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题外话一: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在医院做常规体检,有人向他打招呼:“你也来的?”他说“嗯,检查身体,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赶紧治疗,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的时代,这么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地活着。”虽然是一句很平常的话,能感受到他内心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社会的认可。

“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题外话二: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一个村干部用广播对村民喊话:不要随便出门,不要给下放添麻烦,哪里有这么好的政府?这么好的党?把你送到伊拉克送到叙利亚,你会怎样?

这些都是最朴素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再回看作为大学生的辱国女许可馨网络辱国、“辱国男”王栋,何其悲哀!

很意外的是前几天有自媒体人讨论许可馨事件,称之为闹剧,评价为“不适合的时间说了不适合的话,撞到枪口上”。我觉得这样评价太无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长人应该有最起码的理性,膜拜英雄、民族信仰是神圣的,应该知行合一,怎么可能是闹剧?

“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试想,就在全民族凝聚磅礴力量抗击新冠疫情的时候,留美“老娘”却在网络公然辱国,“老娘从来不把集体利益放在眼里”,“就是恨国党怎么了?”就在无数医护人员前仆后继舍身抗疫在武汉前线的时候,许可馨发声“如果我有医生朋友在武汉一线,我会希望他临阵脱逃”,公然辱骂“吹哨人”“抢救你妈逼”,这些会是闹剧吗?

“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还有2018年9月湖南城市学院大一新生王栋在网络上公然发布“爱国是不可能爱国的,老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爱国”、“都他妈大学生了还爱国,我看你就是蠢货”等辱国言论,并在宿舍里散布辱国言论,对室友爱国态度冷嘲热讽,最后被校方劝退。

痛心,辱国言论出自大学生,这种辱国者以后还会有吗?

大学生从小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恨国辱国又从何谈起呢?说到底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出了问题。爱国教育不是非要战火纷飞,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和平年代在平凡岗位同样可以有爱国情怀,可以有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998年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2003年非典、2008年雪灾、2015年8月天津港火灾、2019年3月四川凉山火灾,以及这次新冠,每次灾难来临,都会有职业奉献精神的平凡人舍身赴险捍卫安宁,谱写壮丽人生,这些都足可让人泪目的思想震撼与洗礼,是90后、00后最好的徳育教材,而又为什么有些大学生道德贫乏信念丧失到让人惊讶的地步?

1、教育环境公仆精神不足,道德讲堂就是个摆设,


“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思想教育最好方式是教师把“三观”教育贯彻到平时教学工作之中,而不是学校搞几场报告,做些演讲,拍些照片,建立道德档案,应付验收。思想道德教育动辄取材古往今来舍身取义英雄事迹,其实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人人都可以争当道德模范,而且身边的人和事同样有道德教育意义,学校领导体恤员工,多帮助员工成长,多给机会员工荣誉,提高员工薪酬,多一点公仆精神,宣传这样的事迹不是更好的德育吗?荣誉、津贴冲在前面、各种各样的分配制度都是从领导利益出发,活要干得少,收入要拿得多,却在大声呼喊奉献、付出,教师在平时教育实践中哪里还会有积极的“三观”教育,不抱怨才怪呢?把公仆精神落到实处,宣传这样的事迹是最好的德育。


“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2、教育评价标准偏面,重点是分数王道

我不能说应试教育下考试分数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过也差不离,这地球人都知道,即使是《思想品德》课,也是分数来说话,至于是否真的受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数为王”,这是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也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的标准之一,更是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的标准,如此教育就有了明确方向,也就是没有把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也就忽视了教育的以人为本宗旨。

3、家庭教育,自私狭隘负能量太多


“辱国女”许可馨、“辱国男”王栋之后还会有谁?

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思想成长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当然家庭之间存在差别,不同的家庭受教育程度,但是对生活的理解、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就是家庭文化,有怎样的家庭文化就成就怎样的人格,有的家庭始终是积极的正能量,懂得包容、懂得感恩,而有的家庭却更自私更自我更会抱怨,因此孩子内心深处受到价值观教育就不一样,有的更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有的自私狭隘,甚至有反社会倾向。

所以教育孩子,知识固然重要,分数是进入升学、就业、晋级的重要依据,但在孩子成长过程是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就不是严格意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总一天要接受再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