适度减少折腾,学校大部分时间,老师才能安安静静教书,学生才能安安静静读书。

这样安静的学校,也许没有眼前一亮的标语牌,也许没有高大上的某某节,也许没有络绎不绝的来访者,也许没有光鲜亮丽的出镜率,也许没有妇孺皆知的美誉度。但,这样的学校,校长像校长,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这样的学校,优雅、宁静,校园里,到处是触手可及的书,到处是安静看书、投入玩耍的儿童。

这样的学校,就是一块种着各色庄稼的农田,校长和老师都无限地相信种子,无限地相信岁月。他们精心照料,安静等待,不催生,不拔苗,不会常常把孩子放到磅秤上过磅,更不会把孩子放在稻穗上拍照,宣称亩产上万。

安安静静的学校,万物共生的农田。


这个不到60天的特殊学期,校园,真的能成为安安静静的农田吗?


一线师生,安静地等待着安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