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特色優勢,大力推進中醫藥在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胡鏡清

2020年1月,我們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抗疫惡戰。在這場戰鬥中,中西醫並肩抗疫,引人注目。中醫藥全程積極參與,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3月22日,疫情已在全球161個海外國家(和地區)蔓延。如何客觀看待中醫藥參與抗疫的作用,如何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統籌推進其在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深思。

一、中醫藥成建制亮劍,戰疫成效顯著

此次抗疫,我國29個省(市、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派出4900餘名中醫醫務人員奔赴湖北抗疫前線,中醫醫院成為定點醫院,中醫醫療隊獨立承擔病區與方艙醫院臨床工作,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首次成建制全面參與烈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在抗疫戰鬥中,中醫藥前移關口,進社區、下基層,分類干預,有力從源頭扼制疫情。同時,參與醫院救治,顯現實效,包括縮短病程、緩解症狀,降低重症轉化率和病死率。後期指導出院病人康復,助力復工復產。應該說,中醫藥在此次抗疫戰鬥中,不負眾望,在新冠肺炎預防、治療到康復的各個環節都發揮了十分顯要的作用。

中醫學以其獨特的健康觀,豐富多樣的技術手段,注重維護人體自身抗病能力,注重調整人體內在平衡,多靶點地逆轉和修復疾病的病理進程,再次向世人展現了其充滿東方智慧的疾病防治策略、方藥。新冠肺炎是人類從未遇見過的新發傳染病,迄今仍然還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醫藥的有效救治作用更顯得難能可貴,再次彰顯了其“辨證論治”、“異病同治”的特色優勢。

二、我國疫病防治歷史悠久,積澱豐厚

數千年曆史,數百次抗疫,中醫藥屢建奇功,既護佑了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同時為世界抗擊烈性傳染病貢獻了中國智慧。回顧中醫藥歷史成就,我們認為,有五大亮點值得為之點贊。

首先,系統地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中醫疫病理論與臨床診治體系。從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總結傷寒病(包括疫病)診治規律,再經唐代孫思邈、宋代龐安時和朱肱等眾多醫家的創新發展,至明清,溫病學派已然發展成熟,形成了完備的中醫疫病理論與臨床診治體系,內容豐富,價值巨大。據統計,我國古代僅疫病的專著就有541種之多。

二是深刻地總結了氣候環境、人和病邪的相互作用是疫病發生和流行的關鍵三要素。西醫主要關注“病原(病邪)”,而中醫學主要以“人”的因素作為防治疫病的主要著力點。同時,通過對氣候環境的觀察,瞭解疫病的發生和流行規律。

三是獨特地強調固護人體正氣是預防疫病的關鍵,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通過提高人體免疫力,築起抗擊疫病的健康堤壩,。

四是較早地認識到疫病病因的特殊性,提出要主動“避其毒氣”,摸索出了許多防護方法和方劑。

五是大膽地進行人工接種的嘗試和應用。公認最晚在明代,我國的人痘接種術就已經成熟並得到了廣泛應用,展示了中醫在人工免疫方面的輝煌成就,並通過在世界的傳播,直接啟發了後來牛痘接種術的發明,為人類徹底消滅天花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人類人工免疫的先驅。

人類與新發傳染病的鬥爭歷史久遠,而隨著病毒變異出現的新發病毒性傳染病則是近年來人類健康新的威脅,從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2年的MERSE(中東呼吸綜合徵)疫情,到2014年和2018年的埃博拉疫情,都曾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損失巨大,教訓慘痛。我們現在還不能肯定下一個新的病毒性傳染病會在什麼時候發生,什麼時候到來,但能肯定的是一定會來,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是永無止境的。中醫藥抗疫歷史遺產彌足珍貴,值得我們好好傳承並不斷加以發揚光大。中醫藥以前是、現在是、相信未來一定還會是人類抗疫的利器。

三、疫情必將引爆健康需求呈指數級增長,中醫藥巨大潛能遠未釋放出來

每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都是對民眾衛生習慣、健康理念的一次全方位教育和刷新。疫情衝擊必將引爆健康需求。據統計,2003年我國醫療機構健康體檢人數為0.93億人。經“非典”一“役”,2004年健康體檢人數迅猛增長到1.34億人,環比增長44.08%。數據顯示,百度“問醫生”自今年1月27日免費服務通道上線以來,累計諮詢量已超過500萬人次,僅肺炎類諮詢,單日諮詢量就已突破40萬人次。如此巨大的健康消費市場,中醫藥最應該成為其中的主導力量。

當代醫學的發展,正在以預防性(Preventive)、預測性(Predictive)、個體化(Personalized)和參與性(Participatory)為核心,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未來健康維護內容將從“疾病診療”轉向“健康維護”,健康維護責任主體將從“醫生”轉向“個體(病人)”,健康維護場所將從“集中式”轉向“集中式與分佈式相結合”,健康維護效益評估將從“單一評價”轉向“整體評估”。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防治疾病、養生調攝、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和獨特資源,倡導“治未病”,強調“正氣”,注重人體內部平衡,其順應自然的養生觀、個性化的治療模式,這些都與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的發展趨勢相一致。可以說,中醫學就是關注全週期生命質量的健康醫學。中醫藥產業鏈條長,貫通第一、二、三產業,天然地契合健康產業各細分領域,是能夠撬動健康產業快速發展最有力的槓桿。在大健康產業中,中醫藥已經顯現了其應有的主導地位,但其巨大潛能還遠未釋放出來。我們保守估計,未來3年我國健康服務業市場規模將新增2.4萬億,大健康產業至少新增3.56萬億。中醫藥若能抓住歷史機遇乘勢而上,提升規模化健康服務供給能力,定能成為大健康產業的主導力量。

四、中醫藥須加快現代化進程,在人類網絡時代續寫新篇章

疫情引爆健康需求,“宅經濟”“宅健康”加載於網絡時代,人們的健康服務方式正在快速變革。中醫藥只有實現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規模化和智能化的“五化合一”,才能適應極速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才能跟上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步伐,併成為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

幾千年以來,由於中醫藥技術手段落後,特別是完全依賴人工為主體的診療模式,中醫臨床診療能力和健康服務效率一直不高,難以批量化產出,服務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規模化服務供給能力受限。我們認為,只有融合現代科技成果,大力發展中醫藥技術裝備,破解中醫藥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規模化和智能化的難題,才能解決中醫藥長期存在的痼疾,除此別無他途。

中醫藥的發展正處在難得的歷史機遇期,也面臨巨大的挑戰。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搶灘中醫藥,加大對中醫藥技術裝備研發的投入,以國家科技力量為主導、企業跟進的新的戰略態勢正在形成。我國中醫藥原創知識存量豐富,中醫藥衛生資源向科技創新資源轉化有其得天獨厚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在大數據、雲計算、集成電路、高端製造和新材料等領域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為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創新突破,積蓄了強勁科技力量,跨學科融合創新條件已然成熟,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突破正當其時。

科技創新是驅動中醫藥技術裝備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期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通過科技重大專項牽引,凝聚共識,找準方向,聚焦重點,聚集優勢資源,聚攏成建制、多學科參與的科技力量,集中攻關,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裝備創新體系,提升中醫藥技術手段落後,變革中醫藥服務模式,惠及全民健康,用全民“健康夢”托起全面“小康夢”,並引領萬億級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

胡鏡清,二級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衛生計生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