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性別教育“盲區”,輕鬆喚醒孩子性別意識

2到3歲時兒童性別確認的關鍵期,此時讓孩子準確無誤地認定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是十分重要的。孩子3歲時,父母就應該明確地告訴男孩,你長大後也會像爸爸一樣是男孩子;告訴女孩你長大後會像媽媽一樣是女孩子。

擺脫性別教育“盲區”,輕鬆喚醒孩子性別意識

其實在三歲之前,男孩和女孩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行為上差別都不大。但是在三歲之後,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就會變得越來越大。男孩子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攻擊性,而女孩子可能會表現得更具有同理心以及幫助別人的行為。女孩子也會對父母的提議更加順從,也就是女孩子可能更好約束一些。也會比男孩子更加在意父母的肯定以及讚揚。所以,我們也經常把女孩子稱為“貼心小棉襖”。

隨著年齡的不斷成長,男孩會變得更加調皮搗蛋,也會在學校愛打架、咬人之類的屢見不鮮。而女孩在四歲之後,問題行為會不斷減少,不過女孩子也會比男孩子更容易焦慮和沮喪,這種趨勢會一直持續到成年後。

生物學家認為,能夠決定男女特徵的區別就是激素水平,他們發現患有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的女孩子,在胎兒期就有很高的雄性激素,這也直接導致了她們的生殖器會出現變化。

雖然激素水平確實可以影響孩子們的性別特徵。但是,男孩女孩對自己所屬性別應該如何表現呢?這還是通過我們父母后天培養形成的。

當孩子開始聽到父母說“你是一個女孩”或者“你是一個男子漢”就會把“女孩”或者“男孩”和自己聯繫起來。

孩子也會在環境中搜索自己的性別信息,比如:我應該做些什麼;我是女孩子我應該和誰玩?

擺脫性別教育“盲區”,輕鬆喚醒孩子性別意識

孩子兩到三歲時,開始知道自己是什麼性別,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們對性別的認識還不是特別穩定。在三到七歲時,自己對於性別的概念開始慢慢逐漸清晰。孩子還會明白自己的性別不會隨著年齡的發展而發生奇怪的變化。

皮亞傑覺得兒童的認知能力是以邏輯思維為核心的普遍、階段性的發展,柯爾伯格是最早提出性別的認知發展理論,他把皮亞傑的運用進來,提出了性別恆常性的概念,他的性別恆常性定義為“對性別基於生物特性的永恆特徵的認識,它不依賴於事物的表面特徵,更不會隨著人類的打扮、衣著、活動的變化而變化。”

心理學家柯爾伯格還把很多3歲寶寶的照片用PS進行修改,讓男孩穿上女孩子的衣服也把男孩子改成女孩子的髮型,三歲以下的孩子會更容易被衣服和頭髮迷惑。而三歲以上的、稍微成長一些的孩子更容易通過其他器官來判斷性別,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衣服之類的。

那些帶著耳環、留著女孩子髮型的男孩圖片,還是被三歲以上的孩子認出來是男孩。這個時候,孩子就已經具備性別的“恆常性”了!

擺脫性別教育“盲區”,輕鬆喚醒孩子性別意識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把跟自己相關的概念分類,在兩到三歲形成自我意識之後,就會把符合自己性別的物品當成是“我”的東西,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當成“我”應該做的事情,從而拒絕不屬於自己性別的東西和行為。這就是用“認知取向”去解釋孩子的性別發展的原理。比如:一個女孩會對她的朋友說:“你怎麼玩的這麼瘋?像一個男孩一樣!”

男孩可能會說:“你咋這麼喜歡哭,一點都不像男孩,像個女孩!”

比如一個成年男人的“大男子主義”是怎麼形成的?不可能男孩生來就是“大男子主義”!先來解釋一下“大男子主義”就是一種對男性角色的強烈認同和刻板的影響,總認為男人就應該是這樣才能對得起這個標籤。男人就是不能哭、男人不能在家裡做飯,打掃衛生。男人不能總是帶孩子,男人出去要比地位高!

擺脫性別教育“盲區”,輕鬆喚醒孩子性別意識

這種特質,用生理觀點根本解釋不了。只能用心理學研究,結果表示我們對性別角色的獲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就是社會學習。

首先是家庭,我們會發現孩子在模仿父母對性別的看法,一個男孩當有了一個大男子主義的爸爸,那麼孩子也更容易模仿這種性別的觀點,如果爸爸是民主的、不武斷的,那麼孩子的思維也會隨著家庭的變化而變化!

英國的心理學家有一項研究,他們去觀察那些四歲的城市孩子。結果發現,這些家庭裡如果爸爸會更多地參與到家務當中,孩子對性別的看法也不會這麼刻板。也會更少地參加性別化的遊戲,這也意味著,就是這樣家庭養育出來的男孩“大男子主義”將會減少,女孩子也不會這麼脆弱了。

現在,我們更流行的理念就是,在孩子繪本中不過分強調性別的刻板意義。優秀的畫冊上會讓女孩子扮演飛行員或者救護車司機,也讓男孩子洗衣服或者主持家庭聚會。而美國的很多電視劇中,職場女性角色現在越來越多。我們的電視劇中也更多出現職場女士。而男人帶孩子也見怪不怪了。我們這樣的舉動,是讓孩子對性別產生新的認知,也會出現新的思維,不再被性別固化。

擺脫性別教育“盲區”,輕鬆喚醒孩子性別意識

兒童的性別特徵、性別角色的形成有生物、基因層面的原因。與此同時,更多地則是來自我們父母后天對於性別角色的固有思維和模仿。

我們也可以學習傳統意義上對男孩和女孩的教育理念,但也需要更新換代,現在更前沿的理念是,能夠淡化男孩或者女孩刻板的期待,反而會釋放孩子的壓力,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自己這樣放縱孩子,會不會培養出一個無性別男孩或者一個暴力女孩呢?我們說的只是減少孩子對性別學習的壓力,女孩子也可以學機械,男孩子也可以種花養草,不要讓孩子的興趣被性別所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