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蚩尤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中華文明歷史到底有多少年?這個問題民國以來爭論不休。自顧頡剛等學者對上古史質疑以來,時至今日,中國上古史尚無洪鐘大呂級別的定論。徐旭東先生在1943年提出的中國古代民族分為東夷,苗蠻,華夏三大集團的說法,至今依然有其市場。那麼,我們熟悉的炎黃二帝,還有蚩尤,少昊這些上古時代的英雄們,他們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他們到底屬於哪個集團,戰爭之後又去了哪裡呢?深度解讀史料和考古報告後,真知堂得出了答案。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炎黃之間的戰爭

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真知堂稱之為上古時代的英雄們。

因為:除了我們熟知的伏羲,神農,黃帝以外,還有少昊,蚩尤,共工,祝融,夸父等大神級人物。他們都在歷史和神話中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功過任由後人評說。

有文字記載的中國上古時代的第一場戰爭,並非我們熟悉的阪泉大戰或涿鹿之戰,而是神農伐補遂之戰。這件事記載在《戰國策 秦策》裡。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炎黃時期的涿鹿(獨麓)之戰是上古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大戰。

炎帝神農氏後來被尊為三皇,黃帝軒轅氏則被尊為五帝之首。但他們是哪裡人?史料上卻沒有了記載。

到了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寫《國語》,則曰: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國語 晉語》

至於少典氏在哪?左丘明沒有講。那麼,姬水和姜水在哪呢?左丘明也沒說!反而是南北朝時期的酈道元搞清楚了這件事。

他說:“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水經注》

岐水,在陝西岐山縣東面。所以,後世學者多以為炎帝的發祥地當在陝西渭水上游。

真知堂按:酈道元是北魏晚期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527年。左丘明,春秋時期魯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和孔子同時期。孔子,春秋魯國人,祖籍宋國,據說是殷商王族的後裔,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

也就是說,酈道元和左丘明大約隔了1000年!

後世學者以距左丘明千年的酈道元《水經注》,定炎帝一族在陝西渭水上游,值得商榷。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湖南炎帝陵


而比較有說服力的炎帝陵,中國一共有四個。分別是:

湖南株洲炎帝陵,陝西寶雞炎帝陵,山西高平炎帝陵,河南商丘炎帝陵。

其中最早的是湖南炎帝陵,北宋太祖時期就已經建廟。而根據地方誌《酃縣誌》記載,西漢時期此地已有炎帝陵。據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

炎陵縣,古稱茶陵,又稱荼陵。恰好和神農氏嘗百草,發現茶葉的傳說吻合。

另外,山西的炎帝陵有明萬曆三十九年的石碑,而河南商丘的則是炎帝朱襄氏的陵墓。何時所建無考。按:《呂氏春秋》和《路史》記載:"柘城為朱襄氏之邑。"

而陝西寶雞的炎帝陵,則找不到明代以前建陵的文獻記錄。

綜合判斷,炎帝死後葬於長沙,這應該是西漢以來約定俗成的看法。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山西高平炎帝陵


炎帝又名赤帝。

《說文解字》中赤的古文即從炎從土,寫成上炎下土。

據說炎帝和黃帝大戰於阪泉。

“黃帝百戰。。。蓋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七十二,其大略也。”《鶡冠子.下》

而戰國軍事家孫臏則認為黃帝不止伐了炎帝,還伐了青帝,黑帝,白帝。

“黃帝南伐赤帝,至於口口,戰於反山之原。。。東伐青帝,至於襄平。。。北伐黑帝,至於武遂。。。西伐白帝,至於武剛。”《孫臏兵法》

這麼看來,赤帝(炎帝)屬於南方人的可能性極大。葬於長沙之茶陵,恰好和孫臏所言的南伐赤帝非常吻合。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炎帝塑像

黃帝一族在哪的問題,本文暫且略過,歷史上炎黃二族長期通婚,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說炎黃二帝均為華夏族先祖也沒有多大問題。

我們再來看看東夷集團有哪些英雄人物。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東夷集團的英雄們

所謂東夷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古代中原人自稱為華夏,始於孔子。

在《左傳定公十年》裡,孔子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中原人把周邊的民族稱為四夷。

"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尚書 大禹謨》

那麼什麼是四夷呢?《禮記王制》記載,"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商朝的末代帝王商紂王,據說就是因為討伐東夷而國都空虛,被周武王乘虛而入滅亡的。

“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左傳 昭公十一年》

太昊,少昊,蚩尤等氏族都是東夷人。

東夷,又有九夷之說。

《爾雅·釋地》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之說。郭璞《爾雅注》雲:"九夷在東。"

這裡的九並非具體數目,只表示眾多之義,泛指中國東部夷人。

也就是說,今天的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東部)一帶,就是上古時代所稱的東夷。

以今天的考古學眼光來看,炎黃時代的東夷集團指的應該是山東大汶口文化(主要地區在山東,江蘇,包括安徽,河南一部分。)

而商朝時期的東夷集團,應該指的是嶽石文化。

堯舜禹到夏朝初年東夷族,則多半和華夏族和平共處,即山東海岱龍山文化。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山東大汶口文化彩陶壺


本文主說的東夷,主要探討的是炎黃時期的東夷集團。

東方有太昊(又稱太皞),少昊,蚩尤等上古部族存在。

先來看看太昊。太昊,又稱大皞,風姓,一般認為即伏羲氏。

據說伏羲都於陳(即今天的河南淮陽),今天淮陽還有太昊陵。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淮陽祭祀太昊


春秋時期東方有任,宿,須句,顓萸等小國,都是太昊的後裔,風姓。太昊氏屬於中國東部地區的部落首領無疑。

再看看少昊。少昊即金天氏,他的身份目前是個謎。

春秋時期,郯國自稱少昊是他們的祖先。郯國,據說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商王武丁封其子於炎地(今山東郯城)建立侯國,稱炎國。入周後歸屬於商後裔宋國管轄。

“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左傳 昭公十七年》

少昊氏的陵墓,古稱雲陽山,位於山東曲阜城東4公里處的高阜上。由此可見,少昊氏應該是山東地區的部落首領。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曲阜少昊陵

那麼,蚩尤應該是哪裡人呢?

從史料記載和其他方面來看,蚩尤也應該是山東地區的部落首領。

“命蚩尤於宇少昊。”《逸周書 嘗麥解》

詳情筆者已經寫過文章-黃帝戰蚩尤於涿鹿,涿鹿到底在哪裡?學者:蚩尤來自大汶口文化

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進入閱讀,再次不再贅述。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南蠻集團的英雄們

除了太昊,少昊,蚩尤,上古時代的英雄們還有祝融和共工。

《山海經 海內經》曰,祝融出於炎帝,而共工出於祝融。

鄭(河南鄭州)為祝融之墟,

:"鄭,祝融之墟也。" 《左傳昭公十七年》

"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虛也。”《漢書·地理志》

《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韋昭注:“融,祝融也;崇山,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

崇山,就是中嶽嵩山。

以此觀之,祝融氏主要生活區域在河南鄭州和嵩山一帶,且應該是從其他地方遷移而來的。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而共工氏,則是祝融後裔中最偉大的後代。

據說,他曾經作為九州之霸主,還曾經和黃帝之孫顓頊爭奪帝位,戰敗後怒撞不周山。

“《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而按照郯子的說法,共工氏是和太昊,少昊,炎帝,黃帝並列的上古帝王。

“郯子曰:「昔者黃帝氏以雲紀。。。炎帝氏以火紀。。。共工氏以水紀。。。大皞氏以龍紀。。。少皞。。。故紀於鳥。”《左傳 昭公十七年》”

共工既然是祝融的後代,其先祖也是炎帝,則也應該和炎帝同源。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共工氏


那麼,是不是炎帝,祝融和共工都屬於南蠻集團呢?

按照孫臏的說法,黃帝南伐赤帝到反山之原,炎帝死後又葬於湖南長沙茶陵。似乎炎帝應該是南方人無疑了。

且慢!歷史上曾經有商湯滅夏後,流放夏桀於南巢的記錄。

炎帝神農氏戰敗後,被流放於湖南長沙,死後葬於茶陵的可能性是存在且極大的。炎帝陵在長沙,並不能作為炎帝氏就是南方人的證據。

此事無解,我們暫時擱置,先來看看何謂苗蠻。

苗蠻集團,又稱南蠻或三苗。

據說堯舜禹時期,堯舜就多次發動了和三苗的戰爭。

“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呂氏春秋君覽》

古三苗的地望,按照《戰國策》所言:“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大概在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那麼,丹水又在何處呢?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丹江口水庫


丹水,是漢江的支流,發源於陝西,在湖北丹陽匯入漢江。

據說,堯把自己的兒子封於此地,名為丹朱。

漢江流域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在堯舜禹時期非常發達。他們建的石家河古城,規模宏大。並且已經形成了類似於希臘城邦制的多城市群國家。

堯戰勝三苗之後數十年,和三苗的戰爭又起!三苗戰敗後部分被帝舜西遷到甘肅地區。勢力大大削弱了。

“竄三苗於三危。”《尚書 舜典》

後來三苗還是不服,於是舜帝命大禹出征。

“帝曰:“諮,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徵。”三旬,苗民逆命。。。至諴感神,矧茲有苗。。。七旬有苗格。”《尚書 大禹謨》

從考古發掘來看,河南龍山文化的王灣三期類型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全面取代了湖北地區的石家河文化。

這應該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禹攻三苗,降服三苗的歷史事件。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那麼,三苗(石家河文化氏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們還是從古籍上找一找答案。

《山海經·大荒北經》說:“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釐姓。”

顓頊,又稱高陽氏,是五帝之一,帝嚳的叔叔,帝堯的叔祖父。

驩頭,即《尚書》中所說的歡兜:

“放歡兜於崇山。”《尚書 舜典》

按照《山海經》的說法,三苗就是歡兜的後代。

如此看來,所謂苗蠻集團,開始也是屬於華夏集團的,不過後來南遷到湖北地區,就成了苗民。

根據考古發掘顯示,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2000年之間,它的出現晚於湖北屈家嶺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

“可把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作為目前已知石家河文化的絕對年代。”《中國考古學 新石器時代卷 第七章第662頁》

“可將龍山文化的絕對年代大致界定在公元前2600年至前2000年之間。”《中國考古學 新石器時代卷 第六章第602頁》

如此,則石家河文化可能起源於顓頊氏族的說法當非空穴來風。極有可能是統一後的黃河流域先民在一百年後進入南陽盆地漢江流域,形成了新的石家河文化,也就是苗蠻集團。(本結論為真知堂推論,並非定論。)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石家河文化玉人像

那麼,炎帝到底是哪裡人呢?根據蚩尤和少昊都是炎帝卿士的說法,則炎帝也應當來自中國東部的大汶口文化。據說炎帝都於陳,也就是太昊之墟,則炎帝氏乃太昊伏羲氏一脈相傳無疑。詳情可見文章:坂泉之戰地點找到了!考古證據結合史冊,此地當為坂泉之戰發生地

此事還有西周早期的《逸周書嘗麥解》為證:

“昔天之初,□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末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少昊以鳥紀官


結語

文章到此,我們基本上可以搞清楚了:

大約4600年前,蚩尤和少昊為赤帝部落聯盟(炎帝)的兩位大首領。蚩尤和炎帝鬧掰,炎帝於是聯合黃帝部落(廟底溝二期文化的一個類型)殺了蚩尤。戰後,炎帝部落聯盟的少昊氏投降了黃帝。而炎帝被黃帝流放到南方,死於湖南。部分炎帝族(祝融氏)遷徙到了河南鄭州和嵩山地區。作為炎帝族的夸父族,則往西逃到了陝西河套地區。詳見筆者文章:夸父逐日並非神話!學者:隱藏在故事裡的上古這場戰爭罕為人知

而少昊氏則留到山東本土,融合了原大汶口文化部族和河南龍山文化(黃帝氏族)發展成海岱龍山文化。

部落戰爭和氏族公社的解體!學者:炎黃大戰後炎帝去向之謎解開了

古代上下埃及的國王


如同統一上下埃及的國王美尼斯一樣,黃帝軒轅氏終於戴上了象徵黃河中下游流域統一的紅白二色王冠黃河中下游流域統一,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其後一百年,黃帝聯盟勢力達到了湖北漢江流域,形成了所謂苗蠻集團,這或許就是上古時代炎黃大戰後,公元前2600年-前2500年的中國格局。

再往後數百年,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華夏民族正式形成了。

本研究結論為真知堂獨家首發於頭條平臺,歡迎轉發和點評,請勿剽竊和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