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熱鎮痛藥到抗血小板藥,看明星藥是如何華麗轉型的

在我們日常的健康保健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阿司匹林的聲影。因其具有抗血小板的功能,所以時長被醫生用於腦缺血病、房顫、心臟換瓣術後等疾病中。隨著我們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人均壽命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口將大大增加,阿司匹林在未來的醫療保健上會有很廣闊的舞臺。但是在高中的課堂上,老師講的阿司匹林與水楊酸在一起,具有解熱、消炎、鎮痛的功能。這些功能與現在的抗血小板功能是不同的概念,那麼阿司匹林是如何從解熱鎮痛藥華麗的轉型成為一線的抗血小板藥呢?讓我們來看看阿司匹林走過的歷史。

從解熱鎮痛藥到抗血小板藥,看明星藥是如何華麗轉型的

早在古老的埃及時代,就有埃及人用柳樹皮進行止痛。但在接下來漫長的歷史中,終究沒有人知道它的有效成分與作用機制。1828年,歐洲科學家成功地從柳樹皮裡分離提純出了活性成分水楊苷,又稱水楊酸。水楊酸的人工合成則是由德國化學家赫爾曼科爾實現的。在接下來的70多年裡,水楊酸不斷地在化學家中合成與改進,最終於1898年,德國拜耳公司的菲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楊酸,也就是阿司匹林。

從解熱鎮痛藥到抗血小板藥,看明星藥是如何華麗轉型的

這個時候的阿司匹林在社會上的作用單純就是解熱、消炎、鎮痛。它的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體內環氧化酶的活性,導致局部前列腺素合成減少而發揮的作用。但是隨著藥學的不斷髮展,新近研發的藥在解熱鎮痛消炎方面的效果比阿司匹林要更好,比如雙氯芬酸鈉、吲哚美辛、塞來昔布等,導致在這方面阿司匹林逐漸被邊緣化。但是科學充滿著驚喜和轉折,正當以為阿司匹林即將默默無聞時,它卻在抗血小板功能方面被逐漸的發掘。科研人員發現低劑量的阿司匹林能與環加氧酶活性部分絲氨酸發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環氧酶,減少血栓素TXA2的形成,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的作用。這一發現導致阿司匹林的定位從解熱鎮痛消炎藥轉變成了抗血小板藥,發揮著抗凝作用。

從解熱鎮痛藥到抗血小板藥,看明星藥是如何華麗轉型的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性疾病的發病率逐步提高,阿司匹林在醫療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新的時代給予新的社會使命,阿司匹林的研究終究繼續下去,為的是能夠給社會提供足夠的醫療支持。同時新的藥物也會不斷被研發,科學終將留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未來。

從解熱鎮痛藥到抗血小板藥,看明星藥是如何華麗轉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