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华:耄耋老人笔犹健


童明华:耄耋老人笔犹健

1977年10月,童明华先生在北京天安门留影

童明华:耄耋老人笔犹健

□岳阳晚报记者 万辉华

这几天抽空,读岳阳市三中退休教师童明华先生的诗集《晚情随唱》,常为他对花草、生肖、交友的隽永诗句击掌称妙。

此老,头发花白,慈祥憨厚,有儒者风。如果,与他对饮几蛊,再谈诗词,会妙趣横生,在他面前似乎没有什么代际之隔,可以成忘年之交。

参与《毛田战歌》之写作

1976年10月,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作为华主席曾工作过的湖南,尤其是他任省委书记时推崇学大寨样板——毛田,便引人注目。当时,岳阳县委决定成立一个写作班子,撰写一部报告文学集《毛田战歌》,作为中学教师,也曾在地区的《洞庭文艺》发表过戏剧作品的童明华,与同为教师的家父万明、彭庆达、叶复兴等,被岳阳县文教局抽到这一写作组。

那时,岳阳县委特地从长沙请来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康濯先生作为顾问,岳阳县文化馆馆长钟德华作为编辑,这七八个笔杆子,挎着黄布包,揣着采访本,走村窜户,把毛田三个乡几十个大队都

走遍了,采访基层干部、群众,搜集素材。

我记得家父偶尔回家,从布袋子里掏了香烟盒大小的采访本,如一叠未开封的扑克牌,密密麻麻。据说,他们每写完一章,先由钟德华看,再请康老过目,老先生把关很严,一次很难过关,发回重新修改。后来此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童明华先生的《青春似火》、《你追我赶》、《金凤展翅》、《岭上红梅》等四篇报告文学作品被收入。

1977年10月,童明华先生、万佛、家父万明等结伴到北京出一趟远差,他们在天安门前、故宫、八达岭长城留影。为此,童明华先生写了诗《北京行》(五首),感慨“今日紫宸供客赏,平民也可论皇规。”

这本书的作者后来有的没有再返回当时任教的学校,被安排到了岳阳县文教局、文化馆等单位。童明华先生却仍旧回到了岳阳县三中当他的语文教师。后来,因他的名气颇大,被调入岳阳市三中。

好攥新毫斫砚台

童明华先生生于1936年,进过私塾,受过较好的传统文化训练,以至诗词、楹联、歌赋、戏

剧、小品信手拈来,皆能脱颖而出,在同事、文友面前,似乎是“万金油”和“全褂子”。

湖南理工学院原中文系主任谭解文教授,在为童明华先生诗集《晓鉴吟》所撰的序中,云“明华先生天资聪颖,好学多才,然怀才不遇,前半生可谓历经坎坷,困踬沉沦。先是无辜受过,挫鸿鹄之志于少年,后又遇极左路线肆虐,困冯李之才于壮年。但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了达观的心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诚哉斯言。

童明华先生教书育人四十载,在其诗《六十感怀》中自我画像,诗曰:“沧桑六十似云烟,如梦人生几度迁。领悟骚辞思名哲,醍醐冬菊醉云天。曾磨铁砚明心志,也许宏词着祖鞭。有幸三千桃李秀,何嗟尘际浑斯年。”

他有古儒“孔颜乐处”的生活方式,有纸有砚,交友之际,秀才人情纸半张,诗酒年华,不知老之将至。

1962年,刚从岳阳师范毕业的傅冠华老师,恰与童明华先生同在新墙完小执教,他在《百味人生》的自传中,回忆起这一幕,“虚心向邓九如、童明华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主动听他们的课,向他们请教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可见,童明华先生教学上也是一把好手,还能写得出锦绣华章,当年的崇拜者应不少矣。

庾信文章老更成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云,“诗者、艺也。艺有规则禁忌,故曰‘持’也。‘持其情志’,可以为诗,而未必成诗也。艺之成败,系乎才也。”童明华先生应是参悟诗之大道的奥妙玄机的。

在其新著《晚情随唱》之首章《说诗》,也有其不俗之见解,“诗言志,可以表达高远的志向,可抒发炽热的情怀,可希冀殷切的期望……区区一首诗,廖廖几十字,可抵万语千言……”其见解,与钱氏之诗说,有相近之处。

诗人者,才人也。一些寻常之物,在童明华先生笔下,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之功夫与效用,如《环卫工人赞》,“寒冬冰冷心融雪,酷暑天炎汗洗裳。”对巧之工,意境之深远,把环卫工人的精神风貌形象地刻画出来。如《水仙》:“根生净水长清逸,茎柱凌波有异香”。《未羊》:“淡淡清风传笛韵,一声吆喝一声歌。”这些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寻常之物,却因诗人之感发,便凝练成一句句对巧工整,别开生面,新意迭出的好句子。他的吟诵对象囊括了莳花品茗、时事政治、诗友唱和诸多方面,有些诗已与时下被讥讽的“老干体”有云泥之别。这就是童明华先生几十年文心雕龙的成果。

“往事如烟随逝水,弦歌一曲对君饮。”童明华先生其新著即将付梓,我在分享其喜悦,也先睹为快地领略了其晚年之佳构美篇,我更信了古人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童老以诗之形式在书写他的精神生活史,“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许,童明华先生的诗友不限于旧雨,也会有新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