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正长篇新作双响炮,“新南方写作”聚焦人类未来

新年伊始,作家陈崇正接连在国内著名刊物发表两部长篇小说,引发文坛关注。

戳视频看陈崇正为你介绍新书↓

这两部长篇小说都以“美人城”作为故事发生地,其中《香蕉林密室》刊登于《作家》杂志2020年第2期,《美人城手记》刊登于《江南》杂志2020年第2期。

陈崇正表示,两部长篇其实是一个整体,是《美人城》的上下部,只是在结构上相对独立,但也彼此印照。

著名作家苏童读完小说之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叙述非常扎实,写出了未来感和科幻感。”苏童说,小说脉络围绕着家族和血脉传承的主线,而未来感和科幻感的细节让传统故事有了新的突破,让整个小说有了“摸高”的可能。

陈崇正长篇新作双响炮,“新南方写作”聚焦人类未来

陈崇正大学毕业之后便从家乡潮州来到珠三角,现为花城出版社副编审、一级作家,是近年广东文坛极具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2019年底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写的《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这样评价:“陈崇正有着正宗的南方基因,出生并成长于广东潮州。同时,他的小说也充满着广东潮汕地方的文化因子。他的小说,极为清晰地表达着广东传统地域文化的现代变异。”

近年来,陈崇正以《半步村叙事》等一系列非常具有辨识度的作品虚构了一座叫“半步村”的村庄,后来又在《黑镜分身术》《折叠术》系列中将这个村落扩展为碧河镇和东州市。如今,这个虚构的地名中又矗立起一座新的城市,这就是“美人城”。

陈崇正告诉记者,这部小说的构思最初受到家乡一处建筑的启发,“那是一座占地两千多亩的废墟,里面亭台楼阁初具规模,但最终成了烂尾楼。许多潮州人都到里面去过,去烧烤、去拍婚纱照,十年前已经被推平变成房地产项目。”建筑虽已拆迁,却在陈崇正的小说中被虚构重建,成为一座意象繁复的象征之城。

陈崇正介绍,他希望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作为在北师大和鲁院学习的一份作业,在虚构的1976—“20A6”的70年间,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展开对香火传承、生命延续这个潮汕人历来最为重视的元命题的意义追问。

融合科幻等多种小说类型的创新尝试

陈崇正最早以笔名“傻正”进行创作,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很早就发现陈崇正的写作才能,建议他用真名进行创作。

谢有顺曾这样评价陈崇正的写作探索:“他给自己找到了这样一条通道,让小说突破了现实的束缚,展示了腾空而起的优美姿态。这样的姿态,在广东的小说传统中是罕见的。”

陈崇正长篇新作双响炮,“新南方写作”聚焦人类未来

作家陈崇正

在《香蕉林密室》和《美人城手记》这两部长篇中,这种“姿态”即是将民间传奇与科幻现实的结合。对新生事物的热情,促使陈崇正深入思考科技发展和人类未来。

陈崇正认为,人类的文学中应该有一根触须,即用想象力去穿透现实抵达未来。“特别是这次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科技的力量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著名作家毕飞宇评价称:“陈崇正小说中有两个碧河世界,一个真实而残酷,另一个抽象而荒诞,却因为共同的叙事逻辑,它们交织在一起,场景亦真亦幻,读来酣畅淋漓。”

按照毕飞宇的说法,上部《香蕉林密室》对应“真实而残酷”,而下部《美人城手记》,则在“抽象而荒诞”之中展开。

在人工智能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的未来,密室上的美人城不再是一个游乐场,而被打造成了“科研中心”,寄托了人类“永生”的梦想。在这里,人脑结构可以匹配智能躯体,从改造为“后人类”。

但在人类的权力倾轧中,一个名为“石敢当”的程序被制造出来,这个机器脑可以在博弈游戏中自我学习,并得到完全升级,从而爆发了以消灭人类为目的的机器人战争。

暨南大学讲师、青年评论家唐诗人认为,“魔幻现实”是我们概括陈崇正小说的惯用概念,但这些小说里的魔幻,是武侠武术、民间巫术和现代技术或现代技术想象的多维融合。“陈崇正的这种融合非常辩证,他用民间传统反思现代技术,也反过来用现代技术、现代文明反照乡村世界里巫性面孔背后的复杂人心。”

陈崇正说,《香蕉林密室》最初是一部三万字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曾入围台湾的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在最后五篇选一的环节落败。”

陈崇正长篇新作双响炮,“新南方写作”聚焦人类未来

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决审过程

陈崇正介绍,故事设定在潮汕平原,潮汕人历来重视香火传承、血脉延续,“而这一切在经受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等不同历史阶段之后,呈现出来的到底是什么?”

拓宽写作版图,开创新南方写作的可能

早在2008年,陈崇正就将《美人城手记》创作计划在个人博客发布,却因担心“写坏”而迟迟没有动笔。

戳视频看陈崇正是什么时候开始动笔的吧

2017年,陈崇正入读于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创作导师是著名作家苏童。

陈崇正长篇新作双响炮,“新南方写作”聚焦人类未来

陈崇正与导师苏童

脱产学习让他终于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开始长篇的创作,2018年5月,这部酝酿了十年的长篇初稿终于完成。根据导师苏童给这部长篇提出的修改意见,陆续修改一年多后才最终完稿。

《美人城》成为陈崇正首部长篇小说。“我每一次写作的远征只为完成一块拼图,建造‘美人城’也是其中之一,我期待有人能看到我拼图的全貌。”陈崇正曾将自己的写作比喻为蜘蛛织网,他将半步村作为虚构的原点,一步步拓宽写作的版图。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杨庆祥读完这部小说之后说:“《美人城》是一部企图为时代立传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把握重大题材的雄心和能力,既是对他个人前此写作的一个总结和超越,也为当下现实主义书写提供了新的质素。”

评论家陈培浩在与杨庆祥的对谈中,提到了“新南方写作”的概念,他在《新南方写作的可能性》一文写道:“陈崇正代表了一种‘南方以南’的写作,那些不断在他作品中重现的巫人幻术并非传统江南文学所有。”

陈培浩认为,“南方”作为一种审美元素进入了陈崇正的作品,却没有隔断其作品跟时代性现实焦虑和普遍性精神议题之间的关联。“在此意义上,文学地理在陈崇正同代人这里变成了一种精神地理。”

近年来,广东文学势头良好,涌现了一批中青年作家,颇具南方气象。2019年底召开的粤港澳文学研讨会上,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江冰讨论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差异,认为广东文坛陈崇正、陈再见、阿菩等80后本土作家的小说凸显了广东文化特色,体现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故乡的重新理解。

而另一边的现状则是,当下的广东文坛一直缺乏可以与《三家巷》《香飘四季》《白门柳》等经典著作遥相呼应的作品。去年,一系列“深扎”创作计划也可看到对广东故事、湾区故事的期待和呼唤。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崇正长篇《美人城》的写作探索,可以视为广东青年作家对岭南元素和湾区生活进行小说题材开发的先行尝试。

【记者/剪辑】黄楚旋

【统筹】郭珊

【视频/图片】受访者供图

【作者】 黄楚旋

【来源】 粤读南方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