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中國畫的精品大多出自“老人”之手,黃賓虹、齊白石到了八九十歲才迎來自己的藝術巔峰,元代黃公望也是到了人生的最後幾年才完成流芳千古的《富春山居圖》。對於年輕人而言,讀老人的作品,大概常常會有一種隔閡。老人的生命感悟,大抵是年輕人無法理解的。藝術家的藝術生命大概都會遵循著一個早期遍臨前輩、中期風格探索、晚期風格成型這樣一個階段。許多畫家的精品作品也的確創作於晚年。然而,畫史上卻有這樣一幅畫,它像極了風雨來臨前清晨的雲霞,染紅了整個天空,美豔了整個世界。這幅畫便是《千里江山圖》,創作這幅畫的是一位十八歲的少年,王希孟。


十八歲,一個極盡絢爛的年紀,也是一個站在生命十字路口的年紀。十八歲的前與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少年的世界,一個是成年人的世界。處在兩個世界看待宇宙,宇宙也是不同的。成年人時常感嘆,想要回到十八歲的年紀,我想,如果是帶著一顆老氣的心回到十八歲,還不如安安分分地做一位“老人”。十八歲的迷人,不僅僅是那副年輕的皮囊,還有十八歲時渾身上下散發出來的一股少年的英氣。


面對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我們大概都很難相信,這是一卷出自一位十八歲少年之手的作品。在整個中國繪畫史上,我們也難以找到一位能夠和王希孟媲美的少年天才畫家。十八歲,是如此特別的一個年紀,早一點,尚未褪去青澀,胸中還難以勾勒出這般的人間丘壑;倘若晚一點,則又會失去了那股少年的英氣。我想,任何一位成年人,在面對這幅畫的時候,心中都會激起一股莫名的惆悵。因為成年人分明可以在這幅偉大的山水畫卷中讀到一絲絲生命的過往,以及悲涼。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一、王希孟《千里江山圖》:讀不盡的山水畫卷,是少年王希孟所幻化出來的生命樂土


《千里江山圖》,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絹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幅承襲了隋唐青綠山水,同時又融合了北宋水墨山水技法的山水作品。放眼讀去,從卷首至卷尾,充斥著一股子金碧輝煌,而又具有如夢如幻般的色彩。


卷首以山起筆,這是長卷山水慣用的起首方式。畫面中的遠山和近山一遠一近充斥著畫卷的起首處。縈繞在遠山山腰的雲,讓我們想到米芾山水中的雲山狀態,既增添了湖面幾分靈動的氣息,同時又塑造出了畫面的縱深感。隨著近處山的山坡向左下來,一排樹點綴著山的姿色,也喚醒了人對生命的具象理解。在一處山坳處,隱約可見房屋坐落其中。房屋露出的屋頂,現實著人在山水中的存在地位。在北宋後期的山水中,我們越來越多地可以看到人際與宇宙自然中的痕跡。這是一項了不起的表現。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2


從山坳處的房屋向左,是一片山勢相對低矮的群山。青綠的敷色,始終給人一種如同天國群山的視覺感受。即便是人們日常所見的山,此刻也仿若遙遠的仙山。越過群山,在一處裸露著土石的山壁下,出現了更多有人的屋舍。這些房屋並不是高大的兩層建築,而是普通老百姓所居住的一層農家小院的模樣。一條河流從屋舍前流過,有些屋舍藉著樹木搭建在河流之上。臨近河邊的兩棟房屋,更是直接延伸到河面所搭建。看到這裡,不得不感嘆北宋人的生活美學品味。


在河流所形成的V字形的尖端,一座橋樑連接著河流的兩岸。這是畫卷中出現的第一座橋樑。在橋的左邊橋頭處,一人一驢正欲從橋上過。驢在前面,人在後面。人的肩膀上似乎扛著類似鋤頭之類的物件。大概是剛剛從田裡幹完農活回來。這座橋以及橋頭的人、驢子使得畫卷左右兩部分產生了聯繫。整個畫卷分為很多個部分,但是每個部分並不是獨立的,畫家巧妙地藉助了人的生產活動來構建彼此之間的聯繫。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3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4


進入畫面的第二部分,右邊是群山,左邊是人活動的空間。這裡的的房屋佈局顯然比第一部分裡的房屋佈局要緊湊了些。依山傍水的村落屋舍,不正是人們心目中的桃花源麼?在這裡,山似乎有對村落形成一種擠壓之勢,但是卻又讓出了一定的空間,這些空間便是人可行、可遊、可居的空間。山水與人,原本是可以和諧共存的。人懂得分寸,不去過分搶佔自然;自然也是仁慈的,它會給人留下生活的空間。


在這部分的最左端,臨水而建的房屋是最佳的觀景臺。只見兩三人憑欄望水,眼前的浩渺水波,不知是否激起了人們對這個所生存的世界的無限遐思。一叢枝繁葉茂的樹,挺拔或傾地立於岸邊,像極了人的模樣。或者,此刻的樹,便是畫中的小人物。樹成了人的眼睛,代替著人去看這個廣袤的世界。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5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6


在他們的前面,是一片廣闊的江湖,兩艘渡船行駛在水中,它們正駛向不同的方向,載著不同的人,尋覓著各自的生活。這片水,並不會讓人產生過分的深遠感,那些平坦的延伸到水中的灘塗,縱橫交錯間,帶給人的是一份安定感。人在這個世界,並不是孤獨的,也不是無助的。山水看似遙遠,卻又時時刻刻陪伴著人。遠方的群山綿延不絕,平緩的遠山,強調著江山的浩渺無垠。對於觀者而言,江山本該是這般沒有盡頭,不需要高山阻隔的。


過了河湖,到了畫卷的第三部分。這裡的群山,比之前面兩個部分的群山要遠,也要高。畫卷的底部是河流。河流的出現,將山推向了一個更遠的空間。在平遠中,又見深遠。在群山之中,一座最高的山峰,俯視著周圍的群山。在群山環繞之中,主峰更顯遙遠,卻也更顯雄渾氣象。而在更遠處,藝術家以淡墨淡彩勾勒皴染出了一座浸染在雲霧之中的山,這座山彷彿仙山一般,俯視著塵世裡的群山。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7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8


在左右兩座山形成的一個山口處,可見一座亭子坐落期間,亭子裡有幾人活動其中。我常常認為,亭子是人與帶自然溝通的一個重要的媒介。亭子往往處於人活躍空間的邊緣,而儘可能地臨近大自然。如同前面遠離人居住的村落而臨近水邊的觀景臺,又如這裡臨近群山而遠離村落的亭子。我覺得人需要懂得與人和大自然的距離分寸。有時候,我們在人群中呆的太久了便會忘記了自己,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尋覓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或獨坐飲茶,或憑欄賞月,這是與自己對話,與自然對話的時刻。


該部分臨近水邊的岸邊,停泊著至少五艘船。這些船,或是捕魚的船,或是渡人的船。船中可見活動的人物。岸邊,畫家還畫了一名婦人和一名稚童。婦人跟在孩子身後,孩子回頭看著婦人。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這兩人是母子關係。似乎他們是剛剛從船上下來,此刻孩子急於回家,故而不斷回頭催促著母親快點走。在他們的身後,有兩人,一人盤腿而坐,另一人雙手撐地半躺而坐。大概是船家吧,他們在等待著下一波渡船的客人。此刻得空,便閒聊起來。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9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0


畫面左邊不遠處,是一座中間建有提供人觀景、休息只用的閣臺。中間位置稍高,兩邊逐漸向下。到這裡,畫卷的第三部分結束了。而橋又連接其了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的群山,體量遠比前面三處群山要大得多。山峰的走勢節奏藉由遠近以及縈繞在山中的雲霧來表現。這一部分最右側的主峰,是由幾座山峰豎向筆直排列而成,層層遞進,山勢高遠。山的遠近以及左右錯落排列,也給了水一定的流動空間。讓整個畫面的山和水之間有一種十分曼妙的韻律感。到了最左側,一座臨水的山有一種向水面俯衝而去的勢,這一部分到這裡也就戛然而止了。但是了為了對面的部分再次構建聯繫,畫家還是在岩石壁下的水中畫了一艘小船。這種隱藏的具有隱喻性的船,在畫面中經常出現。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畫面的連貫性勢必會受到影響。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1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2


除了這艘顯而易見的船之外,在水的中央位置,還有一艘處於航行狀態中的船,而這條船就同是橋樑一般。它在縹緲的水面上航行,在它的前面,是一片更加廣域的空間。遠處水天相連,一望無垠。


來到畫卷的第五個部分,整個群山十分莊嚴,特別是中央鼎立於畫卷頂部的高峰,儼然一座豐碑一般矗立在群山之間。而周圍的群山,此刻皆形成仰望之勢。為了強調主峰的存在,畫家用了最濃豔的色彩來畫這座山峰,在視覺觀感上,主峰與諸峰形成了明顯的不同。在群山之間,房屋或散或聚地分佈在不同的位置上。在如此磅礴的山水之間,依舊有人的存在。這進一步讓我們看到了人和自然的關係。


在這一部分的末尾,和下一部分的開頭,我們注意到,兩片陸地似乎天然具有某種連接的勢頭。我們在關於地球的地理史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大陸之間似乎原本就是連在一起的,經過幾千萬年的地殼運動愛逐漸分開。而這裡或許是畫家或無意或有意地表現了這一點。右邊突出的陸地部分和左邊凹陷進去的陸地部分剛好吻合。這種內在的“吻合”,也是左右兩部分連接的一個“橋樑”。只不過,這裡我們所看到的是大自然內部的融合。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3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4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5


第六部分彷彿是右邊群山的延續。右側近處,畫卷下方是陸地,而隨著山的走勢向畫卷的左前方延伸而去,水的面積也逐漸擴大,最後在最遠處由想著左下方走來。由此形成一個水灣。在水灣中間有一塊陸地延伸到水面上。人們集中在這裡生活,附近捕魚的漁船、水邊玩耍的人、趕驢幹活的農人,處處洋溢著一股淳樸的民間生活氣息。在這部分的最左端,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塊被圍起來的水域。這就是漁民們的漁場。


畫卷的最後一部分,兩艘渡船正停靠在岸邊。路上行人或來或往,他們奔向不同的目的地,尋找著各自的“家”。不遠處的小村落裡,人們悠然漫步在自己的家園中,這一片祥和寧靜,是山水的恩賜,也是人的創造。走過平坦的土坡,河口對面的山頂上,一座龐大的獨院坐落其上。山頂,不再是隻“可望”的世界,也是一個“可居”的世界。至畫卷末尾,一座巨大的山峰為這幅畫卷畫上了一個圓滿且完美的句號。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6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7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8


二、山水與人,和諧共生,像極了這樣一幅色彩斑斕豔麗、畫意朝氣蓬勃的畫卷,山水之間,皆是生活的祥和與生命的從容


根據卷後蔡京的題跋,我們大概知道這是由當時畫院的一名年輕學生王希孟,在宋徽宗趙佶的指導下完成的作品。宋徽宗的參與,或許是在謀篇佈局上的,是在技巧上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包括畫卷所呈現出來的一股少年英氣上。這或許是當時既是皇帝也是大藝術家的宋徽宗趙佶所沒有的東西。


《千里江山圖》是由郭熙建立的帝國山水的一部分。但是,不同於郭熙等人的帝國山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或許表現的是一個帝國宇宙。這種大格局,大概是老藝術家們所不願意去碰觸的,也沒有信心去碰觸的。而有勇氣去看待這樣一個大宇宙的,或許只有十八歲的王希孟。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19


如果早一點,或許,他上沒有準備充足,對自然、生活、山水、宇宙的認識並不足,而如果晚一點,或許,此刻的王希孟已經沒有了那股少年才有的魄力與膽識。所以,我們從這點上看,《千里江山圖》或許就是一個人一生中在最恰當的時機完成的一幅最美妙的作品。


整幅長卷,表現的是宋徽宗心目中的恢弘江山,膽識何嘗不是少年王希孟心目中的美好世界。畫面中的人,與自然有著一種美妙的和諧。人在山水中,不爭不奪,勤勤懇懇地開拓者大自然恩賜的一方田一片水。


人在這樣的自然中,是從容的,是自在的。少年王希孟用不同的視角,或平遠,或深遠,或高遠,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恢弘的宇宙中,人是如何尋找自己靈魂深處最美的樂園的畫卷。想必,這也是出身底層的王希孟在自己過往的生活經歷中所幻化出來的一方樂園。在這樂園裡,沒有政治的鬥爭,沒有戰爭的硝煙,沒有商業市井的喧囂。山水之間,皆是生活的祥和與生命的從容。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20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21


三、十八歲的王希孟,燦爛如夏花


在進入畫院之前,他不過是一個自小便喜歡作畫的孩子。但是,父親或許並沒有覺得他適合去作畫。在人們普遍的看法中,那些作畫的都是讀書人,都是豪門子弟、王公貴族們才幹的事兒。興許,在他更小的時候,當他趴在地上用樹枝作畫時,他的父親用掃帚打過他,“沒這個命就別做這個夢。家裡的農活兒幹不完,你倒有閒工夫。”


他時常跑出去,到鎮子上看一位老先生作畫。老先生在鎮子的東邊擺攤,專門給鎮子上的人畫門神,偶爾也會被一些鄉紳邀請到家中給鄉紳畫肖像。他老先生見他時常在一旁看,便時不時地和他聊上幾句,偶爾也會教他在紙上畫上幾筆。時間久了,老先生覺得這少年頗有繪畫上的天賦。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22


“你很有天分,應該去畫院。”

“畫院是什麼?”

“畫院裡有一群大宋最會作畫的人。”


老先生的話,燃起了少年心中無限的夢想。他決定前往開封。於是,在15歲的年紀,少年瞞著家人離開了故土。沒有盤纏,一路乞討,有時也會憑藉自己一點繪畫的天分給普通人畫畫門神財神之類的畫換取一點食物。一路走來,艱難險阻沒有消磨掉少年的夢想和意志。父親的那句“沒這個命就別做這個夢”讓他更加堅定地想要走下去。


大宋畫院不僅是作畫的地方,也是教人作畫的地方。每年,皇帝都會從民間廣招人才進入畫院學畫作畫。少年便是其中之一。只不過,相比那些已經頗有盛名的人而言,少年的資歷顯然最差的。於是,只能進入畫院從打雜做起。


沒有人知道他是哪裡人,也沒人知道他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一個與他的年齡不相符的地方。關於他的一切,都是未知。16歲的少年,第一次站在大宋畫院的時候有些手足無措。在他身邊來來往往的都是一些長鬚老者。鎮子裡那位老先生說的沒錯,這裡的確是一群最會畫畫的人。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23


身處畫院,對於少年來說,不僅可以近距離地觀摩當代大師們的現場作畫,同時也可以使用皇宮裡最好的顏料與筆墨紙硯來作畫。也許,此時的他依舊會想起父親的那句“沒這個命就別做這個夢”。但是,少年並不想認命。


少年不是最會畫畫的人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只能給最會畫畫的一群人充當磨墨洗筆的學徒。不過,這對於少年來說,能夠親眼看到這群最會畫畫的人如何作畫,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在這群人之中,有位叫李晞古的老畫家,據說他是這群最會畫畫的人中最會畫畫的。


少年打聽清楚了李晞古每日在畫院作畫的時間,臨近李晞古作畫之時,少年便主動替李晞古做一些作畫前的準備工作。而李晞古雖然是這畫院裡資料較老的長者,卻不失文人風度,很快便也發現了這少年身上作畫的天賦。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24


經過李晞古一段時間的親授,少年的作畫技藝日漸臻熟。終於,在一次畫院的應考中,少年的作品得到了皇帝的賞識。皇帝也是一位詩書畫方面的天才。其結合前人書法進行改良後創造的瘦金體,更是成為了當時大宋的“第一書”。


皇帝是一位惜才的皇帝。對少年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卓越繪畫天賦更是欣喜,認為少年“其性可教”。於是,皇帝便將少年後召入禁中文書庫,奉事皇帝左右。自此,皇帝也成了少年的老師。在這位大宋最有權勢的老師的悉心指導之下技藝精進。


沒人知道彼時少年內心的真實想法。人們所見的少年,終日沉迷與丹青筆墨之中。在青綠山水中尋找著生命的熱情,在水墨的山水中尋找著生活的詩意。萬物皆可入畫,他畫過花鳥,也畫過魚蟲,然而,他最喜歡的還是筆墨丹青下的山水。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命運或許是註定的。幹農活兒的手作不了畫,坐泥地的屁股坐不了大轎子。少年卻不認命,又或許,他認為自己的命運中就應該是自己所幻想的模樣——執筆走天涯,丹青賦美卷。此時的少年,年近十八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十八歲,對於大多數老畫師而言,如同畫師圈裡的幼童。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25


機會終於來了。政和二年的年尾,整個畫院接到了皇帝下達的作畫聖旨,要在半年內作出一幅大宋江山長卷。整個畫院都在為此忙碌。少年也整日將自己關在畫院的一間小屋裡。他找來了畫院裡最好的顏料,最好的筆墨。在那個冬天,少年在絹上畫出了第一筆。


政和三年,一幅融合了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的集大成之作完成了。畫卷上,煙波浩渺的山河,層巒疊翠的群山,細緻入微的用筆,嫻熟的技巧,讓整幅畫卷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這就是震驚朝野的《千里江山圖》,一位十八歲少年之作。


也許是少年用盡了自己一生的力氣,也許是少年與命運之神打了一個賭約。在這幅畫作完之後,少年消失了。沒有人知道少年去了哪裡。有人說他病死了,有人說他將自己的靈魂注入到了這幅《千里江山圖》中,也有人說少年從此隱姓埋名在民間給窮苦人作畫,教窮苦人家的孩子學畫。


十八歲的年紀,燦爛如夏花。一幅《千里江山圖》更是燦爛了九個世紀。今天,我們只知道,少年叫王希孟。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26


四、《千里江山圖》裡的生命氣度


在整個中國繪畫史上,或許都無法找出一個像王希孟這般令後人充滿無限遐想的少年天才畫家。關於他的一生,如同這幅《千里江山圖》一般,如夢似幻,真實卻有虛幻。他從何處來,又去往了何處。無人知曉。他的一生,似乎就等同於這幅畫卷。在十八歲,一個人一生中最燦爛的年華里,如同煙火一般在夜空中綻放,所有的星辰,此刻皆是這絢爛煙火的陪襯。而燃盡之後,留下一片沉寂的夜空,可偏偏,每個看過這場煙火的人,眼睛裡卻是永不褪去的斑斕。


我們該如何裡讀《千里江山圖》,除了畫卷中所展現出來的高超的技法,我想,或許可以從這位十八歲少年王希孟身上尋找到答案。少年的眼裡,可以有風花雪月,也可以有千里江山。他的江山,不是歷代帝王們所渴望的江山,而是一個可遊可居的江山。江山之中的每個生命或事物,一花一草,一船一橋,都是從容自在的。人在這江山之中,呈現的是生命最本真的狀態。我想,《千里江山圖》最令人感動的大概就是少年王希孟所呈現在畫卷中的生命氣度。雖是宮廷裡一名普通的學徒,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在心中勾勒描繪出一片自己心目中的江山。


我們大概都會感嘆自己蠅營狗苟的生活,當自己獨處的時候,也會問自己,為何我們會變得卑微,為何我們會顯得如此謹小慎微,又為何我們會為了某些名利而不擇手段。我們都曾有過十八歲,十八歲的自己,也曾有過睥睨天下、執劍走天涯的生命氣度。而這份生命氣度,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卻愈發少見了。我們都曾是“王希孟”,歷史上的王希孟,定格在了自己的十八歲和一卷《千里江山圖》上,而我們,卻活出了王希孟十八歲之後的樣子。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年詠歎調,生命的氣度,如煙火絢爛

豎版全卷《千里江山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