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你不行!”如何打破“双标”的认知窘境?


同事里有个小美妞和男朋友闹了别扭,等他们和好以后,一群八卦之火熊熊燃烧的女人们在午餐时段开始打探原因和过程。女主角说到其中一个小细节。

男朋友跟她说,你有空的时候也学学做饭吧,我想吃你做的饭。她说,我不想学,就是不想学。男票又劝了几句,然后,她生气了。这个话题就此被略过。

没过多长时间,她想在家里请几个好朋友吃饭,问男朋友能不能给她们做饭,男朋友有点为难:平时给你一个人做还行,我从来没给这么多人做过饭,可能做不来。她就又坚持了一下,然后男朋友还是没答应。于是,她又生气了。

听完这个细节我就乐了,我说,你这是典型的“双标”啊!

人家叫你做饭,你不爱做,再多说两句你就生气。你让人家做饭,还是那么多人的饭,人家不想做,你也生气。要是对方生气了,你估计也会想,这点事你还敢跟我生气!凭什么呀。宽以律己,严以律人,这不就是“双标”吗?

小美女也乐了,她说:还真是,之前真没意识到啊。

不过再想想,其实谁没有双标的时候呢,只不过表现程度不同罢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开车的时候,看到行人穿马路,想着这些人走路真不守规矩,给司机带来多少麻烦。可等到自己变成行人的时候,又总觉得有些司机横冲直闯,完全不考虑行人的感受。

看到有的姑娘邋里邋遢的出门,心里想着没有丑姑娘,只有懒姑娘,你就不能好好收拾收拾自己啊。可等到自己邋遢被老公或我妈念叨的时候,就会辩白说,我忙啊,我偶尔邋遢一点怎么了,再说,我心灵美啊。


“我可以,你不行!”如何打破“双标”的认知窘境?

01

我们为什么会双标?

心理学家们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是指我们在归因的时候,对待自己和别人倾向于采用不同的标准。

当别人做了一件错事,而我们去看待这件事情时,总是倾向于高估他的内在特质对于行为的影响,忽略他们所处的情境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认为是他的性格、能力、态度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个错误的行为。然而,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通常会认为这并不是我们的内在原因造成的,而是客观情境的错。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职场中我们看待迟到的态度。当在一个重要的会议中,其他参会人迟到时,我们会怎么想?我们可能会倾向于归因为他没有时间观念、没能提前安排规划好出门的时间、不重视这次会议等等,总之,我们更多的在他的内在特质(态度、能力、性格、行为风格等)上找原因。

假如迟到的是自己呢?想想上次迟到的时候你怎么解释?路上太堵了;没找到车位转了半天;上一个会议延时了… 总之,迟到并不是我的错,是外在客观环境不给力。

“我可以,你不行!”如何打破“双标”的认知窘境?

刚刚当leader的时候,也是个双标高发期。这个时候,我们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别人的老板,另一个是自己老板的下属。

下属交了个活,觉得不满意,认为他没有用尽全力或是能力不行,于是跟他说:虽然你是熬夜做出来的,但我只看结果,没功劳有苦劳是没有用的。总之,我们会把原因归为下属的内在特质。

等到自己辛辛苦苦给老板交了个活,被批的劈头盖脸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想,我已经尽全力了啊,这活这么棘手,换了别人也许还不如我呢,我付出了那么多,老板怎么就一点没看在眼里?你看,针对自己的时候,就把原因归为外部客观环境了。

偶尔的“双标”其实人人都可能会有,所以似乎也没那么可怕。可是,如果我们一直不能打破自己的双标,这种归因方式就会成为我们的局限与障碍。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看到自己的不足的机会,从而失去改变和突破的动力。

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别人错误的归因或更严苛的标准,也可能会让我们给别人贴标签、扣帽子。当我们给别人贴上“你不好”、“你不努力”、“你在针对我” 之类的标签时,其实最难受的反而是自己。这个时候我们会陷入情绪的泥沼,还把别人看成是造成自己负面情绪的始作俑者。你看,问题解决不了,自己还觉得特委屈、特纠结,你说,这是何苦呢?


“我可以,你不行!”如何打破“双标”的认知窘境?

02

我能打破自己的“双标”吗?

我能打破自己的双标吗?当然可以!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却是我们成熟与成长的必经历程。

我尝试总结了一些帮助我们走出双标困境的方法。

1、了解规律,理解双标的根本原因

基本归因错误(FAE)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解释了“双标”的原因,可是你也许还有一个疑问。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我们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所以,维护自己的“正确性”和“正义性”几乎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当我们做错事或者做的不够好时,归咎于外因,就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并不傻或者并没有错。而针对别人的时候,归结于TA的内在原因,同样能让我们有种“我比TA好”“我没有错,错的是TA”的优越感。

这么看来,“双标”简直就是人性中的附属品,捆绑销售,概不退还。

然而,成长本身就是一个我们自己不断在看到局限与对抗本能的过程。

前段时间,有一张图曾经刷爆了朋友圈:

“我可以,你不行!”如何打破“双标”的认知窘境?


这张图就是在描绘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当我们处于愚昧之山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都要好、都要强,这种感觉特别好,也非常能满足我们内在的心理需求。可是,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不够好”,自己“也许错了”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去经历“绝望之谷”,走向开悟之坡。


这个过程的起点,就是我们首先可以理解人性,理解自己内在的心理规律,放下那些“我一直正确”的执念。


“我可以,你不行!”如何打破“双标”的认知窘境?


2、创造觉察,看到自己的模式

有句英文谚语说:

“Awareness is the 90% of the solution”。

觉察往往是改变的开始。
有时候,从“双标”到“单标”就隔着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捅破自己窗户纸的那一瞬间,就是我们觉察到自己在双标的瞬间。

还是拿我同事的故事为例,当我们在饭桌上半开玩笑半正经地指出她的双标时,她也乐了,而且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然后,她也很快就对这次小矛盾更加释然了。

想要促进自己的觉察,不妨观察一下自己,我会在哪些事情上,哪些场合中更容易双标?我是更容易为自己辩白,还是更容易给别人贴标签?

当你发现自己更倾向于为自己辩白时,那么,下一次给自己找客观理由的时候,你就有可能会提醒自己:“停,我是不是在进入我的模式了?”

然后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真的做到尽了全部努力了吗?我自己真的做的无懈可击吗?”、“我是不是在维护自己的正确性,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在这些问题里,你会为自己创造新的觉察。


“我可以,你不行!”如何打破“双标”的认知窘境?


3、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立场

假如你发现自己的模式是更倾向于给别人“贴标签”,指责别人“不努力、不够好、不配合”,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那就需要多一些换位思考的意识。

换位思考,用一句最常见的话来说,就是“把脚放进别人的鞋子里。”

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在身陷争执与冲突的时候,提醒自己,先别擅自揣度对方的恶意,认为对方是在针对自己。想一想他为何持有这样的立场,他是否也有自己的无奈。

对别人提出期望和要求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做得到。

指责或评判别人的时候,先想想如果是自己在那个境遇,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比他更好。

“我可以,你不行!”如何打破“双标”的认知窘境?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拥有另外一种“双标”,对自己更严格,待别人更平和:

在婚姻或恋爱关系里,尽量要求自己不要随意发泄负面情绪,遇到事情心平气和的去沟通,但如果另一半发了火,也尝试着去理解和接纳TA的不得已。

在职场上,被别人质疑和挑战的时候,要告诉自己,对面那个人是对事不对人,别着急反击,先想想对方的话有没有道理。但如果你提出不同观点被反击的时候,也要知道对方那么迫切地捍卫自己的立场,也是人之常情。

在老板面前,要锻炼自己的钝感力,学会对结果负责。但在下属面前,也要尝试去体会和理解他们那些敏感的小心思。

这么做人,会不会很累?

我猜不会。

当我们拥有了真正的同理心,我们会发现,其实世界少了一些恶意,内心会多一些力量。

假如你问我,你说的这么好,请问你做到了吗?

我一定会拍着胸脯骄傲的告诉你:并!没!有!

可是,大家不是常常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吗?而我才十八岁零两百个月,现在没做到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还在“变成更好的我”的道路上撒欢狂奔呢。

你呢?要不要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