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

鉴书堂 |《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

江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可持续生活倡导者

事半功倍,听上去很诱人。

今天我要介绍的书和工作方法有关。它让我反思自己曾经从事的行业为什么从高端市场高收入,渐渐走向低端竞争低效率。没错,我说的就是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咨询行业,简称设计咨询。

中国的城市规划脱胎于计划经济。国家有五年计划,按计划执行,总该万无一失了吧?当然不是!

鉴书堂 |《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

升级的本意

市场经济,资本当先。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咨询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需求变量:客户变更需求,会造成设计团队反复修改,成本增加;重要项目的婆婆多、验收关卡多,目标变量不可控。

项目管理成功,意味着团队能按时交付客户满意的产品,同时有所盈利。

设计咨询行业,最大的成本是人力:时薪x工作时长=人力成本。

我知道有很多设计咨询机构,都不会因为成本超支叫停项目,而是一边跟客户软磨硬泡补签合同追尾款,一边放任设计师超长加班,稀释时薪。如此一来,设计咨询行业渐渐落入试探客户需求、生产力低下的恶性循环。

我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启发我们在项目偏离轨道时,如何通过迭代和调整,重回正轨。

鉴书堂 |《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

The Art of Doing Twice the Work in Half the Time

《争球: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

byJeff Sutherland

Currency, 2014

阅读难度 ♥♥♡♡♡

参考价值 ♥♥♥♡♡

01 一种更灵活的工作方法

美国FBI在2000年开发了一款刑事案件网络管理系统。这个项目的预算超过1.7亿美元,然而经过5年的研发,项目却以失败告终。上百个软件工程师写的70万行代码,最终因为没有可展示的产品统统作废。

如此重要的项目,为何落得这般下场?

原因有很多,系统设计不当、糟糕的项目管理……但归根结底是因为选择了一种笨重的工作方法。

当时的FBI,创建了一个面面俱到、体量庞大的启动计划。项目仅创建需求一项,就动用了300个人花6个月起草,写成600页的“需求描述”文档、400个“变更申请”文档。

项目失败后FBI不得不换种方法,把项目分解成600个用户故事,以不超过15人的轻型团队组织工作,而不是之前的300人。由产品经理为任务确定优先级并派发给团队,每个任务周期不超过两周,结束前要作演示。

结果呢?只用了不到一半的预算,项目在两年内就成功了!这之后联邦特工们一直在案件调查中使用这个系统。

FBI后来用的这种工作方法,借鉴了软件开发者常用的scrum(直译“争球”)【“争球”在橄榄球比赛中是一种技术动作;在IT领域指一种快速、敏捷的软件开发流程。——编者注】。

  • 它的核心动作是定期喊停,让项目参与人员反思已经做过什么,确定接下来要做什么;

  • 共同商讨遇到哪些障碍;

  • 对下一步工作的分工协作达成共识。

《争球: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详细介绍了scrum工作法。作者杰夫・萨瑟兰(Jeff Sutherland)是一名企业家,很擅长讲故事,他讲述自己如何用这套方法拯救了耗资亿计的火箭飞船制造项目,扭转亏损的洗衣店、婚礼策划生意。萨瑟兰的生意经里,最重要的是准时交付。

他把工作方式分为两类:瀑布法和敏捷法。

鉴书堂 |《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

左:瀑布法 右:敏捷法(Agile

瀑布法侧重于线性的项目管理,比如汽车生产流水线。其特点是:项目被分解成若干段,只有上一阶段所有工作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必须罗列所有需求才进入实施;客户拿到最终产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反馈。

鉴书堂 |《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

电影《摩登时代》里展现生产线工人的工作状态

建一座大楼、批量生产牛仔裤……瀑布法是适用的。因为这些任务都经过漫长的前期分析,很少中途变更需求。

但是,还有些工作依赖用户反馈,不能从一开始就对产品提出精准的要求,比如开发手机app、写网络小说。若想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对变化有很强的适应力。这就需要用到跟瀑布法相反的敏捷法。

敏捷法倾向于将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而不是切成不同阶段。工作的组织围绕任务节点而非文本。所以这种方法项目前期的管理文档很少,分析用时更短,允许客户全程参与。

靠敏捷法取得成功的典型是微信。不求一步到位,1.0版上市后不断测试、获得用户反馈,持续调整、增加新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用敏捷法组织工作用的是sprint冲刺,每次冲刺最终都有可交付的成果。冲刺以周为单位,从一周到四周不等。开发团队在冲刺中磨合协调,不断吸收客户反馈,及时捕捉错误,交付客户最想要的产品。冲刺里有局部没能如期完成的任务也无伤大雅,它们很可能会被项目经理整理到下一个冲刺。

总之,这种工作方式相对灵活,不作没成果可展示的消耗动作。

02 两种管理方式利弊比较

鉴书堂 |《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

“其实,这个项目我们几个月前就完成了,只不过日程表显示它到年底才完工。”

图片来自 Cartoon Collections

两种工作方式,归根结底是两种风险控制术。

在过去,作家写一本书可能要花上一年,然后送出版社编辑印刷上架。若想知道市场反响如何,通常要再等半年看销售数据。这样的反馈速度太慢,出版社为了降低风险,倾向于和已经在市场上占得先机的知名作家签约。

可网络文学不是这样。网络作家写一部作品,会从后台读取大量信息,看阅读量、点赞和评论,小说剧情的走向也由读者参与决策、作家执笔完成。网络小说家要想成功,必须能及时满足粉丝,于是一流的网络小说家练就了日更万字、不断涨粉的本领。粉丝对一部连载作品买不买账,只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短就知道了。

传统作家用的是瀑布法。它不大考虑项目过程中的变量,依赖初始计划(创作大纲)的完备性,一旦初始需求设定有缺陷,与市场要求脱节,项目几乎注定失败。另外,产品直到项目结束后才接受测试,若是在临近结束时发现重大失误,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否则满盘皆输。

相比之下,网络写手用的敏捷法更灵活,允许读者在中途变更需求、添加功能(人物、剧情、彩蛋),以便让产品跟上行业发展。

总结起来就是:对于需要大规划社会协作、任务定义和客户期待都很明确的项目,瀑布法很好;敏捷法则适用于客户需求不断调整、持续改进、反馈周期短的项目。

鉴书堂 |《事半功倍的工作艺术》

03 如何评价这本书?

只要跟人打交道,就难免有混乱、非标准的因素。我不相信有神奇贴药能包治百病,或者任何一种工作方法能解决所有企业的管理难题。本书作者也指出:如果敏捷法对你的公司没起什么作用,可能是有没做对的地方。

嗯,这听上去像是句废话。

我认为作者不够诚恳,书中没提到任何敏捷法失灵的例子。失败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但作者避而不谈,就让这种方法的正当性打了折扣。

企业和组织领导者在选择敏捷法时,应该获得充分的知情权,那就是这种方法有其消极方面,比如它对产品经理、创作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产品经理,要提前规划;所有创作者(比如软件工程师),能主动思考。

另外,它会经常改变计划,需要团队内部及客户充分信任,否则会损害稳定性。

反过来看,瀑布法也并不坏,它对许多行业仍然非常重要。无论选取哪种方法,都要面对一个现实,就是现代社会的很多任务,需求会一路变化。

04 我的心得

新的方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我观察到,这些年来设计咨询行业自降身价、延时工作已成家常便饭。长此以往,只会伤害团队的专业价值。设计主创们长期疲劳工作,判断力下降,很难持续高水准的创作和学习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行业内部悄然变化,有不少专业口碑好、生命力旺盛、实力扩张的设计团队,已经把参与感和适应性列入行业发展风向标。我认识的一些团队,甚至借鉴了软件开发团队常用的工作方法,比如:

  • 公司内部设立项目经理负责生产经营,让资深设计师专心做设计;

  • 项目经理在拿到项目后,花一天时间把新项目分解成若干可交付产品;

  • 每个产品允许一个人在8~80小时完成,避免保姆式的细微管理(micro-management);

  • 每个工作日上岗的前15分钟,有项目经理牵头开小组碰头会,短平快逐一发言,确认成员工作进度、反馈困难,确定当日工作目标;

  • 会后,项目经理就大家反映的困难逐一给出解决方案,比如与客户沟通确认、寻求专业增援;

  • 客户高频参与交付成果的确认和反馈,以便设计小组及时调整方向。

改良工作方法,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提交可交付的最小化产品,与客户保持信息透明,让进度和投入成本可见。

这就是我从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方法中获得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Jeff Sutherland. Scrum: the art of doing twice the work in half the time[M]. Currency, 2014.

[2] Liz Parody (2018). How to manage modern software projects: Waterfall vs. Agile

作者:江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叉学科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可持续生活倡导者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

《大规划的灾难》译序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