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旮旯裡的大學問——讀《晦庵書話》

“書話”就是關於書的掌故、事略,《晦庵書話》是唐弢先生以“晦庵”為筆名寫的一些關於書刊掌故的小品文。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7月版為合訂本,分“書話”、“讀餘書雜”、“詩海一勺”、“譯書過眼錄”、“書城八記”等幾個部分,32開本,五百多頁,也算是一部大作了。

小旮旯裡的大學問——讀《晦庵書話》

唐弢的大名,我似乎是很早就聽說了。不過具體不記得時間了,似乎是上高中學習聶紺弩的《我若為王》前後吧?在我的印象中,唐弢跟聶紺弩似乎就是如影隨行的一對雙胞胎,至少是風格極其相似的,而且還為認識“弢”字暗自得意了一分十五秒。可見我對近代文學方面的知識極其匱乏,以致有如此幼稚的看法。去年有一次在舊書攤閒逛,看到一本《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署名唐弢,衝著名字買了下來,不過至今還沉睡在我的小臥室的箱子裡呢。

世人多喜歡娛樂八卦花邊新聞,而我多喜歡人物掌故雜史舊聞。就我說知,有這麼兩個舊聞掌故大家,而且我是比較佩服的,一個是鄭逸梅,號稱“報刊補白大王”,我曾翻閱過鄭老《前塵舊夢》,頗覺得簡直無所不知,只是多卷本《鄭逸梅選集》頗不易尋,甚是遺憾。

小旮旯裡的大學問——讀《晦庵書話》

另一個就是唐弢先生了。《晦庵書話》除最後的“書城八記”外,幾乎全是講述與民國書刊有關的內容。比如某書初版於某年某月,由哪個書店發行,再版時又是什麼情況。經常提到的便是由於“檢查老爺”的干涉,某書初版時有多少章多少字,再版時刪去了多少章多少字;或者某叢書計劃出版多少種,由於文網過密,有的只出了幾種,有的甚至第一種剛剛出便被查封,不得不也成“著作監”。

當然也有由於書店的財力等問題,某書初版時為甲書店,再版時變成了乙書店,雖然不寫某某叢書,但前後實際有著緊密聯繫的。此外,關於書籍翻譯方面,某譯作甲譯本如何,乙譯本又如何等問題都有述及。

小旮旯裡的大學問——讀《晦庵書話》

我雖然記憶力很差,看完全書不記得什麼了,但有幾點還是給我留下了一點似是而非的印象。比如原“書話”部分後以附錄形式載《關於的一點舊聞》,關於各種版本的出版及名稱記述頗為詳細,《守常全集》為何時版本,收錄如何,《守常文集》版本及收錄如何,《李大釗選集》版本及收錄又如何,這點資料不僅為研究文學史,也為李大釗本人甚至近代革命史和馬克思主義傳播史都很有意義,可為書話中一篇典型代表。惟其篇幅較長,從文章形式角度,與其他書話短文不太相類。全文大都是隻有幾百字的小短文,素描式勾勒出一本書的有關情況,語言流暢,構思巧妙,讀起來甚是方便。

此外,關於翻版書猖獗的問題,魯迅出版畫冊用“有人翻印,功德無量”八個字,似乎反而解決的這個問題;《子夜》一書曾被檢查老爺因“描寫農民暴動和工人罷工”而責令刪改出版,在被某書店再版時,書面註明修訂本,然而一字未改,卻騙過了那些檢查老爺的眼睛;某刊物“奉令停刊”令檢查老爺們哭笑不得等等。文壇掌故,信手拈來,如數家珍。尤其是對於哪個作家前後分別用什麼筆名發表的了什麼作品,也是頭頭是道。

如果有人想研究一下近代作家筆名、化名的情況,《晦庵書話》便是一本很好的資料彙編。

小旮旯裡的大學問——讀《晦庵書話》

囫圇吞棗瀏覽了一遍,發現各種書店、書社,除了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外,我都沒有聽過,各種叢書名稱也是極少聽說,我想如果有人研究民國時期的文學藝術或者文化出版機構,這本書必然也是很好的資料。只是我本系一不學無術之人,對文學史興趣也不大。此外,書中常提到“道林紙”、“珂羅版”之類的專業詞語,而我又太懶,所以往往就閉上眼睛放過去了。說出來,全當一樂,因為我也不是什麼專家學者,就算如此,也不至於遭很多人恥笑。

全書最後的“書城八記”部分,頗多關於版本學的知識,可見作者還是很有一些專業水準的。對於一些行外人士來說,還是挺有用的。全書趣味性很強,版本較小,便於隨身攜帶,等公交或者坐地鐵的時候,翻上幾頁,其樂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