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我才是大唐最合適的繼承人


李世民——我才是大唐最合適的繼承人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這天據說天氣極好,最適合的就是種種莊稼,曬曬太陽,最不適合的就是殺人。

何況殺自己的兄弟,逼迫自己的父親。

但這天,註定要成為大唐最牛逼的日子,永遠刻在了大唐的歷史上,因為曾經讓後世帝王羨慕嫉妒恨的秦王李世民選擇了這一天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大唐的江山。

男人的世界其實很簡單,就兩件事。

一件事女人,另一件就是事業。

與女人,李世民並不缺,用現代的話說,小夥瞅著帥呆了,配上渾身散發的各種資源,沒有缺女人的道理,剛到十八歲就迫不及待的娶了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

不是女人,唯有事業。

在李世民看來,事業就是男人的姿色,一個優秀的男人,如果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就該有自己的事業。

事業才是男人一生為之奮鬥的東西,作為大唐最出色的男人,李世民覺得必須擁有自己的事業。

如果說他前二十年為了積攢事業,那麼後二十年他想要打造屬於自己符號的事業。

為此,他需要除掉兩個人。

在事業這條路上,他除掉的人很多,薛舉、薛仁杲、宋金剛、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徐圓朗等亂世梟雄都被他毫無保留的掃地出門,當一切塵埃落定後,他發現擋在自己面前的只有兩個人。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當初拼事業的時候,老爹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老爹卻給他開了一張空頭支票,大唐責任有限公司在長安上市後,繼承人的寶座卻是大哥李建成。

他們不死,大唐沒有他。

最終的結果,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經過多次的觀察後,他得出了最準確的結論。

既如此,那就不必客氣。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下,他親自射殺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為了永除後患,他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

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老爹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這場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

儘管後來的史學家有諸多解釋,諸多猜測,諸多美化,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秦王李世民才是大唐最合適的繼承人。

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他特意找了一個參照物——隋煬帝楊廣。

要說,這位仁兄也是天地間一等一的聰明人,自己走的路子都和他差不多。

可這位老兄結局卻差了點。


李世民——我才是大唐最合適的繼承人


一個開創科舉制度,修建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的牛逼帝王,愣是得了一個昏君的稱號。

通過研究他發現,隋煬帝之所以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其主要原因是在位期間好大喜功、愛美女、喜歡住漂亮的大房子、亂用民力、還不喜歡別人提意見、甚至有點炫富,所有紈絝子弟敗家的玩意他都會。

這些東西偶爾玩玩算是怡情,天天玩不亡國才是怪事。

自己要做明君,只要避開這些敗家的玩意,那麼一個優秀的帝王就會誕生。

為此,他特意定了一條規矩——從諫如流

為了彰顯自己說到做到的好形象,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

還別說,效果很不錯。

當初那個跟著大哥的太子洗馬——魏徵。

這老頭就是一個提意見的機器,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意見。

皇上,你最近有點驕傲了。

皇上,你最近有點胖了。

皇上,你最近有點浪費了。

皇上,你最近有一點好色了。

皇上,你最近有點不講理了

皇上,你最近有點懶惰了

皇上……

上班提還不夠,下班了也跟著屁股後面提,前前後後廷諫了200多次,弄得他很多時候下不來臺,有幾次,他氣得差點拔刀殺人。

但一個聲音告訴他,別衝動,衝動是魔鬼,你忘了隋煬帝麼?

他愣是忍住了。

儘管這老頭提出的意見有時讓人受不了,但不得不承認,這老頭還是有兩把刷子。

只要是這老頭提出的意見,自己好好去做,效果總是不錯。

沒多久,皇帝愛聽意見,虛心納諫的好名聲就傳遍了大唐。

人人都讚揚他是個好皇帝。

他深知做戲要做全套的道理,所以凡是楊廣喜歡的他通通不喜歡。

比如,楊廣喜歡大房子,他就不,剛當皇帝那會兒,他一點也不講究,當夜就住在了楊廣當年留下的二手房裡,裝修也不要,家電設置更是一件都不添、沙發更是多年的老款式。

再比如,楊廣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好美女,弄什麼龍舟選美,在江南選1000名美女。還對群臣說什麼:“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絳仙,真可療飢矣!”

這些他都不幹,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一點都不嫌棄。

好不容易晚年弄了一個叫武媚孃的漂亮女子,愣是沒洞房,還便宜了自己的兒子。

這幾件事做下來,他個人的問題是徹底解決了。

可如何解決大眾的問題是他做皇帝的最大的難題。

他深知,當年楊廣就是光顧著自己好才弄得大隋一地雞毛。

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他需要關注民生。

需要找人幫自己打工。

需要發展自己的人才。

為此,他對楊廣進行了更深入、更系統的研究,多次進入皇家圖書館在一堆滿是灰塵的廢紙堆裡找來了楊廣的日記本,躲在深宮裡看了七天七夜。

還別說,這一看,還就看出點眉目來。

別看楊廣喜歡敗家,但這廝頭腦靈活,做事情喜歡向前看,當年還是給大隋爭了一些家底。

首先,他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當年弄的那一套什麼察舉制、徵辟、孝廉、九品中正制根本就不靠譜,通過這些手段推薦上來的人,不是個傻子,就是關係戶。

一肚子肥肉,既不能打,也不能說。

馬球的球杆都輪不起。

這樣的人多了自然有人不高興,到了隋煬帝,這位老兄一看,好傢伙推薦上的一個能用的都沒有,長此以往,下面的人還不得鬧翻了天。

唯有希望,才能給人活下去的理由。

所以,隋煬帝不顧群臣反對,執意進行了一場劃時代的改革,他發明了科舉制。

是騾子是馬,考場溜一圈就知道了。

而且,這個制度還有兩個好處,一是通過考試能發現真正的人才,而是打破了門戶之見,富人也好,窮人也罷,只要你學問好,就能逆襲。

這樣好的制度,不用那是傻子。

登基後,他大大擴充了學院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每年分期舉行考試,有時候甚至他親自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

幾年下來,大唐人才濟濟。


李世民——我才是大唐最合適的繼承人


有人專門統計過,得出了一個讓人驚訝的結論:“虞(世南)、李(百藥)、岑(文本)、許(敬宗)之儔以文章進,王(珪)、魏(徵)、來(濟)、褚(遂良)之輩以材術顯,鹹能起自布衣,蔚為卿相,雍容侍從,朝夕獻納。我之得人,於斯為盛!”——(《全唐文》)

對此,他也十分滿意。

有一次,他站在皇宮之巔,看著新科進士魚貫而出的盛況,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樣的感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科舉帶來的好處立馬就見了效果。

人才大量增加,隨之產生的文化財富多不勝數,伴隨著讀書的一條龍服務,書店、學院、客棧、筆墨紙硯、出版立即遍及全國,國內的GDP成幾何增長,一度年增長30%。把世界各地人民羨慕得不行,紛紛來大唐學習經驗。

一時之間,日本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

除了日本,天竺、波斯、大食也在這一時期或從陸路,或從海上進入大唐,將他們的菠菜、蜜棗、胡餅、三勒漿等食品及吞刀吐火之類的雜技傳入大唐。

他很清楚,這些都是好東西,既能增加各國的感情,又能增加財政收入。

一舉兩得的事,他從來不含糊。

隨著文化交流越來越深,世界對大唐的好感越來越大,而他一不小心成了各國文化使者心目中最可愛人的,入圍世界名人榜前三位。

對他的評價好到爆。

什麼他是中國最好的皇帝,什麼他的胸懷比大海還要寬廣等等。

就連他的那幾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也成了世界各國名人要人筆記本上的經典語錄,各種註解一大堆,多少外國作家都是靠著註解他的名言活得有滋有味。

當然,也不是一點壞處也沒有。

他的名聲越大,羨慕的人越多,羨慕的人越多,不服的人也就不少。

和當年的楊廣相比,他更有耐心,他知道如何應對這些不服者。

當道理說不通的時候,唯有亮劍才能保證自己的尊嚴。

狹路相逢勇者勝。

本著這份勇氣,曾經的東亞扛把子東突厥滅了,二愣子西域被教訓得服服帖帖,隔壁老王天竺也開口叫他大哥了,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都主動承認他老大的地位,大哥大哥的叫喚十分的親熱,弄得跟親兄弟似的。

此時的他,徹底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經過他二十三年的努力,大唐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一時之間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因他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這一時期,歷史稱“貞觀之治”。

回望自己一手打造的大唐王朝,李世民心滿意足,這江山如果換做李建成來會有這樣的輝煌麼?

這個疑問似乎是他人生的痛。

儘管他平日裡裝作不在意,但骨子裡卻十分害怕。

這江山再好,也有交給別人的時候,自己名聲最大,也有落幕歇菜的時候,到時候後世會怎麼看我呢?

他又想到了楊廣。

這位老兄身上創舉不少,可沒有一個是好的,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個創舉,叫做弒父殺兄。

雖然有些歷史學家,列舉了他統一了大隋、開創了科舉制、開鑿了京杭大運河、改度量衡,修建洛陽城,對整個中國的歷史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就因為這一句“弒父殺兄”,不管有多少的功績都一律抹殺了。

世人也許健忘,但歷史不健忘。

他可以參照楊廣,但絕不能成為第二個楊廣。

這個念頭一起,他開始變得坐立不安,一想到自己也會揹負殺兄殺弟的罵名,他就渾身難受。

不行,我得干涉,我得美化。


李世民——我才是大唐最合適的繼承人


他把手伸到了歷史領域。

千百年來,史書這塊風水寶地,從來都是是“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但這次他打破了這個魔咒。

從前,周公東征誅殺管叔、蔡叔,從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藥殺死叔牙,而使魯國得以安寧。我的所作所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為了安定社稷,以利萬民。史官執筆,何須隱晦?你們應當立即改刪虛飾之詞,把這件事的原委寫清楚。”——《貞觀政要·卷七》

藉著這個理由,他不但偷看了自己老爹的(《唐高祖實錄》),還命令史官修改了其中一部分的內容,那些最真實的部分經過他的手,徹底的封存在歷史的塵埃裡,變成了永遠的謎。

看著修改版的《起居注》,他放心了,千百年後,我依舊是大唐最合適的繼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