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裝如何“避坑”,看看裝修行業的水有多深


家裝如何“避坑”,看看裝修行業的水有多深

1. 看似精美的效果圖,實則難以實現:

效果圖上展現出來的軟裝搭配、燈光、色調等,大多是利用專業軟件反覆修飾而成的。施工圖也就畫幾張,並且極為不規範。

2. 設計師故意增項為的是多拿提成:

在大部分公司,設計師都是根據簽單金額提成的,所以會存在很多銷售型設計師,有的設計師在接單後,為了多拿公司的提成,故意增加裝修項目,通過一番“設計”後,裝修報價大幅高於原預算。

3. 設計師帶你買材料為的是商家的返點:

商家給設計師的(這個行業潛規則,就像導遊帶你購物一個道理,做為設計師我實話說),這些都是行業的潛規則了。

4. 分拆項目重複報價

很多在分項報價中,同個工藝,換個名再收一道錢,還有就是單獨一項的價格看起來便宜,但是其他項的價格又會很高。

5. 自己買的材料被調換:

進口的給你換國產的,或者換成高仿的,同品牌換型號的都有。

6. 全包套餐計量手段:

計算都是按多少錢每平米計算,一般按建築面積。雖也有按套內面積的,按套內面積要除以0.75,這些套餐裡包的材料一定要看品牌、型號及其數量。

7. 拎包入住就是個騙局:

看著價格很低,水電改造都要單獨算錢,其實就是有低價格吸引業主到店。 被拎包入住套餐吸引,跑去迷迷糊糊交了定金,簽了合同,後期和裝修公司扯皮,花了一年半載好不容易房子裝好了,住了一年,瓷磚脫落,牆面牆皮開裂,門把手掉了,衛生間漏水了,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上百萬的房子,被活生生的糟蹋了。

8. 高端品牌,低端型號:

所有的公司都會說自己使用的是一線品牌,是好材料。然而不管任何品牌的材料都有不同型號,不同檔次,成本當然也就不同。 某些商家對外宣傳全部使用一線品牌,然而並不會告知消費者具體型號,結果在施工時才發現使用的是品牌中低端的型號,價格低廉,品質也不一定符合心中的要求,有的甚至還不如選擇中端品牌的號型號。

9. 虛材料的損耗:

一般都會在報價單上設定一定損耗比例。但實際上裝修的損耗到底有沒有裝修公司說的那麼高我們也不得而知,最後其實很難核算實際損耗,多餘的“耗損”材料自然就流進商家的腰包了。

10. 跑路:

很多裝修公司虧本做生意,佔領市場,有一些裝修公司靠低價吸引業主換取流量,流量大了就可以壓材料商的貨款,後面資金鍊斷了,就只能跑路,最終虧的還是業主和材料更應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