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地方“財困”凸顯,如何改革?

疫後地方“財困”凸顯,如何改革?

“疫情對縣一級稅收影響最大。”西部某省財政廳一位中層幹部告訴記者,該省各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佔比約七成。受稅收降幅較大影響,預計一季度財政收入將大幅減少。

記者近日在部分省市採訪調研發現,疫情對各地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突出表現為地方政府稅收下滑,社保基金徵繳縮水,基層政府面臨“三保”(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難度增大、償債壓力陡增、惠企政策落地難等問題。

基層幹部和專家學者表示,應對財政壓力,一方面,中央應統籌考慮及時紓困地方,積極防範風險;另一方面,地方應千方百計開源節流,確保平穩渡過“財荒”,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文 | 梁曉飛 鄒欣媛 劉良恆 丁非白 齊健 汪奧娜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發於2020年4月6日,原標題為《瞭望|疫後地方“財困”凸顯,如何改革?》,原文刊於《瞭望》2020年第14期,原標題為《疫後地方財困倒逼改革提速》。

1 一季度地方稅收斷崖式下滑

貴州某縣財政局局長告訴記者,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該縣企業陸續恢復生產,但受前期疫情影響,該縣納稅總量大幅下滑。預計一季度,該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25.5%。其中,稅收收入預計同比下降41.3%。

湖南一位瞭解情況的幹部告訴記者,湖南14個地級市(州)1至2月稅收減幅較大,減幅最大的兩個市(州)分別減少30%、25%左右,預計3月份減幅還會進一步擴大。這些市(州)財政本就相對困難,脫貧攻堅任務相對較重,今年工作難免會受到衝擊。

安徽東部某縣1至2月份財政收入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6.5%。該縣財政局局長指出,受疫情影響商場停業,稅收大幅減少。政府基金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讓金收入)基本為零。

“我們1至2月份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29%。一方面是受減稅降費政策影響,市縣兩級政府稅收減少;另一方面是由於一次性非稅收入大幅度減少,今年前兩個月全市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還不到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西北某市財政局一位副局長告訴記者。

一些地方財政本來就緊張,現在更是雪上加霜。東北某市一位副市長說,作為資源枯竭型工業城市,近年來受去產能等因素影響,該市財政已經出現困難,今年疫情又成為衝擊稅收、社保徵繳的重大突發因素。

“1月份企業養老保險費收入為0.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0.5億元;2月份企業養老保險費收入僅為0.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2億元。前兩個月累計收入1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1.7億元。”上述副市長說。

2 支出現較大缺口

一些接受記者採訪的基層幹部表示,中西部多數地方本來財政就不寬裕,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地方各項支出不減,還增加了防疫經費、一線人員補貼等額外開支,對地方“錢袋子”形成較大壓力。

“三保”問題突出。一些地方受疫情及減稅降費政策影響,財政收支矛盾凸顯,現有財力在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方面已出現較大缺口,在經濟建設、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更是捉襟見肘。上述東北某市預計,2020年“三保”支出缺口約15億元,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更是高達25億元以上。

西部某縣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說,一季度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下降5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計下降約12%。正常庫款資金調度又受以前年度超調資金影響,進一步加大了縣級國庫庫款壓力,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需求面臨壓力。

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增加。上述西北某市財政局副局長告訴記者,財政壓力主要集中在債務償還上。目前每年償還債務主要靠出讓土地,但面向社會公開掛牌出讓成交量並不大,去年有的土地出讓交易所有手續都辦好了,由於企業資金不到位導致流拍。目前債務償還未出現逾期,如果土地出讓收入仍然減少,償貸會受到一定影響。

以上述東北某市為例,今年全市預計要償還政府性債務本息37.8億元,其中市本級預計還本付息26億元,各縣區11.8億元。當地幹部認為,對該市來說,如何償還到期政府債務,化解隱性債務風險,將是今年比較棘手的一個大難題。

一些地方反映項目配套壓力較大。目前部分建設項目在實際執行中要求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今年財政收入大大減少、支出增加,壓力較大。

上述安徽某縣財政局局長告訴記者,比如市級的各類企業扶持資金(固定資產補貼、畝均效益評價獎勵、招工補助等),市、縣各承擔50%,縣裡也有專門的扶持企業的政策。疫情之下,政府更應該兌現政策,但目前來看,配套壓力比較大。

3 以更大力度改革紓困地方財政

部分受訪幹部表示,鑑於疫情對地方財政帶來的壓力,建議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有針對性地及時出臺一攬子紓困政策,幫助地方渡過難關。

有學者表示,建議中央調整轉移支付結構,壓減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加大對地方的財力性補助力度。特別是大幅增加對困難地區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階段性財力補助等,提高“三保”支出因素的分配權重,切實增加地方可用財力。

山西一位從業30多年的縣財政局局長說,年初安排財政預算時,轉移支付補助17億元,其中近6億元是共同事權。“共同事權名義上也是財力,實際上和專項一樣,是戴著帽子下來的,基層沒有自主性。”他建議減少類似“半專項”,賦予基層更多自主權。

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副教授胡榮才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儘快研究調整增值稅等共享稅種的地方分享比例,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穩定來源;今年減稅降費可由中央財政承擔,以減輕地方負擔,相應適當擴大今年赤字規模來彌補減收缺口。

湖南某市財政部門負責人建議,中央和省級政府可加大對市縣兩級政府重大項目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提高中央和省級相關補助標準和承擔比例。另外,還可以加大政府債券資金的支持、傾斜力度,特別是提高對公益性項目一般性債券的支持額度,紓解市級和區縣項目建設壓力。

“涉及財政資金各級分攤的重大事項,上級在出臺政策之前應充分徵求地方意見,瞭解各地方財力情況,並且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相關分攤比例標準,使政策更加符合基層實際。”上述負責人還表示。

一些基層幹部還表示,只有市場主體全力運轉起來,社會消費力迸發出來,政府“財源”才有保障。從目前情況來看,儘管各地復工復產已取得明顯成效,但還存在不少堵點、卡點和斷點。

在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同時,必須千方百計提高企業復工復產效率。

東部某縣一位財政部門負責人建議,在財稅來源有限的情況下,今年必須更大力度地節流過緊日子,大幅度壓減三公開支,清理並盤活存量資金。

疫后地方“财困”凸显,如何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