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村:文旅融合 百花齐放

土楼村:文旅融合 百花齐放

土楼村旁的惠济河两岸风景如画,吸引很多外地人到此观光旅游。 本报记者 黄业波 摄

“疫”散花开,万物向好。4月13日,记者驱车沿着平坦的水泥路驶入睢县白庙乡土楼村,道路两侧的花池整齐别致,正在施工的长廊曲转悠回,几近成型的中原传统风格艺术村落映入眼帘。

土楼村的艺术嬗变还要从2018年说起,负责该村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县政协副主席冯新芳,从洛阳请来画家教村民工笔画,从此,为当地群众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两年来,来自北京、郑州、洛阳、商丘等地的艺术家们相继在该村租赁并打造出集工笔画、书法、写意画、油画和艺术衍生品创作以及餐饮、民宿等40多处农家艺术小院。

走进该村文化宣传员杜雪梅家中,一间被改造成绘画工作室的房间墙壁上挂满了她的作品。“现在不光俺村的,周边村的人知道画画能挣钱,越来越多人报名学画画。离家近,不耽误干农活还能挣钱补贴家里。”杜雪梅说,土楼村“文化扶贫大院”挂牌成立时,她就开始学工笔画,到后来发展到自己画门画,年收入近万元。最后,她不仅脱了贫,还成为了村里的文化宣传员。

现年76岁的村民蒋家会,中专毕业后,平时为村里的红白事、春节等,书写喜联、挽联、春联等。蒋家会后来知道村里请来了专业的书法家,便主动登门“取经”。“过去在家闲着没事干,写写字预防老年痴呆,字体也不讲究。通过老师的指点,我写的字通过老师也能卖钱了。年前我写了2000多幅春联挣了2000多块钱!”蒋家会乐呵呵地指着门上贴的自写春联说道。

目前,土楼村的文化产业“百花齐放”,文化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大多数群众参与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把文化、健康、养生、养老、休闲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了生态环境较好的特色乡村,自今年复工复产以来,到土楼村观光旅游的有1万余人。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冯新芳说,下一步该村将以文化教育、绘画与书法创作、文化艺术衍生品以及餐饮、民宿等文化产业为规划主线,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促进当地产业的提档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