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種地陷入“死循環”,60、70後不願種,80、90後不會種,咋辦

陽春時節,暖洋洋的太陽,照得萬物復甦,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老話常說“楊村三月,夫妻分別”,兒時對這句話比較懵懂,現在才知道,其意思是三月到來,天氣開始轉暖,小兩口就要從卿卿我我中走出來,開始忙碌春耕生產了。

確實,現在是農耕的關鍵時機,就如老話說的“人勤地長金,人懶地長草”。如果現在來到農村,映入眼簾的絕對是,一派繁忙景象。

不過,近幾年這個時間來到農村,田間不再是春耕春種的忙碌景象,一眼望去田裡基本上看不到人,只是偶爾看到幾位彎腰駝背的老人,在地裡拔草,澆地,種樹。

農村種地陷入“死循環”,60、70後不願種,80、90後不會種,咋辦


這不在田裡有幾位老人正拉著樹苗往地裡取,筆者不禁好奇:好好的地不種,咋種成樹了,這不得幾年後才能看到收益?遂上前和老農聊了起來。

老農姓趙,種了已有十幾年地,說到為啥不耕地改種樹時,老農難掩心中的無奈,惆悵地對我說“不是咱不願種地,更不是咱想種樹,關鍵是現在種地不賺錢吖,一年下來賺的錢剛剛夠生活和支出,雖然種樹幾年後才能見效益,但至少自己能騰出來功夫,幫著別人打散工賺錢”。

後來瞭解後才得知,像老趙這樣想法的人蠻多的,其實從前些年開始,農村種地的人就變得越來越少了,基本上已經陷入了“死循環”,一些60,70後基本上都不願種地,而80,90後基本上不會種地了。而這種尷尬囧請也讓不少人感慨,以後農村的地該咋辦呢?

對於農村種地陷入死循環的尷尬窘境,咱們先來說說60,70後為啥不願種地,60後的農民,今年最大的已經60歲了,常年從事體力勞動的他們,雖然閒不住每天想幹活,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們常年從事體力勞動,導致上了年紀後,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

農村種地陷入“死循環”,60、70後不願種,80、90後不會種,咋辦


而幹農活不是去地看看看就行,還要除草,打藥,翻耕,收割,晾曬,儲存等等,這些都是高體力勞動活。

他們現在也是有心無力!而相對於70後來說,他們體力上雖然能跟上,但是50歲的他們,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上面要照顧父母的身體健康,下面照顧妻兒的生活,教育費用等等。

而另一方面要照顧家庭外的一切開銷,如村裡,親戚朋友的婚喪禮錢,喬遷禮錢,生日禮錢等等。而這一年下來的花銷,哪是種地就能夠維持的,權衡利弊之後,他們只好暫時不種地,或者種成樹,然後選擇外出打工了。

再來說說“80,90後”,筆者作為一名80後的農村人,從小就跟著父母去地幹活,少說也幫襯著父母種了有十年的地,起初認為種地很簡單,無非就是把種子種到地裡面,有病害了打藥,發育不良了撒肥料,成熟了收割而已,可真到自己一人種地時,才知道種地不僅是個體力活,更是個技術活,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簡單。

尤其是現代化的今天,種地不僅要看產產量,還要看質量,後勁,保持連年高產。“地是越種越不行了,肥料越用越多,病蟲害越來越多,這個咋辦”這是不少種了幾年地的80後常愛發出的感慨。因此許多種了三兩年地的80後,紛紛轉行上班或做起了小生意。

農村種地陷入“死循環”,60、70後不願種,80、90後不會種,咋辦


而到了90後的這一代,別說種地了,去地看上那麼一看的人估計都很少,他們從小就跟著父母到城市上學,享受著生活,種地在他們心中估計就是永遠不可能的事。

農村種地陷入死循環後,難免引起不少人擔心“這可咋辦?今後誰來種地?”其實在老農看來,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糧食貴如金時,自然有不計其數的人奔向農村,種地、種糧食。

還有就是,現在國家對種糧也越來越積極,各種惠農富農的補貼也越來越多,相信今後種地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對此你怎看?歡迎評論區留言,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