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有下文?第二首詩不出名,但是更加殘酷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如今可謂是家喻戶曉,它用一、萬之間強烈的對比控訴了戰爭的殘酷,也說出了黎民百姓反對戰爭的心聲。其氣勢之雄壯,控訴之激烈,千載以來難逢敵手。

然而大家知道這一句,對於它的作者、創作背景可能並不是特別瞭解。這首詩的背後其實藏著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因素,而且它是一首組詩,一共兩首,第二首知名度較低,估計大家都沒有讀過,然而第二首中表達的情感是絲毫不弱於第一首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一組詩吧。


“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有下文?第二首詩不出名,但是更加殘酷


先來說這組詩的作者。曹松,晚唐的詩人,關於他的生平記載不多,只知道早年為了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來依附於建州刺史李頻。李頻死後,曹松失去了依靠,就流落江湖,沒有事蹟的記載。再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是光化四年(901),已經七十多歲的曹松考中了進士,被授予校書郎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總結起來,曹松人生的大半段都是在避亂、避難、飄零中度過的,這樣的人對於唐代晚期無休無止的戰爭自然有著極深厚的仇恨。面對晚唐時期腐敗的朝廷和因戰爭而凋敝的民間社會,詩人的一腔怨氣噴薄而出,將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了這兩首詩中。我們之所以喜歡這種詩,不就是因為它的情感真切而動人心魄嗎?最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另一個人心中的情緒和力量。


“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有下文?第二首詩不出名,但是更加殘酷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唐代: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有下文?第二首詩不出名,但是更加殘酷


詩的標題叫做“己亥歲”,是用當時的年份來命名的,同時也是在向讀者說,我寫的,就是今年這個社會上真實發生的事情,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這樣的真實本身就有著巨大的力量。

是什麼樣的真實呢?唐末社會的混亂,其根底還是來自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戰火從河北燒到了中原,將原本的開元盛世燒的一乾二淨,也焚燬了盛唐以來積攢下的物質力量和威望,政權從此就開始變得不穩固起來,到了唐末,宦官當權藩鎮林立,社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也因此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唐王朝集結最後的力量對農民起義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雙方陷入不死不休的慘戰中,大江南北都成為了烽煙四起的戰場。


“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有下文?第二首詩不出名,但是更加殘酷


第一句講到“澤國入戰圖”,說的就是江南地區也被捲入戰爭的現實。戰爭中受苦最深的永遠是農民,下一句就講到了農民的現狀。

活下來的人即使想要砍柴割草度日都實現不了了,在太平年間,砍柴割草被視為苦活,很少人願意去做,然而到了戰爭年代,即使想要去做這些來維持生計也辦不到了。

第二句話就是為大眾所熟知的名句了,這句話的精髓不僅在於後半句的尖銳對立,也在於前一句的“憑”字。憑表示請求,其程度在請和求之間,就像平日裡對觀點不同的人提出的諷刺和嘲笑一樣。

呵呵,你可不要在說什麼封侯的事情了,一個將軍的升遷,背後是一片片無辜的枯骨啊!


“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有下文?第二首詩不出名,但是更加殘酷


第一首詩是拿將軍和士兵比,第二首詩更狠,拿大江和血水比,之前人們形容戰爭“流血漂櫓”就已經很恐怖了。在詩人這裡,則是戰爭的血水聲勢浩大,甚至可以與浩蕩的大江爭流。兼之以第一句的“百神愁”,神和大江都是比較“大”的意象,一場戰爭所引發的災難與力量強大的神仙、浩浩湯湯的江水分庭抗禮,足以說明戰爭本身的慘絕人寰。

戰圖、生民、枯骨、神靈、江水與血水,詩人用這一系列讓人不太喜歡的意象串起了兩首詩。後人評價它們“詞苦聲酸”,讀到的人尚且心旌搖曳,魂不守舍,當時親身經歷這一切的詩人和百姓們,又有著多重的酸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