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蒙古族薩吾爾登歷史淵源

蒙古族薩吾爾登歷史淵源

四子王旗——蒙古族薩吾爾登歷史淵源


蒙古族薩吾爾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靜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新疆地區的蒙古族有一句流傳很久話:“騎著棗紅馬,思念著自己的家人”。“棗紅馬”指的是在草原上奔馳、颯爽英姿並且有節律抖動馬頭的駿馬。“薩吾爾登”是傳流在新疆蒙古人中間的器樂套曲,也稱坐“拖布秀兒套曲”該舞蹈與拖布秀兒樂曲有密切關係,薩吾爾登具有一種生命力和深入人心的藝術魅力。 [1]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薩吾爾登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94。

歷史淵源


四子王旗——蒙古族薩吾爾登歷史淵源


名稱由來

關於薩吾爾登一詞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形容一種馬步。一說是指彈奏“託布秀爾”琴時,手的來回甩動。一說是由土爾扈特蒙古語“薩吾那”而來,意為馬的頭上下不停地彈動,“登”是託布秀爾彈奏時發出的“登登”聲,兩詞合二為一,就是薩吾爾登。一說與蒙古語“薩吾爾”、“薩吾爾登”有聯繫,蒙古族人看到小孩玩耍時常說“薩吾爾、薩吾爾地玩”,看到小孩高興地蹦跳時常說“薩吾爾登、薩吾爾登地跳”,意指逗人喜愛的小孩動作。


四子王旗——蒙古族薩吾爾登歷史淵源


歷史文獻

關於薩吾爾登,衛拉特史詩《江格爾》和《蒙古行記》中多處記載。如:聖主江格爾可汗舉行盛大的酒宴八十天,擺設豐盛的酒席七十天的時候,針對他的酒宴主持人明巖有這樣一段描寫:江格爾故土的十二名曲/將十二支歌子伴奏,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雙雙對對/磨肩蹭袖,插腰抖肩,這個描寫正是“薩吾爾登”舞蹈的動作,而且恰恰吻合與“薩吾爾登”舞蹈撐腰、靈活用肩膀、上身動作自由、腳步動作少的特點。


四子王旗——蒙古族薩吾爾登歷史淵源


近代發展

巴州文化藝術的工作者,在傳統和現代的舞蹈上,將薩吾爾登舞蹈發展創新,在結合了現代舞蹈表現形式的同時,研究開發出具有民族特色、集中表現技巧型、節律性和藝術性的韻律操、健美操和廣播操等藝術表現形式,既體現了時代精神,又能夠健身強體。已經在巴州的和靜縣、和碩縣和博湖縣等機關、學校和企事業單位普及,使這一獨特的古老的蒙古族民間藝術流傳更廣、影響更大。

四子王旗——蒙古族薩吾爾登歷史淵源


和靜縣申報薩吾爾登:成立薩吾爾登藝術團 [7] ,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2009年9月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 。

博湖縣舉辦薩吾爾登故鄉文化藝術節,每年4月向外界宣傳推介薩吾爾登舞蹈。隨著薩吾爾登故鄉文化藝術節的舉辦,博湖縣薩吾爾登舞蹈走向世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內蒙古、蒙古國等眾多考察團赴博湖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