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老井.一脉乡愁。

一次偶尔路过西井,望着这口熟悉而又陌生的老井,感慨万千。

老井的周围杂草丛生,井水被许多枯枝烂叶覆盖着,叹息中我站着井盘边环顾一圈,四周已不是曾经的模样。

失望中,索性坐在井边,看了看井中倒影的我,百感交集,一幕幕年少时来这里挑水的场景,又重现在眼前。

西井.坐落在车王街道西边约1华里,老辈们也就俗称它西井,井深约5米,宽约0.7米,井身用石头垒积,井口是用一块整的大青石雕琢成井圈,无数的水珠在石头之间的缝隙中渗出,集少成多汇成清凉.甘甜,沁人心脾的井水。

每天清晨.附近的村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西井挑水,一根扁担挑两只木桶,扁担头上挂着一根打水绳。然后快步朝西井方向走去。

由于早上时间相对集中,有时挑水的人多,还要排队等候。打满两只水桶里的水,再挑回家,把水倒入水缸里,以供一二天内的洗.刷.饮之用。

假如要是逢年过节.各家各户水的用量加大,井里的水明显供应不上,我们甚至要半夜三更去挑水,或坐在井旁耐心等候,等集满两桶水才能回家,如果要是天亮去,井里早已干枯,你只有空桶而归了。

西井是我们去田头农作必经之路,也是我们歇脚.唠嗑.缓解劳累的地方,更是村里琐事快速传播.知晓的场所,因为井的旁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叶柳树,人们喜欢在这偌大的树荫下歇歇脚,聊会天。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在田里劳作半响的人们,纷纷的放下农具,一个个饥肠辘辘,口干舌燥的走回家吃饭,路过西井附近如遇有人挑水,老远就喊“等一下.给我喝口☞井不凉☜”然后快步追上,先擦擦嘴,然后趴在桶边直接喝起来了,挑水之人笑而不语也并不嫌脏。可见民风之淳朴是不容置疑的。

与其他附近的井水相比,西井的水很独特,泡茶味道特别醇甜。而附近其他地方的井水就显得很咸,有异味。有时候去朋友家做客时,闲聊之余倒杯水喝口茶,茶水刚到嘴边就可以判别这是不是西井的水。

那时候用西井水做饭,泡茶也是一件极其自豪的事,曾经以家里水缸里的水是不是满的,是不是从西井挑回来的水来衡量一个家庭男人勤快不勤快。因为那个时候都是肩挑肩担的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经济慢慢的好转了,于是都纷纷在自家门前院后打上一口机井,以图便利,从那个时候起就很少有人去西井挑水了,再后来直至到村里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后,西井也正式退出了为民供水的历史舞台。

现在已经没有人在意它.关注它了,偶尔有人路过,也是自言自语一声:这西井还在啊?还没倒塌啊?然后就若无其事地走了。

是的,老井还在原处,没有倒塌,它更像一个被遗弃的孤老,任凭风吹雨打和岁月侵蚀。

就是这口曾经让一.二百口人共饮的老井,它见证着时代的更迭,见证了我们儿时的欢乐,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一口老井,一份乡愁。一生回忆。

老井还在!它一直在!它不曾离去!

它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