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前兩天一個朋友跟我起,他們家孩子參加市裡最好私立幼兒園面試的經歷,感嘆道:“沒想到現如今,學校考的重點不在孩子,全在家長。”

原來這家本地非常出名的幼兒園在招收適齡兒童的時候,不但要觀察孩子本身的表現,更重要的是要考核父母的育兒理念是否一致。

有一道父母問卷調查的題目是這樣的:

孩子剛上幼兒園,每天入園時哭鬧,爸爸媽媽會怎麼辦?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選項:

  • A 先陪孩子在教室裡玩一會兒,趁著孩子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溜走。
  • B 隨便孩子哭,告訴孩子下午會來接她,和孩子說再見後走掉。
  • C 和孩子說不要哭,放學的時候媽媽就來接她了,和孩子說再見後走掉。

朋友選了C,叫孩子不要哭,後來被老師談話,說家裡的育兒理念與幼兒園有差異,希望他們能調整配合。

朋友回來有些不能理解,就來問我: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一般父母不都是這樣哄孩子的嗎?“不要哭啦!”、“不許哭!”、“哭有什麼用呢?”這有什麼不對呢?

其實我想說,也許不對的地方,就是剝奪了孩子哭泣的權利。

每個孩子都是哇哇大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在跌跌撞撞的成長路上,哭泣是他們唯一可以使用的武器。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恐懼的時候召喚保護;在疼痛的時候轉移注意;在無助的時候尋求幫助。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違反了孩子的天性,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 不哭的孩子,會用更極端的方法尋求關注

孩子對愛的呼喚,總要有一種方法來表達。

國內著名的心理諮詢師盛達曾分享過一個媽媽帶著三歲的“小炮仗”上門求助的案例。

這孩子打小脾氣就特別暴躁,稍有不滿一點就燃。

發作起來的時候,尖叫打滾、打人砸東西、張牙舞爪地傷害他人,歇斯底里的態度讓全家人都拿他沒辦法。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媽媽不明白,她和丈夫也都是高學歷的人才,平日待人處事也都是謙和有禮,無論從基因來看還是從環境來看,都不至於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呀。

聊到後來,媽媽一句不經意的話間提供了線索“從孩子六個月以後,他就不太會哭了。”

原來,父母怕慣壞孩子,從四個月開始就開始杜絕哭鬧的訓練。

當孩子哭的時候先不去管他,等到孩子不哭了,才將他抱起來安撫餵食。

這個可憐的孩子,在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放棄了向外溝通和求助的念頭,這才會在具有行動能力之後,表現出極端的以攻擊來博取注意的傾向。

馬伊琍曾在微博上表示後悔曾經使用了過哭聲免疫法對待自己的女兒,坦言這種固執而麻痺的方式對孩子對全家人都是巨大的折磨,漠視孩子的無助,是扭曲的育兒理念。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溫格·霍伊斯在他的新書《為什麼只有人會哭》中指出:

“相比尖叫或是其方式,哭泣要安全的多。比如在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孩子只要流一滴眼淚,母親多半就知道她在難受了。”

抓住父母的注意力,是孩子本能的渴求,但他發現哭泣無法達到效果的時候,只能採用更極端,更具有刺激功效的方式來呼喚關愛。

■ 流不出眼淚,身體會代為哀鳴

情緒的宣洩,總要有一條通路。

前段時間,一個6歲的孩子視力離奇暴跌。

明明身體一切正常,孩子卻突然看不清東西,走著走著就摔得頭破血流,甚至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

醫生們研究許久,最後得出的結論令所有人大吃一驚。

原來,是因為媽媽生了弟弟後,她的愛被大大的分走了,各種負面情緒在心中積壓發酵,想哭卻又不敢哭,生生把眼睛給“憋”壞了。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個不會哭的孩子,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獨享,精神上的關注,還犧牲了自己身體的健康。

心理學專家指出:

哭泣是情感的宣洩,眼淚的及時排除不僅讓孩子身心放鬆,更能給身體和心理排毒,哭泣也許不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但在維持健康方面有獨特的功效。

淚不外流,必向內傷。無論是被強制的遏止,還是自我的剋制,孩子壓抑下去的哭泣,都有可能轉化成身體的哀鳴。

■ 憋住不哭的孩子,難以獲得幫助

導演皮特·多克特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acher Keltner聯手製作了一部電影《頭腦特工隊》來向人們講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哭泣和傷心情緒對孩子來說,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小主人公萊利的小腦袋由5個不同的情緒小人掌管,分別是快樂、悲傷、恐懼、討厭和憤怒。

在萊利11歲以前大部分的生活都是由快樂主導的。

可是在她隨著爸爸的工作調動搬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以後,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來。

萊利大腦中的“快樂小人”試圖幫她趕走 “悲傷小人”,可惜事與願違。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破舊的房子、丟失的行李、古怪的食物、陌生的學校和同學、父母的指責……這一切都讓萊利無法承受。

她決定離家出走,以逃避不想面對的困難。

好在關鍵的時候,“悲傷小人”接管了大腦控制中心,萊利終於在父母面前哭了出來。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哭泣,瞬間緩解了這個倔強女孩的壓力,讓她得以向父母發出求救的信號;

眼淚,勾起了父母的理解與愛護,最終在父母的幫助下,她順利的融入了新環境。

荷蘭心理學家阿德溫格霍伊斯說:

“眼淚具有很強的符號意義,它能傳達出無助,尤其是在人類最脆弱的童年時代。”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什麼比一個孩子的眼淚,更容易讓他獲得其他人的安慰和幫助。


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哭泣

面對孩子的哭聲,父母們總是束手無措,既然不能制止那又該如何應對呢?

➤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接納

大明星胡可帶起孩子來是公認的高情商,她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我知道”。

“我知道,剛才摔的那一跤讓你很痛。”;“我知道,小朋友搶走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我知道,媽媽不能陪你讓你很傷心。”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簡簡單單三個字,是最強大的安撫魔咒,因為它包含著理解、包容和接納。

要知道,孩子絕不是為了哭而哭,更多的時候,他們是為了向父母傳達他們的感受。

如果訊息已經被準確地接收,那麼達到目的的哭泣也就自然地止住了。

➤給孩子無條件的擁抱

一個鄰居曾給我分享過她的育兒經驗。

據她對家裡兩個孩子的觀察,每次孩子哭鬧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忘記自己為什麼要哭了。

無論起因是怎樣,最後孩子所要求的,就只有媽媽的一個抱抱。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後來,孩子哭的時候,她就默默的把他抱在懷裡,讓他盡情的痛哭,效果反而比比以前講道理,用語言和物質來安撫好很多。

給孩子無條件的擁抱,就是給孩子惶恐的內心一個溫暖的力量,給他們提供情緒宣洩的時間和自我療愈的空間。

➤增加“情緒”詞彙量

著名主持人梁冬一次在節目中談到,他發現自己兒子常常和媽媽爭論一些話題的時候很容易哭起來。

經過好幾次觀察,他發現原來孩子哭不是輸不起,而是說不出自己的感受。

孩子小的時候,掌握的詞彙少,語言表達能力弱,有時候很難準確的描述自己的內心感受,常常一著急,就只好用哭這招了。

告訴孩子:

  • “開心”就是收到禮物的時候,嘴巴忍不住笑出聲的感覺;
  • “生氣”就是爸爸答應帶我出去玩卻反悔了,肚子裡面漲了一口氣的感覺;
  • “嫉妒”就是妹妹有棒棒糖而我卻沒有那種酸溜溜的感覺。

有意識地去增加孩子表達情緒的詞彙量,讓他們除了哭之外,有更多可以表達內在波瀾的選擇。

兒子被幼兒園拒收:不哭不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奧維德說:

“哭泣中有一種歡暢,因為通過眼淚憂傷可以得到滿足和解救。”

我們與孩子的相處,總繞不開瑣碎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家庭的幸福的旋律,不僅有暢懷的歡笑,還有不被拒絕的哭泣。

留給孩子哭泣的權利。他們中氣十足的哭聲,也是盡享天倫的過程中,熱熱鬧鬧的人間煙火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