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了内心的正义,做了无法饶恕的事

最近有一则新闻爆出后迅速攀登到热搜榜,广西玉林一个25岁的女护士以一己之力杀害并肢解了同院的男医生,一时之间,大家议论纷纷,一方面讨论着当事人既残忍又娴熟的作案手法,另一方面,对作案动机多有揣测。很快,有爆料人放出消息,因为女子赌博欠债向医生借款,后来受到催债的威胁,于是心生杀意。

至今为止,官方还没有给出最终的动因,但是各种声音已经纷涌而至——“都是赌博惹的祸,活该”“欠债陪睡,欲望让她走向沉沦”……

看起来杀人动机很简单,可是催生这个动机的背后,一定与一个人长年累月所处的环境有关,他接触过的人,影响了他的人,只有深入到一个人的过往中,点点滴滴的真相浮出水面,才能真正找到每桩罪行的开关。既然现在我们尚不能对这起案件盖棺定论,不如先来看看另一起同样残忍的碎尸案件。

1997年的德国科隆,地方小报曾经报道过一起案件:

5月12日的一天,一位叫内吉梅丁·塔斯奇的男子从莱茵河旁的菜地骑车回家,当骑到一条车水马龙的街道时,他在路口停下,到路边的灌木丛里去解手。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蓝色垃圾袋,比常用的家用垃圾袋更大更厚实。当他无意中踢开垃圾袋时,里面露出了一只没有手的胳膊。

后来经过警方的一番搜查,陆续从不同街区找到了被害者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才得以确定被害人的最终身份。

他们为了内心的正义,做了无法饶恕的事

嫌疑人的范围被锁定在了科隆卡尔克的一幢公寓里面,租户包括穆罕默德·哈菲斯、他的妻子阿齐兹以及他们的女儿莎莉哈。而被害人哈桑则是穆罕默德同父异母的哥哥。最终在法庭上阿齐兹承认自己因为哈桑意图强奸自己的女儿而将其杀死,之后又独自将他肢解并放到购物车中在卡尔克大街穿梭运送的犯罪事实。她在法庭上不愿过多提及谋杀的过程,只是对法庭的精神专家说:“哈桑玷污了我和我的女儿,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羞耻。”

在凶手浮出水面之前,周围的人一度认为犯罪者是一个疯子或者冷酷无情的连环杀手,但最终人们发现,呈现在面前的只是一个可悲的想要保护自己和女儿尊严的母亲。

斯宾诺莎在谈及犯罪问题时就曾说过:“既不要谴责,也不要嘲笑,而要努力理解。” 我想这句话对于每桩正在发生的案件都适用,这里面的理解不是认同,而是努力去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

在新闻中,我们往往接收到的只是一桩桩罪案的动机和结果,却很少知道当事人更多的人生细节。人生是流动的,这一刻的犯罪定格,都是水流最终冲破堤坝的结果。

从定格的瞬间回溯流动的过往,揪出罪案的真相,这就是《暗数杀人笔记》里比真实更真实的故事真相。书中的主人公叫蒋鹏,是一位丢了饭碗的前狱警,无意中获得了一本记载着卦例的笔记,他原本只是为了洗脱罪名而去调查笔记上的内容,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却探寻到了一个又一个埋藏在案件背后的隐秘罪恶。

他们为了内心的正义,做了无法饶恕的事

虽然《暗数》这本书是虚构的小说,但可以说完全还原了真实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野蛮原始的底层社会状况。在这些故事中每个犯罪者都有着他们自己的个性特征,每个章节都能清晰地感受到犯罪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书中也采取了特殊的叙述方式,将犯罪者和蒋鹏调查的记录穿插在作品中,用“局内人”和“局外人”交叉的写作方法,让读者在恰当的时候从案件本身跳出来,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案件背后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并将一个个本不该发生的悲剧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每读完一个故事随即便会想起新闻中报道的无数耸人听闻的真实刑事案件,甚至比书中描绘的更加可怕。

其实在我们所知的诸多刑事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犯罪者的心智并不成熟,在旁人有意诱导后便被激发了犯罪的欲望。如同《人性论》中所说:人在自然属性中无善恶之分,而人性又会在社会属性中逐渐形成善恶一体两面。

在《暗数》中不乏这样的悲剧。其中一个章节叫作《拉拉案》,故事中的犯案人叫吴乐,在1997年2月14号情人节晚上,他在市区五爱广场试图殴打一对在附近游乐场亲嘴的“拉拉”,两个女人逃脱。吴乐不罢休,一直跟到女人的住宅,冲进她们的厨房拿刀乱砍,一个女的脸上挨了一刀,左耳朵被削掉半截,锁骨被砍断。另一个冲上来护着,后背挨了五刀。在吴乐的口供记录他表示不认识这两位女性,同时不记得自己的犯案过程。这一起像是随机杀人或者情杀的案件,在蒋鹏的调查下有了更加可怕的真相。犯罪者从被利用下而失手杀人,到后来因为扭曲的心理多次故意杀人。在一系列的变化当中,无论是被害人或是犯罪者无一不向读者展露着人性的可悲。

他们为了内心的正义,做了无法饶恕的事

还有一些犯罪是因爱而滋生的。《盗尸案》中起初记录的只是一起很小的案件:犯案人刘广民是新港殡仪馆的火化工,在火化一具生前做过骨折手术的女性遗体后,家属没找到右脚里的两块钢板,于是怀疑烧错了尸体,一直闹到领导那去了。领导亲自去出灰口找钢板,钢板没找到,却发现了刘广民藏起来的那双脚。刘广民当场便被扭送派出所,被判侮辱尸体罪获刑两年。

但随着案情进展,我们会看到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因为想要“复活”所爱之人而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我们时常看到各种悬疑、科幻或者恐怖的影视作品里涉及到复活爱人的桥段,比如《鬼作秀》里有用猴爪许愿复活了变成僵尸的爱人,台湾恐怖片《红衣小女孩》里也有靠古书和咒语复活死去孩子的桥段,这些所谓的复生方法放到现实生活中自然是不会实现的,但并不意味着有些失去亲人的人不会因一时愚昧去尝试,最终引发犯罪。

在大多数推理悬疑作品里,我们会沉浸于作案手法的残忍或者复杂,在破解谜题的过程中,让作案动机浮出水面,像柯南所言,真相只有一个,就是谁才是凶手。而在《暗数杀人笔记》中,更加追求的是凶手成为凶手的成因,这也是这本书比虚构更真实的所在,每一个故事都下沉到我们社会的日常,有的曲折复杂,也有的简单粗暴,但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对人性的解谜,它让那一桩桩留存在新闻标题上的案件有了血肉,让人不寒而栗的不一定是手法的残忍和刻意而为的心机,正好相反,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有时候,有些事情,不是犯罪者设计的复杂,而是被牵扯其中的人们自发造就了故事的复杂,就像蝴蝶效应,每一出悲剧背后都叠加了太多不经意间的小事, 最终演变为人心的倾覆。

想起在《柯南》中某个案件彩蛋部分的一句话:

“大家要小心,一旦疏忽的话,这个杀人魔鬼又会在每个人的心里出现,假借复仇的名义残害生命。”

其实无论《柯南》也好《暗数杀人笔记》也罢,它们所表达的并非是让我们加剧对犯罪者的痛恨或者同情,而是要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上去非常可怕甚至变态的案件,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身在其中的当事人经历了什么?通过这些去理解和预防犯罪,借以时刻警醒自己才是这些作品的最终目的。

点击“了解更多”,购买《暗数杀人笔记》

他们为了内心的正义,做了无法饶恕的事

他们为了内心的正义,做了无法饶恕的事

他们为了内心的正义,做了无法饶恕的事

简介:暗数,即犯罪暗数,又称刑事隐案,是指该“罪行”已经发生,但因各种原因,隐匿在官方正式的犯罪统计之外。蒋鹏年幼丧父,考刑警没过,做了狱警,办案中因过失被停职。他在狱中无意中获得一个笔记本,里面写满了服刑人员未供认过的暗数,恰好有一个人名是蒋鹏小时候就听过的,而且跟自己父亲的牺牲有关。为找到父亲死亡真相、打击刑事隐案,蒋鹏走上了“挖罪”之路,可笔记本中深埋的罪恶,已远超他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