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性别教育“盲区”,轻松唤醒孩子性别意识

2到3岁时儿童性别确认的关键期,此时让孩子准确无误地认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十分重要的。孩子3岁时,父母就应该明确地告诉男孩,你长大后也会像爸爸一样是男孩子;告诉女孩你长大后会像妈妈一样是女孩子。

摆脱性别教育“盲区”,轻松唤醒孩子性别意识

其实在三岁之前,男孩和女孩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行为上差别都不大。但是在三岁之后,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就会变得越来越大。男孩子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攻击性,而女孩子可能会表现得更具有同理心以及帮助别人的行为。女孩子也会对父母的提议更加顺从,也就是女孩子可能更好约束一些。也会比男孩子更加在意父母的肯定以及赞扬。所以,我们也经常把女孩子称为“贴心小棉袄”。

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男孩会变得更加调皮捣蛋,也会在学校爱打架、咬人之类的屡见不鲜。而女孩在四岁之后,问题行为会不断减少,不过女孩子也会比男孩子更容易焦虑和沮丧,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后。

生物学家认为,能够决定男女特征的区别就是激素水平,他们发现患有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的女孩子,在胎儿期就有很高的雄性激素,这也直接导致了她们的生殖器会出现变化。

虽然激素水平确实可以影响孩子们的性别特征。但是,男孩女孩对自己所属性别应该如何表现呢?这还是通过我们父母后天培养形成的。

当孩子开始听到父母说“你是一个女孩”或者“你是一个男子汉”就会把“女孩”或者“男孩”和自己联系起来。

孩子也会在环境中搜索自己的性别信息,比如:我应该做些什么;我是女孩子我应该和谁玩?

摆脱性别教育“盲区”,轻松唤醒孩子性别意识

孩子两到三岁时,开始知道自己是什么性别,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对性别的认识还不是特别稳定。在三到七岁时,自己对于性别的概念开始慢慢逐渐清晰。孩子还会明白自己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生奇怪的变化。

皮亚杰觉得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普遍、阶段性的发展,柯尔伯格是最早提出性别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把皮亚杰的运用进来,提出了性别恒常性的概念,他的性别恒常性定义为“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恒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更不会随着人类的打扮、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还把很多3岁宝宝的照片用PS进行修改,让男孩穿上女孩子的衣服也把男孩子改成女孩子的发型,三岁以下的孩子会更容易被衣服和头发迷惑。而三岁以上的、稍微成长一些的孩子更容易通过其他器官来判断性别,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衣服之类的。

那些带着耳环、留着女孩子发型的男孩图片,还是被三岁以上的孩子认出来是男孩。这个时候,孩子就已经具备性别的“恒常性”了!

摆脱性别教育“盲区”,轻松唤醒孩子性别意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把跟自己相关的概念分类,在两到三岁形成自我意识之后,就会把符合自己性别的物品当成是“我”的东西,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当成“我”应该做的事情,从而拒绝不属于自己性别的东西和行为。这就是用“认知取向”去解释孩子的性别发展的原理。比如:一个女孩会对她的朋友说:“你怎么玩的这么疯?像一个男孩一样!”

男孩可能会说:“你咋这么喜欢哭,一点都不像男孩,像个女孩!”

比如一个成年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是怎么形成的?不可能男孩生来就是“大男子主义”!先来解释一下“大男子主义”就是一种对男性角色的强烈认同和刻板的影响,总认为男人就应该是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个标签。男人就是不能哭、男人不能在家里做饭,打扫卫生。男人不能总是带孩子,男人出去要比地位高!

摆脱性别教育“盲区”,轻松唤醒孩子性别意识

这种特质,用生理观点根本解释不了。只能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示我们对性别角色的获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社会学习。

首先是家庭,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模仿父母对性别的看法,一个男孩当有了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爸爸,那么孩子也更容易模仿这种性别的观点,如果爸爸是民主的、不武断的,那么孩子的思维也会随着家庭的变化而变化!

英国的心理学家有一项研究,他们去观察那些四岁的城市孩子。结果发现,这些家庭里如果爸爸会更多地参与到家务当中,孩子对性别的看法也不会这么刻板。也会更少地参加性别化的游戏,这也意味着,就是这样家庭养育出来的男孩“大男子主义”将会减少,女孩子也不会这么脆弱了。

现在,我们更流行的理念就是,在孩子绘本中不过分强调性别的刻板意义。优秀的画册上会让女孩子扮演飞行员或者救护车司机,也让男孩子洗衣服或者主持家庭聚会。而美国的很多电视剧中,职场女性角色现在越来越多。我们的电视剧中也更多出现职场女士。而男人带孩子也见怪不怪了。我们这样的举动,是让孩子对性别产生新的认知,也会出现新的思维,不再被性别固化。

摆脱性别教育“盲区”,轻松唤醒孩子性别意识

儿童的性别特征、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生物、基因层面的原因。与此同时,更多地则是来自我们父母后天对于性别角色的固有思维和模仿。

我们也可以学习传统意义上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理念,但也需要更新换代,现在更前沿的理念是,能够淡化男孩或者女孩刻板的期待,反而会释放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这样放纵孩子,会不会培养出一个无性别男孩或者一个暴力女孩呢?我们说的只是减少孩子对性别学习的压力,女孩子也可以学机械,男孩子也可以种花养草,不要让孩子的兴趣被性别所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