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能否改变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能否改变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像

引言:自古以来,大多数强大的王朝都是通过一些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改革而积蓄了力量,使得自身强大起来,并且为后世做出了一些先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变法,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就成为了一扫六合的秦朝。但也有一些失败的改革,不仅没有使得国家更加的强大,反而还使得社会矛盾愈演愈烈。这便是笔者今天所要讲述的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能否改变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神宗像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神宗年间,从熙宁二年(1069年)一直持续到了元丰八年(1085年),所以也称熙宁变法。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朝廷与军队积贫积弱的局面,同时抑制民间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以及朝廷的税收问题。虽然这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在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在这次变法的过程中依然为北宋带来了一些收获。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最终失败的。

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

王安石变法,能否改变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积贫积弱,可谓是贯穿宋朝所有失败的一根刺。从宋太祖赵匡胤成为皇帝后,便在大宋王朝实行最大力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政治上扬文抑武,军事上守内至上等一系列为达到巩固统治为目的的措施。因为宋太祖是因为官僚阶级的内部矛盾,才被推上了龙椅之上的。他害怕自己将来也会在这上面栽跟头。客观的说,他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的可取性,但正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以恪守祖宗的规矩为第一,才造成了宋太祖的错误认识一直无节制的发展到了最后,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因为分权,造成了官员职能的分解,进而使得官员数量急剧增多,造成了冗官的现象;因为国家军队都用来保护皇族,而导致地方军作战里低下,造成了

冗兵的的局面;因为冗兵又冗官,使得冗费也愈演愈烈。种种危机的出现,便是王安石提出变法的原因。

税务与差役的改革

早在宋仁宗时期(宋仁宗之后为宋英宗,宋英宗后为宋神宗),王安石便以《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说明了自己想要变法的愿望,但宋仁宗却并没有采纳。直到仰慕王安石的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变法才得以实现。

王安石变法,能否改变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

王安石认为,积贫积弱的现象不在于支出较多,而是因为生产上的不足。笔者认为,从一开始,王安石就错误的。但在当时,祖宗定下的规矩是非常难以改变的,而且在当时那种思想较为封闭的年代,人们也很难跳出固有的思维。这并不是王安石的错位,而是时代的限制


在农业上,王安石实行了名为"青苗法"的改革措施。所谓的青苗法,就是在每年的二月和五月两个"青黄不接"的时期,由国家为农民贷钱款与粮食,度过这一困难时期。待到夏季与秋季,再从收成中抽取利息和本金还给政府。这个方法听起来好像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缓解了由于向地主借贷导致最后还不起账,进而用土地来抵押的土地兼并的局面,但是青苗法的利息占到了本金的二到三成,使得一些本就不富裕的农户的负担并没有减轻而更加难易度日。有的人可能认为不参加就行了,但是这是国家的政策,为了给领导看到执行效果,地方官员一定会强制执行,甚至会提高利息,借机

中饱私囊。这里也体现出了王安石变法的一个弊端——地方自私的执行政策,导致社会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的剧烈。

王安石变法,能否改变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对于青苗法的不同认识


在为国家进行义务差役的方面上,由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差役。若是不想参加差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支付一定的钱款。这样的钱款称为"

免役钱",即便是官僚与地主,也必须服从这一法令。

从表面来看,这一制度虽然好像是将农民从差役中解救了出来,使得农业得到了发展,并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实际情况还是和青苗法的结果一样,层层官员都会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提高免役钱来敛财,对于农民负担反而加重了不少。

还有两个措施,分别是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为通过国家丈量土体,以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大小与土地好坏为衡量收税多少的标准。这一措施使得国家清楚了国家有多少农田,并且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同时缩小了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农田水力法,则是根据一个地区农民的贫富差距情况,富者多出钱,贫者少出钱,共同兴修水利与开垦荒地。虽然这一举措有助于农业的发展,但水利的兴修逐渐成为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不停的兴修水利使得本来应该收益的农民反而加剧了负担。


王安石变法,能否改变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里设施——都江堰

商业上的改革

宋朝是一个商业十分发达的朝代。早市、夜市以及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都是宋朝商业下的产物。为什么宋朝的商业可以如此的发达?因为宋朝对于商业的态度并不像之前的朝代一样以重农抑商为主。也正是因为宋朝对于商业的高度自由的态度,导致了政府与地方的商业联系

不甚密切

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名为市易法。即由国家出钱收购一些滞销的商品,待到市场需要这些商品时再卖出。这一方式对于市场的量行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且为国家的财政带来了收入。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会造成中间官员的贪污,使得商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国家的商品高于市场价格,导致国家收购的商品滞销。

还有一个就是均输法。因为宋朝收的税中有实物税,所以一些商人会趁机抬高这些实物的价格。而均输法,则是通过设立发运使,掌握地方的农业生产情况与朝廷的需求,然后去今年收成不好的地区以较多的钱购买这些实物,再通过收成不好的地区的人去收成较好的地区拿着政府给的高价的钱买这些实物。以此来降低物价的差距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同时,使得商人无法再对市场进行操控。


王安石变法,能否改变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国家税收的实物多以粮食为主

军事上的改革

北宋的军队是出了名的作战力低下。但实际上,北宋并不是没有战斗力较高的军队。而是这些军队都被中央直接管理,被称为"禁军"。而地方的军队则大多为流放的犯人与一些老弱的人,加上北宋军队中"

将不识兵"的政策现象,地方军的作战力更是低下。

因此,王安石制定了保甲法与裁兵法的方式进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能否改变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军队

保甲法,内容为将十户人家编为一个单位,这十户人家中凡是家里有两个男人的,其中一个男人要在农闲时跟随国家进行军事训练。这一举措使得国家的军 图八 现代影视剧中的宋代军队

队在战时可以拥有足够的战斗力,同时也不用拿出多余的钱财去养大批的军队。并且在农闲期间将大量的男丁集中,有助于使得农闲期间社会治安的稳定。

与此同时,在军队中,王安石还采取了名叫裁兵法的改革方式。即整顿军队,将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士兵强制退役,并且会定期考核军队的士兵,不合格的士兵会被降级或是强制退役。在这一措施下,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节省出了一些钱财。同时,在军队中把军队分为一个个的单位,每个单位中有专门负责这个单位中训练的一个士兵,被称为"置将"。王安石明白祖宗顶下的规矩难以改变,他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改进。

在这些举措下,北宋的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提升。在后来1073年,宋朝的军队近攻吐蕃,夺回了几个之前被抢走的地区,使得北宋的疆域向外扩大了一千多公里。这便是王安石变法在军队上取得成效的例子。

总结:王安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却有几点致命的错误。以至于最后变法没有一直推行下去,以失败告终。

第1, 王安石忽略了变法的执行方式。变法并不是想当然就可以成功的,你无法忽略的是各级官员对于你的政策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切实执行的要求,并且各级官员通过变法中饱私囊,会使得百姓对于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这不过是国家敛财的一种新的手段,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更加的激烈。

第2, 自古以来,变法总是艰难的,因为变法会触动许许多多的人的利益。商鞅变法成功了,最后商鞅却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足以说明变法实行的困难。

第3, 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团结。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可以执行,是因为宋神宗力排众议,坚决执行才得以执行。但是在司马光等反对派的炮轰下,宋神宗最终动摇了。没有了坚决执行的决心,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王安石虽然有一颗为国家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的心,却由于变法政策过于超前且实行过程中操之过急,最终失败。若是宋神宗更加坚定,王安石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相信这将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