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还有下文?第二首诗不出名,但是更加残酷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如今可谓是家喻户晓,它用一、万之间强烈的对比控诉了战争的残酷,也说出了黎民百姓反对战争的心声。其气势之雄壮,控诉之激烈,千载以来难逢敌手。

然而大家知道这一句,对于它的作者、创作背景可能并不是特别了解。这首诗的背后其实藏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因素,而且它是一首组诗,一共两首,第二首知名度较低,估计大家都没有读过,然而第二首中表达的情感是丝毫不弱于第一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一组诗吧。


“一将功成万骨枯”还有下文?第二首诗不出名,但是更加残酷


先来说这组诗的作者。曹松,晚唐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记载不多,只知道早年为了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来依附于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曹松失去了依靠,就流落江湖,没有事迹的记载。再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光化四年(901),已经七十多岁的曹松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校书郎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总结起来,曹松人生的大半段都是在避乱、避难、飘零中度过的,这样的人对于唐代晚期无休无止的战争自然有着极深厚的仇恨。面对晚唐时期腐败的朝廷和因战争而凋敝的民间社会,诗人的一腔怨气喷薄而出,将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了这两首诗中。我们之所以喜欢这种诗,不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真切而动人心魄吗?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另一个人心中的情绪和力量。


“一将功成万骨枯”还有下文?第二首诗不出名,但是更加残酷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唐代: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一将功成万骨枯”还有下文?第二首诗不出名,但是更加残酷


诗的标题叫做“己亥岁”,是用当时的年份来命名的,同时也是在向读者说,我写的,就是今年这个社会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真实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力量。

是什么样的真实呢?唐末社会的混乱,其根底还是来自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战火从河北烧到了中原,将原本的开元盛世烧的一干二净,也焚毁了盛唐以来积攒下的物质力量和威望,政权从此就开始变得不稳固起来,到了唐末,宦官当权藩镇林立,社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唐王朝集结最后的力量对农民起义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双方陷入不死不休的惨战中,大江南北都成为了烽烟四起的战场。


“一将功成万骨枯”还有下文?第二首诗不出名,但是更加残酷


第一句讲到“泽国入战图”,说的就是江南地区也被卷入战争的现实。战争中受苦最深的永远是农民,下一句就讲到了农民的现状。

活下来的人即使想要砍柴割草度日都实现不了了,在太平年间,砍柴割草被视为苦活,很少人愿意去做,然而到了战争年代,即使想要去做这些来维持生计也办不到了。

第二句话就是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句了,这句话的精髓不仅在于后半句的尖锐对立,也在于前一句的“凭”字。凭表示请求,其程度在请和求之间,就像平日里对观点不同的人提出的讽刺和嘲笑一样。

呵呵,你可不要在说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个将军的升迁,背后是一片片无辜的枯骨啊!


“一将功成万骨枯”还有下文?第二首诗不出名,但是更加残酷


第一首诗是拿将军和士兵比,第二首诗更狠,拿大江和血水比,之前人们形容战争“流血漂橹”就已经很恐怖了。在诗人这里,则是战争的血水声势浩大,甚至可以与浩荡的大江争流。兼之以第一句的“百神愁”,神和大江都是比较“大”的意象,一场战争所引发的灾难与力量强大的神仙、浩浩汤汤的江水分庭抗礼,足以说明战争本身的惨绝人寰。

战图、生民、枯骨、神灵、江水与血水,诗人用这一系列让人不太喜欢的意象串起了两首诗。后人评价它们“词苦声酸”,读到的人尚且心旌摇曳,魂不守舍,当时亲身经历这一切的诗人和百姓们,又有着多重的酸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