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486名新鄉賢既解基層難題又促鄉村振興

486名新鄉賢

投入2.3億餘元

支持家鄉18項產業發展

解決5000餘人就業

化解各類基層矛盾600餘起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中,一些在鄉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鄉里公共事務中貢獻力量的鄉紳,都被稱為“鄉賢”,由此形成了鄉賢文化。

近年來,通江縣創新發展鄉賢文化,通過鄉賢們“賢”的引領、“能”的帶動、“德”的滋潤、“善”的教化、“敬”的尊崇,凝聚起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鄉賢變考官

村事不再難

正值春管,通江縣鐵佛鎮尖包嶺村五社村民羅榮國忙得不亦樂乎。一股股山澗的清水經過水渠直接灌溉家中3畝水田。“為了這點水,爭了兩年多。”羅榮國感慨,“太不容易了!”

時間回到兩年前,通往尖包嶺村五社農田的水渠從該村一村民承包經營的山林經過,因水渠年久失修導致堵塞。當羅榮國等上百戶村民提出要進山修水渠時,卻遭遇山林承包者的阻攔。“山林承包者想在水塘上建兩根柱子,方便自己修房子。我們五社村民不同意,擔心影響水源。他就不讓我們進山修水渠。”羅榮國說。

為此,用水受影響的村民們長期上訪。不但事情沒得到解決,還苦了百姓,更急壞了尖包嶺村的“參事會”。“根據村規民約,尖包嶺村建立‘參事會’,由老黨員、老教師等組成‘村級參事會’。”尖包嶺村參事會會長劉呈明說,2017年5月,“參事會”組織召開了一次“一考二問三評”現場點評會,五社社長評分58分,不及格。“參事會”鄉賢直指問題根源,要求其限期整改,達到群眾滿意為止。五社社長臉上掛不住,在鄉賢的幫助下,長期老大難的問題,兩個月就得到了徹底解決。

“多虧了這些鄉賢老‘革命’!水渠一通,灌溉用水不成問題了。”羅榮國說。

挖掘老文化

搭建新平臺

尖包嶺村的用水故事,只是通江縣新鄉賢助力鄉村治理的一個縮影。

為推進基層治理,通江縣72名鄉賢聯合成立通江縣鄉賢研究會,49個鄉鎮均建立研究分會,292個村成立新鄉賢參事會。“三級機構”為新鄉賢發揮重要作用搭建了平臺。

“為深入挖掘通江鄉賢資源,研究會成立後,先後組織開展了多次鄉賢文化挖掘、史料收集整理、文化交流研討、典型事蹟宣傳等活動,通過選鄉賢、樹鄉賢,讓鄉賢文化和精神‘潤物細無聲’地滋潤群眾心田。”通江縣鄉賢研究會秘書長周紅梅說。

鄉賢制度建起來了,如何更好地激發新鄉賢的活力?在實踐中,通江縣開展進廳堂、進課堂、進講堂、進禮堂等“四進”活動,充分發揮新鄉賢的作用。

對此,通江縣職業高級中學高三學生何育涓深有感觸。2019年6月18日,鄉賢文化進課堂走進通江縣職業高級中學,何育涓聆聽了退休教師張玉書的演講,倍感振奮。“鄉賢們紮根鄉村、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我要以鄉賢為榜樣,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名有為青年,建設家鄉、回報家鄉。”

截至目前,通江縣已開展鄉賢文化進廳堂510餘次,140餘名新鄉賢現身道德講堂、農民夜校,受眾3000餘人次。

建立好機制

運行有保障

2019年1月,通過報請市委、縣委同意,通江縣政協創新設立了“新鄉賢界”,先後培養12名新鄉賢成為該界別縣政協委員,兩河口鎮三官廟村77歲退休教師張玉書就是其中之一。“在平時,縣裡、鄉鎮、村裡有什麼重大事項,經常會邀請我們參加,傾聽我們的意見。”張玉書說。

在工作中,通江縣積極搭建新鄉賢知情平臺,充分徵求其在集體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意見,意見採納率達86.4%。“把符合條件的新鄉賢納入各級後備幹部人才培養,先後培養鄉級、村級後備幹部人才26名。”周紅梅說,此外,通江縣還積極建立新鄉賢選樹機制,按照控制總量、提高質量的原則,把有德、有技、有功人物認定為新鄉賢,每年評選表彰“通江縣十大傑出鄉賢”;建立新鄉賢管理機制,實行一人一檔管理,明令禁止以新鄉賢名義參與營利性活動,明確准入條件和退出機制。

截至目前,通江縣共評選出新鄉賢486名。新鄉賢們累計投入2.3億餘元,支持家鄉建設,帶動發展通江銀耳、道地中藥材等18項致富產業,解決5000餘人就業,參與調解各類基層矛盾600餘起。(記者 李雲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