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寒潮“三月三”后,水产养殖如何防控鱼类疾病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正经历“三月三”寒潮天气影响,按往年的经验,此轮寒潮过后,各地将迎来气温大幅回升的一个过程,但四月份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气温乍暖还寒,冷暖骤变,南方地区常阴雨连绵,低温与暖湿气候交替出现,对我国水产养殖造成较大影响,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将有所上升,因此养殖户更应提高警惕。

金鲳鱼

选苗:目前已进入4月份,按往年经验来看,华南各地金鲳鱼养殖也将于本月内进入投苗高峰期。专家指出,如果在运输过程中管理不好,比如盐度差别太大,造成应激太大,金鲳鱼苗大概会出现3-4成的黑身苗,如果遇上雨水密集的天气,黑身的概率还会增大。建议养殖户:

① 要买相对健康的苗。建议亲自去苗场,观察一下苗场金鲳苗黑身的比例大不大,如果苗期黑身不多的应该是相对较健康的苗。

② 运输过程中保证溶氧充足。第三,苗种运回来以后,在下鱼排之前,测一下鱼排水的温度、盐度,与原来的环境差别不要太大,尽量减少应激。

投养:如果是土塘养殖金鲳鱼,在放苗前除了充分的翻塘暴晒外,最好用生石灰、茶粕、漂白粉、巴豆和氨水等进行消毒杀菌;消毒完10天后用几尾鱼试水,24小时后再计划放苗。放苗避开高温天气或天气太冷的时候进行,放养密度1000-1500尾/亩。

网箱:如果是网箱养殖金鲳鱼,养殖密度基本都较大,因此一旦鱼发病,交叉感染速度快,病情难以控制,易造成批量死亡。最好根据网箱上附着生物量及鱼类养殖情况进行换网和清洗。一般3-6个月换一次网,换网时必须防止养殖鱼卷入网角内造成擦伤和死亡,操作要细致。网箱清洗可使用高压水枪喷洗、淡水浸泡、暴晒等方法进行。

饲料:由于目前南方地区在“三月三”后已普遍进入汛期,降雨频繁,为防止出现饲料被雨淋湿而发霉长虫等现象,建议养殖户鱼排存料不要超过5天,鱼排存料用帆布等遮盖,每天用料时检查料袋,被淋湿的应优先使用。一旦发现饲料有湿潮而发霉、长虫、有异味的情况,坚决不要使用,避免鱼苗因摄食变质饲料而得肠炎等病害。

警惕:寒潮“三月三”后,水产养殖如何防控鱼类疾病

罗非鱼、草鱼、叉尾鮰等常规鱼类品种

进入农历三月(新历4月)后,此期间气候多变、养殖水温昼夜温差大,鱼类摄食不正常、体质及抗病能力普遍较低,极易导致病害的暴发流行。建议养殖户要注意:

① 鱼苗在购买前一定要注意进行病毒检测,且用生理盐水消毒,严防带菌带病的鱼苗下塘。同时,趁还没有投苗且天气晴好时,一定要对鱼塘进行彻底清污、翻耕、晒塘,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

② 精心管好水质。苗种放养前严格清池,适时加注新水和开机增氧,保持养殖水体溶解氧在3㎎/l(对虾养殖在5㎎/l)以上,同时每15-20天左右全池泼洒生石灰水一次,保持良好的水质,预防疾病发生。

③ 科学投喂饲料。做到少量多餐,每天投喂2次以上,日投饲率控制在3%以下(鱼种培育控制在5%以下),同时每月定期拌饲料投喂黄芪多糖,每天一次,连喂5-7天,提高鱼类的抗病力。

④ 每天坚持巡查一次以上,细心观察养殖动物的活动和摄食以及水色、透明度等情况,发现疑似染病,及时采送病样送实验室检测,并根据实验室的建议采取防治措施,切忌“病急乱投医”和“有病乱用药”,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⑤ 气温升高且晴雨不定的时期内,鱼塘水质易发生恶变,建议养殖户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或利生素调水,并注意在这段时间内水温的变化,适当升、降水位。暴雨后养殖户应加强观察鱼类活动状况,及时排出表层雨水,尽量减少雨水对池塘水质指标的影响,ph下降较多的鱼塘应及时用生石灰调节。

警惕:寒潮“三月三”后,水产养殖如何防控鱼类疾病

近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指出,预计今年汛期(5-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特征,涝重于旱,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黄淮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高温热浪。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较常年略偏多,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略偏多,强度偏强。因此各地今年均需要加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加州鲈鱼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