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棗強東西司莊和王李張屯的由來

在姓氏由來中,有一種是以官職作姓氏的,如司馬、司空、司寇等。在村莊命名中,也有以官職作村名的現象。東、西司莊和王李張屯就是如此。


說棗強東西司莊和王李張屯的由來

先說司莊。

位於縣城南偏西6公里處,有兩個叫司莊的村:東司莊和西司莊。2006年統計,東司莊57戶,239人,1808畝耕地;西司莊109戶,323人,1080畝耕地。兩個村都是規模不大的農業村。

這兩個司莊,原先是一個村,叫司家莊。明清時期屬宅城保(王宅城),民國二十年(1931年)還是一個行政村。1953——1956年全縣設6區83個小鄉時,曾設有“司莊鄉”,為一區(城關)所轄10個小鄉之一。司家莊分為東司莊和西司莊兩個行政村,大概是在抗戰期勝利後的1945年或土地改革時的1946年。

說到村民姓氏,東司莊姓張、姓趙的為大戶,西司莊則姓李的為大戶,雖然叫司莊,東西司莊卻沒有姓司的。

沒有姓司的為什麼又叫司(家)莊呢?

《棗強縣地名資料彙編》講:據傳東漢末年,有一古“絳河”南北通過此地,兩岸設有“水文司”管理河道,此地為“水文司”駐地,因此河東岸稱為東司莊,河西岸稱為西司莊。

經筆者考證,古河流有,但“水文司”說不對。“水文司”作為官署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始置,掌全國水文事宜。新中國成立後水利部內設機構也有水文司,指導全國水文工作。但漢代負責河流水利的官名稱“水衡都尉”,下面掌水及水工的官名叫“水司空”。按此說,由“水司空莊”到“司空莊”,再到“司家莊”,沿襲下來,倒也說得過去。

說棗強東西司莊和王李張屯的由來

再說王李張屯。

王李張屯位於縣城西南12公里處,舊《縣誌》稱“距城二十四里”。王李張屯明清時屬“賈莊保”。民國時屬五區(卷子區)。新中國成立後至1996年一直屬卷子鄉(管理區、人民公社),1996年撤鄉並鎮後至今屬張秀屯鎮。2006年,王李張屯(含趙家園),有252戶,829人,2853畝耕地。

一說起王李張屯,大家都認為這是個王、李、張三姓之屯(村)。其實,這個村的姓氏有段、王、趙、楊、候、相、李等,沒有姓張的。那為什麼叫王李張屯呢?

原來是這麼回事。據傳,明朝初年,此村有一官員,姓王,職為“里長”,該村以姓氏加官職命名為“王里長屯”。即王里長居住的屯(村)子,後沿寫為王李張屯。

那麼“里長”是個什麼官呢?據《中國曆代職官辭典》介紹:里長,基層行政長官名。時代不同,裡的範圍也不同。春秋時,以八十戶為一里,秦,亭(長度十里為一亭,設亭長)以下設裡。漢,百家為一里。北魏時以五鄰(五家為鄰)為一里。唐宋皆沿置。明朝,十戶為一甲,十甲(即百戶)為一里,也稱一保。所以,里長大體相當於現在百戶以上村的村主任。

不過能以“王里長”的官名做村名,說明這位里長是個很有能力、深得村民愛戴的里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