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吕夷简:看破官场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引言:

近日热播剧《清平乐》中,丞相吕夷简的为官之道让人印象深刻。相比于剧中范仲淹、晏殊等一众闻名后世的名臣,吕夷简的名气似乎不是太高。但一朝宰相又岂能是简单人物呢?他可以同时处理好刘太后和仁宗两宫的关系,在朝堂上游刃有余。那么吕夷简的为官智慧是怎样炼成的,随笔者一同了解一下吧!

《清平乐》吕夷简:看破官场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乐 吕夷简)

一、吕夷简因直言而入仕

吕夷简,祖籍莱州(今山东烟台),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叔叔吕蒙正为太宗、真宗两朝宰相。吕蒙正为官谨慎稳重,对于吕夷简有很大的影响。吕夷简于真宗朝进士及第入仕。

经历唐末五代的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臣强君弱”现象。北宋自建国,就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举动。宋太宗时,皇权达到了一定高度。然而物极必反,随后宋王朝在北伐辽国时连遭两次失败。尤其在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为了转移民众视线,大肆进行封禅和封天书等祭祀活动,直言敢谏之臣纷纷被赶出朝外,王钦若、丁谓等奸佞之臣把持朝政。而朝中的其他官员则是唯唯诺诺,虽不行坏事,但不敢有丝毫违抗君主之意,如宰相王旦和向敏中等。于是朝政倾颓,朝臣惰性十足尸位素餐,大宋朝廷死气沉沉。吕夷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入仕的。

《清平乐》吕夷简:看破官场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乐 吕夷简)

吕夷简在刚入仕之际,就有很高的政治热情。早年担任地方官时,关心民生,遇事敢言。如在担任两浙提点刑狱使时,朝廷修建宫观大兴土木,造成了许多服役百姓的死亡,他请求放缓进度,皇上答应了。但其实这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因为真宗对外战争失利后沉迷于神学,此举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

入朝为官后,吕夷简也不畏权贵,在险象环生的政治漩涡在搏击,他敢于弹劾奸相丁谓的党徒李溥,请真宗“责躬修政,严饬辅相”,追究丁谓的过错。同时,在寇准遭难时,也敢于为其鸣冤喊屈。当时吕夷简所行之事,可见其并非庸碌之官,也不是官场的投机者,不像当时一些官员刻意上谏沽名钓誉。

二、吕夷简为官的转变

真宗驾崩后,年仅13岁的仁宗即位,章献刘太后垂帘听政。与此同时,吕夷简也一步步走向权力中枢。

吕夷简面临的第一次挑战是宰相丁谓和参知政事王曾的斗争。丁谓是北宋有名的奸相,素来以谄媚弄权而闻名,朝中好多大臣都看不惯他。仁宗登基不久后,素来与丁谓不合的参知政事王曾就向其发起攻击,借为真宗修陵的失误,向太后密奏丁谓和其党羽雷允恭的不法之事。而吕夷简此时以权知开封府的身份,收集雷氏的罪证。丁谓实则是刘太后一党,刘太后垂帘他有莫大的功劳。但铁证如山,太后也保不了他们。

《清平乐》吕夷简:看破官场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乐》吕夷简剧照

之后,吕夷简还是在努力做一些实事,真宗时期,大搞祭祀天书的迷信活动,劳民伤财。吕夷简便和王曾一同上奏,建议将这些天书全部陪葬真宗,终止了这项害民匪浅的活动。在刘后想要为真宗以巨资装饰陵寝时,他上奏道:“此未足以报先帝。今天下之政在两宫,惟太后远奸邪,奖忠直,辅成圣德,所以报先帝者,宜莫若此也。

”打消了刘后这个巨额花费的想法。

《清平乐》吕夷简:看破官场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乐 王曾)

丁谓一党败亡之后,王曾入相,而吕夷简也官至参知政事。但随着吕夷简官位的升高,他身上的锐气也渐渐消失。究其原因,虽然丁谓败亡,但大宋最高权利持有者还是刘太后,而刘太后喜欢顺从的亲信臣子,大宋朝局换汤不换药。皇权专制时代,人主的意志可以决断一切,纯粹的正义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宋朝纵使士大夫群体势力强大,可以抑制刘太后的僭越举动,但是人事任免权依然操持在刘太后手中。丁谓虽然败亡,但另一著名奸臣王钦若依然能在刘太后的授意下重回相位。同时,朝中重臣枢密使曹利用,副使夏竦等实际也都是一批投机取巧者,虽无任何政绩,但依然能在太后的支持下身居高位。处于这样的朝堂中,吕夷简行事也逐渐变得谨慎,变得圆滑起来。

《清平乐》吕夷简:看破官场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乐 夏竦)

天圣六年,副相张知白去世,首相王曾推荐吕夷简为相,但枢密使曹利用推荐张士逊。张士逊是太后党,于是太后托辞官位枢密副使的张士逊官位比吕夷简高,要任用张士逊。王曾驳斥道:“辅相当择才,不当问位”。但吕夷简深知内幕,从长远考虑,主动退让。之后,因为曹利用持宠做了太出格的事,太后都无法保他,但张士逊却为其求情,因此也被株连,吕夷简顺利成为副相。

三、吕夷简平衡两宫的智慧

吕夷简在目睹正直派的寇准和弄权派的丁谓都不能长久之后,充分吸取教训,谨慎的处理与宫廷的关系,施展权术而“深结人主”

吕夷简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同时处理好与刘太后和仁宗之间的关系。仁宗成年后,但刘太后仍没有任何还政于真宗的意思。身为宰相的他,可谓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刘太后专权,朝中很多人投其所好。在太后的示意下,御史中丞陈琳献《武后临朝图》,大有劝刘太后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意图,此事实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吕夷简没有附和。

但之后一件事让他发生转变,首相王曾因为劝谏刘太后停止在象征天子的天安殿前受尊号册,被贬出朝。之后,吕夷简采取的措施是尽可能讨好太后,他不顾范仲淹的反对,率群臣和仁宗去天安殿朝拜太后,并将范仲淹请求还朝于仁宗的奏折压下。对于太后不断册封其家人的僭越行为和其家人的非法行为,他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太后晚年

“欲被服天子袞冕”,很多人劝谏,但吕夷简却毫不表态,太后得以如愿。就这样,终太后朝,吕夷简都能身居高位。

《清平乐》吕夷简:看破官场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乐 刘太后)

在顺从太后的同时,吕夷简也不忘向尚未亲政的仁宗表示忠心。明道元年,宫中发生大火后,群臣都入宫朝见,但宫门紧闭。在权臣的要求下,群臣等拱宸门,群臣都拜于楼下,但吕夷简担心宫内趁机政变,不拜。他回答“

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于是仁宗举帘去见群臣,吕夷简才下拜。吕夷简通过他的权术,取得了两宫之间的好感,于仁宗朝前期的政局稳定有重要作用。

吕夷简最为知名的事,是劝刘太后厚葬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李宸妃死后,宫内打算草草处理,但吕夷简在早朝时说道:“闻有宫嫔亡者”。太后生气的说他丞相管的太宽了,于是带着皇帝走了。之后,单独见吕夷简。吕夷简说:“太后他日不欲全刘氏乎?”太后考虑了一番。最终厚葬了李宸妃,避免了之后的一场清算的腥风血雨。

刘太后去世后,仁宗曾问吕夷简昔日作为宰相为何不劝太后还政于自己,他解释道:“涣由疏外故敢言,大臣或及此,则太后必疑风旨自陛下,使子母不相安矣”。意思是说,如果我当时劝了,太后肯定会觉得这是皇帝你让我来说的,对你们娘俩关系不好。仁宗听了,觉得他十分忠诚。仁宗有一次生病后,召见吕夷简,吕夷简不顾宦官的催促,慢吞吞的去见皇帝。仁宗问他为何如此之慢,他说皇帝急诏近臣,如果有自己表现过于慌张,怕是别人怀疑大事发生,惊扰人心。

《清平乐》吕夷简:看破官场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乐 宋仁宗)

仁宗亲政之后,清除朝中刘太后的势力。一大批官员被逐出庙堂,同时重用吕夷简,让其试行其政策。回宫后,郭皇后向仁宗说:“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于是吕夷简被罢相。所幸继任者张士逊无能,不久他又复相。一次,吕夷简从宦官口中到知真相,便寻机会报复郭皇后。郭皇后误伤仁宗后,仁宗以抓痕示以臣下。吕夷简心领神会,上疏废后。并用刘秀废后故事,打消仁宗疑虑,并构陷郭后“无子当废”。对于反对废后的范仲淹贬出京师,为其抱不平的欧阳修、余靖等人也以朋党之名贬黜,此举开启了北宋中叶著名的朋党之争。

文史君说:

《宋史》称吕夷简:“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 ,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 ,为世名相”。他不能说是丁谓之流的奸臣,但也不是范仲淹那样的直臣,如果说要给他贴个标签,应该是不拘小节的“能臣”。吕夷简刚入仕之际,直言敢谏,致力于兴利除弊,但其主政之后,运用政治权术取宠固为,排斥异己,打压自己的反对者,做到了独断朝纲。他以手段之诡诈多变、复杂多端而闻名。但他的这种转变,是北宋以来朝政逐渐颓靡状态下的特有产物,而他的一系列举动又加剧了这一倾向,很多正直之臣被贬出朝堂。大儒王夫之评价他“夷简固以讪之不怒、逐之不耻、为上下交顺之术 ,而其心之不可问者多矣。”这可能也算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吧。

参考文献: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