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牌科、斗栱,

为一物,

一在南,二位北,

承上启下,气势昂然

样式各异,等级有别,

且权臣当政,怎容流入民间,

故江南名弱。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礼记·礼器》"山节藻棁" 唐孔颖达疏:"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


在梁柱之间,有一承上启下作用的木构件,为斗拱。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栱(仰视看到弯曲承接的长木头,似“弓”字)。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拱与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原本是古代的一种上宽下窄的方型称量工具,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我们常说的“日进斗金”、“北斗星”、“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说的这种斗。斗拱结构中的斗,形状上类似这种缩小后的量斗。除此还有升(形状、比例与斗类似,多个装)、昂、等几类构建,通过规律组合安装而成。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斗栱承重结构,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也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据现发现最早的实例,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足以表明当时的斗栱形象。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古人为什么会以这样一种结构用于建筑上,你我都应该很好奇吧。


目前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

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

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西周至南北朝时期,斗栱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但可惜君王制度的古代,怎能容得这般精美之物与民共享,自唐代斗栱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明清时期,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栱中,而是压在斗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更多是为了造型美观而存在。


因此苏州园林中的斗栱不比北方建筑之繁琐,且不以斗口为标准,而是根据斗的大小来确定科牌各构件的尺寸,分为五七式、四六式、双四六式。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以五七式为例,面宽与地宽比例为7:5,斗高分五份,上斗腰、下斗腰与斗底比例为2:1:2。升为同比例。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南方牌科中,栱之方向,无论与桁平行或是竖直,皆为栱,不似北方称垂直者为翘。一斗三升栱与一斗六升栱较为常见,其中枫栱则是南方牌科中特有,长方形木板,多雕流空花饰,为纯装饰构件。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斗栱以坐斗方向及牌科形式可分为一字科,丁字科、十字科、琵琶网形科。苏州园林中常见一字科、丁字科、十字科,于厅堂建筑之中。


以一字科为例,常用于厅堂廊桁之下,亦称为桁间牌科,正间牌科双数对称排列,一般中心距为3寸左右,使得其排列斜角对称,牌科之间填以流空花饰的垫栱板,分布均匀,造型美观。除此之外,梁垫、云头竞相争艳,使得这梁上艺术更为丰满。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苏州沧浪亭牌科样式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园林建筑|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总体苏州园林中的牌科虽没有北方建筑中的气宇轩昂,但贵在造型优美,温婉多姿,且亲切脱俗,融入这江南烟雨之中,格外契合。


北方的斗拱,类似那后宫的妃嫔,需要大杀四方,才可独得专宠。而南方的牌科便如那江南女子一般,知书达理,温润如玉,无视那莺莺燕燕,安静做好自己便可。


图片|部分源自《营造法原》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