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双标”时,我们在谈什么?

当我们在谈“双标”时,我们在谈什么?

01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双标”

什么叫双标?双标就是双重标准,用不同的标尺来衡量同一物品(或事件)。常常表现为心口不一,自相矛盾

上次和朋友们聊到这个话题,女友小A忙不迭地反驳我:我是做管理的,一视同仁是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所以我绝对不会!

说这些话时,这位小姐姐的双眼里闪着自信的光,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我没有反驳她,而是岔开话题聊别的。

相熟的女人们凑在一起,不是聊时尚,就是聊孩子,当然也少不了男人。而聊起男人,各种吐槽便像潮水般涌出,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男人啊,始终是女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大家纷纷伤感:吴彦祖的发际线、刘谦的表演型人格、鹿晗的单薄、吴秀波人设崩塌……时,我冷不丁地抛出另一个话题:姐妹们,如果你是男人,你会如何?一生一世一双人还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小A最先接话:“我要是男人,当然玩个够本,天降播种大任啊!你、你、还有你一个都不能少,统统收编!”

小B细声细语的接话:“嗯,我要是个男的,眠花宿柳,必须哒。”

欸,有意思了。

于是我继续问:“作为女性,我们这么想,如果我们的老公也这么想,并且这么做了,你们会怎么看?”

小A不加思索脱口而出:“擦,他敢乱搞!老娘一巴掌“呼”死他!”

小B跟着说:“给他十个胆,看他敢不敢??”(此处应有叉腰)

请相信,这不是双标,绝对不是,绝对不是,绝对不是……

当我们在谈“双标”时,我们在谈什么?

02

有人把“双标”归类于贬义词,急于和“双标”撇清关系,其实不然,生活中“双标”是常态,特定情况下双标呈现出贬义,更多时候它是中性词。

举个例子:

有位老太太和邻居聊天。

提到刚过门的媳妇,老太太眉头一皱:“我那媳妇,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不上班在家啥活也不干,真懒!”

邻居接着问:“你那刚嫁人的女儿,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谈到女儿,老太太马上乐了:“我女儿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上班,而且啥家务也不用做,我那女婿由着她,嫁得可真不赖!”

这样的对话,你是否觉得很熟悉?

生活中,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儿女,领导对员工等等各种社会关系,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你和我只能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当有问题发生,左右处理结果的,除了问题本身,还有很多难以权衡的因素,双标是常态。

例子中的老太太意识不到自己“双标”,但在某些情况下,就算我们意识到“双标”,依然会选择“双标”。

比如,某季《奇葩说》的辩题是:假如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该不该告诉他们?

大家普遍接受的结论是:如果对方知道我的死亡日期,我们都希望他告诉我;但是如果我知道他的死亡日期,我们多半选择不告诉对方。

这个结论明显双标,而假如我们真的面对此类情况,多数人如是选择。

行文至此,读者可能想问:“双标是常态避无可避,那我们为什么讨论双标?讨论双标有什么意义?”

当我们在谈“双标”时,我们在谈什么?

03

关于“自私”,作家风茕子曾说:自私是人之常态,谴责对方的自私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承认自己也自私。真正无私的人能够接受所有的自私,其实我们都不能。

双标,亦是同理。

“双标”无关学历,无关性别,无关年龄,它与生俱来,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你我的一部分。

只有当你真正看到它,完全接纳它时,你看到的自己,看到的他人,才是真实的,有灵魂的,饱满的。

当你充分了解自己,你才能深层次地理解他人,你憎恶或喜爱的人,才是真正是那个人,而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她(他)。

当你充分了解自己,你才能转换的视角和格局,面对友情,爱情以及世间万象时,不再只停留在道德批判,不再过于纠结是非曲直,因为你知道那是“人”的一部分。

当你真正了解你自己,你才能随时觉知、调整并优化自己的言行,以更通达的方式处世,最终更大程度地接近幸福。

当我们在谈“双标”时,我们在谈什么?

欢迎关注 ,分享成长、心理、情感干货,每个文字都有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