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大軍治沙河

十萬大軍治沙河

觸摸歷史印記 · 見證成華風采

聽天府文化 遊文旅成華 | 第65期

提起沙河,你一定知道成都近幾年打造的“沙河八景”,如今的成都市東郊沙河上游的新綠水碾景點,站在50米高的觀光塔上俯瞰沙河,沿岸兩側各200米寬的綠化帶,浮在水中的溼地小島,約150畝的人工湖泊,與不遠處的“城市森林”相映,猶如一幅如錦如繡的山水畫。

這是沙河幾經治理後呈現出的新面貌。今天,就讓我帶你回到過去,看看這條在古代被稱為“昇仙水”的河是如何成為成都的“生命河”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流淌千年的沙河

迎來了現代歷史上的一次鉅變

1952年仲秋,寂靜的沙河正重複著年復一年迎接冬天的準備。河中水量已經大大減少,平日渾濁的河水變得清亮見底,岸上的雜樹葉子黃了,正飄零在緩緩流動的水面。河道兩岸的冬水田中收割後留下的谷樁無聲地浸泡在水中,小鴨正埋頭在谷樁杈子之間覓食,吃些農人打穀子時掉下的穀粒兒和泥中的小螺小蝦。河岸邊的筒車也暫停了轉動,只偶爾聽得一陣雞公車的吱呀聲從田野間的土路上傳來。

這時,一群身著中山裝和洋西服的人出現在田坎上,他們手拿圖紙,一邊看圖,一邊查看實地場景;穿西裝的外國人則指指點點說著什麼,人群中的口音南腔北調都有。這群突然而至的城裡人,是四川省市有關負責人陪同的由第二機械工業部十局副局長王士光率領的工廠選址勘察組。他們中有中國工程師和蘇聯專家,此行的目的是要為即將組建的幾家軍工廠尋求理想的廠址。

專家們考察了沙河中上游及其東山的地形地貌。不久,一份由二機部詳盡編制的沙河流域規劃圖就擺在了中央和省市領導的辦公桌上。

原來是因為沙河有充足的水源,國家決定在成都沙河兩岸進行當代工業新佈局。

建廠要先治水

沙河的治理工程

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過去的沙河,因為年久失修,河道嚴重淤塞,已經是千瘡百孔。每逢雨季,西北方高地上諸多的小河溝要找沙河洩洪,鳳凰山一帶的洪水也要湧進沙河通道,加上東山臺地上匯入的水流,如萬馬奔騰一般都要擠進狹窄的沙河河道。以沙河當年的承載能力,洪水只能漫上河岸,淹沒農田和村莊。

與東郊首批規劃的企業同步,1953年,四川省的水利專家們就通過周密的勘測與規劃,制定出了集工業、農業用水和城市排洪為一體的沙河整治藍圖。國家水利部要求改造後的沙河防洪標準是五十年一遇和二百年一遇校核洪水。經過一年多的反覆論證,至1954年底,一套科學的沙河河道改造方案最終確定了。

1955年春天,當料峭的寒霜還籠罩在沙河兩岸的田野間時,成都市組織的治河大軍便開進了工地。這是一支由市民、郊區農民、青年學生、機關幹部、部隊軍人等各方人員組成的治河大軍。參與的人員究竟有多少,現在已難以說清,但前後分批次的人數在十萬以上,因此人們統稱為十萬大軍治沙河。

五十年代的成都百廢待興,經濟薄弱,基本建設缺乏工程機械,多數是靠人力完成。改造、疏浚河道都是人工挖掘,泥土也是車推肩挑。據一位參與過治河的老工人回憶,當年沙河邊插滿紅旗,工地上人山人海,大家都積極參加勞動競賽,他已記不得自己挑爛了多少對箢篼,磨壞了多少幅護肩。

這次沙河治理工程分為三期。第一期治理從駟馬橋到多寶寺八千米的河段。駟馬橋附近因為有成渝鐵路要跨越,所以擴寬的沙河在此拐了一道彎,將駟馬橋南移了百餘米,在老駟馬橋的舊址上建成了至今還在使用的第一座立交橋,成渝鐵路從川陝公路橫跨的地方正是沙河故道。沙河從駟馬橋至跳蹬河的河道被人為拓寬,並且在跳蹬河修建了節制閘和楊家碾,在麻石橋建了跌水閘,首先解決了即將建成的成都熱電廠的水源需求,從而保證了東郊工業建設工地的用電問題。第二期工程治理從洞子口到雙水碾一帶的沙河源頭,建成了雙水碾節制閘等多座閘壩、跌水閘。第三期工程完成了排洪河、洗瓦堰、磚頭堰等農灌渠的改造,與此同時,還拓寬、深挖了多寶寺至沙河出口河段,興建了閘壩,其中最重要的工程是改變了下游古鴉坡路的一段河道,將原來在上五桂橋就轉向望江樓流入府河的一段改道經三瓦窯入府河,從而新開了五千米的沙河下游河段,並且在其左岸平行開挖出一條小沙河,以利於下游農田灌溉。

沙河前後三期整治工程,歷時兩年多,至1957年竣工,先後耗資403萬元,徵用土地2599畝,拆遷民居14486平方米,開挖土方達到了232.5立方。治理後的沙河,底寬8到35米,河面寬18.5到60米,設計深度達到了2.5到6.7米;沿河建設了11座水閘,35座閘門,不僅解決了沿河五萬多畝農田灌溉用水,更重要的是保證了正在興建和即將陸續建設的一百五十多個工廠的需求。

治理後的沙河兩岸呈現出一片嶄新的景象,從1955年起,市級機關幹部、學生和東郊企業的職工連續數年在兩岸植樹造林。據《成都沙河話古今》書中介紹,頭一年就在河岸上種植法國梧桐5745株;第二年又載下了榿木、楊樹8.97萬株;三年後種植的各種樹達到了39.7萬株,並且在下游培育起寬6米,長8千米的狗牙根草坪作護堤。1959年到1964年,又先後植樹11.28萬株,使美麗的沙河形成了一條綠色的長廊。如今沙河畔的法國梧桐早已高大如傘,樹幹要需兩三人牽手才能合圍。

沙河的變身

預示著東郊新時代的來臨

兩萬多平方千米的原野上

一座現代化的工業之城

將如紅日噴薄一般冉冉升起

猜你還想看

【聽天府文化 遊文旅成華】華西壩:消失的舊大學與歸國洋教授

【聽天府文化 遊文旅成華】八大王江口沉銀

【聽天府文化 遊文旅成華】八大王寶藏重現

【聽天府文化 遊文旅成華】沙河中學的變遷:從貧民窟到名校

【聽天府文化 遊文旅成華】國慶遊行,走過成都“天安門”

【聽天府文化 遊文旅成華】5.23文藝大調演:成都人的文藝嘉年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