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有粉絲在私信裡問我:"夏天媽媽,怎麼辦?我家一歲的寶寶還不肯開口說話,別人都叫爸爸媽媽了,他還是唔裡哇啦,我們平時跟他說的話不少啊!到底該怎麼教他說話啊?"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其實,"教孩子學說話"應該算得上某一階段的父母最為關注的育兒話題之一。對待孩子開口說話這件事兒,大家也形成了兩個不同的觀點陣營。一部分父母認為:孩子說話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家長去幹預。另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語言發展,需要父母提供良好的環境,更需要一些正確的助力。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那麼,我們的孩子究竟是如何學會說話的呢?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是否存在"口語敏感期呢?"

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協助他們發展語言能力呢?

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就為我們解釋了孩子語言發展的秘密,希望下面的分享,可以幫助到新手爸媽們,助力寶寶早日開"金口"。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助力寶寶開口的"兩要素"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了的敏感期理論認為,我們的寶寶在從0歲開始直到6歲,都處於語言敏感期。那為什麼有些孩子在1歲左右遲遲不開口說話呢?

要素一:0-9個月的語言積累

從我們的小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像海綿開始吸收我們的"語言",尤其是媽媽說出的話,唱的兒歌,都會成為寶寶日後開口說話的素材。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要素二:9~12個月的交流慾望

決定寶寶是否願意開口說話的因素,除了語言儲備,還有交流的慾望。閨蜜的寶寶直到1歲半都不怎麼說話,閨蜜為此非常著急,我陪她一起帶寶寶去兒童醫院,醫生觀察了小姑娘一個下午。最後告訴我們:"她被照顧得太周到了,基本沒有什麼提需求的機會。

因此,她並不習慣使用語言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在紀錄片的實驗中也顯示,那些本來就對父母回應度高的寶寶,會更早的開口說話。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說得多就可以了嗎?

怎樣能讓孩子早點說話,說得清楚呢?很多人會告訴爸爸媽媽,要多和孩子聊天。聽得多了,他才會開口說話。但是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私信中,有些家長對寶寶說的話並不少,但是為啥沒有起到作用呢?

在紀錄片裡,科學家們也發現即便孩子們身處的語言環境相同,他們說話的時間也根本不一樣。為此他們設計了一個試驗,一組父母在嬰兒發聲時積極地回應,而另外一組只是不斷地對寶寶說話。試驗結果證明:寶寶開口的早晚,不僅取決於聽到多少詞語,更在於父母是否積極回應孩子。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因此,在孩子1歲開口之前的"前語言"階段,我們也應該積極地去回應孩子每一次溝通的意願,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表達式是有意義的。

Tim在朋友圈裡是公認的"話癆",仔細想來,可能和我們總喜歡和他"聊天"有關。當他說"啊啊啊",老公就會翻譯他的話,我則會做出誇張的表情回應,逗得他咯咯大笑。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三個幫孩子早開口的方法

學習語言是一項人類獨有的大腦活動,為了瞭解該如何從其他方面幫助孩子學會說話。在影片中,科學家們用特殊的探測儀器,來了解寶寶在聽到語言時大腦是如何工作的,而父母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幫寶寶學習語言。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1、 用"寶寶語"和孩子交流

通過監測嬰兒大腦的反應,科學家們發現:當爸爸媽媽用語速慢、音調高、拉長聲音的方式來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他的相應腦區會很活躍。但是如果恢復成人的語速和比較平的語調時,孩子腦部的活躍度就會降低。

因此,在教寶寶說話的時候,那種充滿韻律和高低起伏的話語,更容易被寶寶接受。比如:"小——兔——子"我們可以把"兔"的音說的高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用寶寶語和孩子交流,並不建議大家用像是小兔兔之類的疊詞。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2、 給物品貼標籤

寶寶學說話時,最先學會的是一些常見物品的名詞。想要幫助他們儘快說出物品的名稱,我們最好能跟著寶寶的目光,為物品用"語言"命名。

比如,帶娃出門散步,遠處跑來一隻狗狗,孩子好奇地看過去,身邊的大人就可以為他配上話外音:狗!他慢慢的就能將自己看到的事物,和語言結合起來,這樣以後見到狗狗,就會知道,這是"狗"

平時家裡的物件,或者出門帶孩子看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跟他說,這是什麼?等孩子再次看到這個物體,會直接說出來它的名字了。

教孩子說話多聊天就夠了嗎?心理學家:這三種互動方式很重要

3、 用動作加深印象

在《孩子如何學習》中,高普尼克將嬰兒描述為情緒學習者。

這也就是說,越是能激起孩子情緒波動的情景,孩子學習得越快。教寶寶學說話也是一樣,那些帶給寶寶深刻情緒體驗的物品,往往是他們先開口說的。

比如,Tim在爸爸媽媽外學會的第一個詞,就是他經常抱著睡覺的"Teddy bear"。想讓孩子儘早學說話,不妨在和他們交流時,多用動作和誇張的表情,給孩子加深印象,並且刺激他表達的慾望。

小辮子媽有話說:

教寶寶開口說話,是一件馬拉松式的育兒過程。孩子說話的早晚和出生到1歲間所處的環境,和父母交流的頻次質量息息相關。而絕不是像有些家長認為的"順其自然"就好。更重要的是,說話只是語言發展的一方面,但家中的語言環境,還決定著孩子日後的認知發展。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