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媽媽有三個斯坦福娃,她不贊同娃上補習班,但你卻忽略了這個

每當一年一度的錄取季來臨,中國學生被世界名校錄取的情況,總能牽動著無數學生和家長的心。

而像哈佛、耶魯、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無論是哪家孩子順利考取了它們,都會成為媒體追捧的對象和家長們"取經"的榜樣。

家長們喜歡拿著"放大鏡"研究著"牛娃"的成功路徑,也將他們父母的養育分享奉為"真經"。

歌手媽媽有三個斯坦福娃,她不贊同娃上補習班,但你卻忽略了這個

香港歌手陳美齡,就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世界名校斯坦福,她在無數次的演講和分享中提到,不要給孩子報補習班。

而應該把錢節省下來,帶孩子去旅遊,去長見識,還說她自己是放養式教育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她特別不喜歡逼孩子去學習。

一眾家長頓覺鬆了一口氣,都去追逐她的"放養教育",但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陳美齡,本就是從斯坦福畢業的教育博士。

除了是紅遍亞洲的老牌歌手,還是一名作家、教育家,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名流精英。

歌手媽媽有三個斯坦福娃,她不贊同娃上補習班,但你卻忽略了這個

在精英母親的薰陶下,從小就能走南闖北、見識其他孩子見不到世面,這樣的三個孩子,本身就已經是生在了"羅馬"。

在母親所處的階層及附帶的各種資源的影響下,三個孩子最終能被斯坦福大學所錄取,是最正常不過的結局了。

雖然這個事實很殘酷,但"精英的孩子依舊最大可能的是精英",這個結局無可辯駁。

縱觀現在的教育,你會發現:寒門很難再出貴子。

所以,"素質教育"、"放養教育"看似非常的高大上,但對於身處社會底層的人來說,這都是我們難以企及的奢侈品。

歌手媽媽有三個斯坦福娃,她不贊同娃上補習班,但你卻忽略了這個

當那些有錢、有資源又比你努力的同齡人佔用了高處的"教育資源"時,我等普通人又該怎麼辦呢?

難道只能認命,讓一代人重複一代人的故事嗎?

從鄉村走向哈佛的中國男孩何江,或許從他的事蹟中能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何江的父母都是沒有文化的普通農民,他能從鄉村走向哈佛,和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何江曾回憶說:他的父母不識字,但卻重視教育,他的父母在吃過晚飯後最喜歡的事不是打牌喝酒,而是聽兒子讀書。

他說,正是因為父母給了他讀書的氛圍,讓他在閱讀裡一遍又一遍地刷新自己的三觀,認識到了外面廣闊的世界,他也才有了"走出去"的動力。

歌手媽媽有三個斯坦福娃,她不贊同娃上補習班,但你卻忽略了這個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想要突破原生家庭,還是隻能"拼父母",拼他們的觀念、他們的自律、他們的格局。

都說每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性格、三觀、習慣等就是影響這副作品的畫筆。

但現在,整個社會最搞笑的現象是:父母自己碌碌無為、荒唐度日,卻"綁架著"孩子必須功成名就。

現在的很多家庭,都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父母對孩子報以厚望,但卻早早放棄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還理直氣壯地說:我都這把年紀了,人生定型了,你可一定要好好學習啊。

歌手媽媽有三個斯坦福娃,她不贊同娃上補習班,但你卻忽略了這個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大雨天裡,一個孩子不想去上學,孩子媽媽在門口催促了多次孩子都不願意出門。

問及緣由,孩子哭著說,這麼大一家人,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讀書,而你們都坐在家裡看電視?

看似是一個笑話,但其背後,值得父母們去思考的卻不少。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的行動遠比一切言論有說服力,當你和孩子一起進步時,孩子才能看到學習的榜樣。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就要帶頭去示範,如何去做一個那樣的人。

歌手媽媽有三個斯坦福娃,她不贊同娃上補習班,但你卻忽略了這個

如果說,一個人的起跑線是父母為孩子創造的,那麼他的終點,卻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有些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卻憑著自己的努力,贏在了終點,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73年出生在江蘇宿遷農村的劉強東,家裡面很窮,父親是跑船的,母親在家種地。

他曾回憶說,在他上小學四年級之前一年只能吃兩頓肉,平時主要吃玉米和紅薯,而且紅薯要吃大半年。

考上宿遷中學時,他的行李是十斤大米和一罐豇豆,後來去人民大學上大學時,帶著的也是村民集體資助的500塊錢和76個雞蛋。

從上大學開始,劉強東就開始創業,後來靠著在中關村賣蝶和做電商,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的京東帝國。

但他後來回憶說:雖然父母沒有文化,但父母的勤勞、刻苦都是他往前衝的動力。

歌手媽媽有三個斯坦福娃,她不贊同娃上補習班,但你卻忽略了這個

有人說: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