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黃帝、炎帝、蚩尤的故事,與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由來

前言

人類的發展歷來就是一個不斷融合的故事,華夏民族即是如此,既有華夏內部不同地域、不同部落、不同派系之間的融合,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韓國、趙國、魏國、楚國、齊國、燕國等諸侯國,這些原本就是華夏內部,但他們彼此征戰、互相攻伐、不斷融合,最終由秦國統一天下為一朝。

華夏民族的融合也有外部蠻、夷、狄、戎與華夏族的融合,比如秦國最早地處西部邊陲,經過數百年不斷與戎人的作戰,秦國在周宣王時期,秦莊公帶領五兄弟和周宣王派遣的七千士兵擊潰了西戎,佔據了西戎的土地,俘虜了西戎的子民,不斷融合為一個強大的秦國,外部融合還有漢朝時期的匈奴,與兩漢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雙方不斷的融合。

朝代不同,融合的對象也不相同,但唯一不變的就是華夏這塊土地和這塊土地上所承載的華夏文明

上古時期黃帝、炎帝、蚩尤的故事,與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由來

黃帝

一、黃帝、炎帝與蚩尤的故事

關於華夏的起源歷來有很多的神話故事,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等,故事雖然美麗,但人人都知道這只不過是想像出來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能夠被史書記載,並被大眾所承認的準確歷史是從黃帝時期開始的,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紀,五帝本紀就是從黃帝開始的。

按照史書的說法,黃帝登基時是公元前2697年,這一年也是黃帝紀年的元年,黃帝紀年4609年是公元1912年,黃帝紀年4717年是公元2020年,也就是今年,這是華夏五千年曆史的由來,也就是從黃帝開始算的。

《國語 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史記》上說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軒轅,20歲成為部落首領。《國語》是一本記載從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末期的雜史,這本書上說黃帝與炎帝都是少典的兒子,黃帝被封在姬水,所以以封地“姬”為姓,炎帝被封在姜水,所以以封地“姜”為姓,以封地為姓這是華夏族的歷來傳統,並且黃帝與炎帝兩人是親兄弟。

上古時期黃帝、炎帝、蚩尤的故事,與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由來

炎帝與黃帝

黃帝和炎帝所處的時期是新石器時期的晚期,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整個華夏都是以原始部落存在的,部落首領就是本部落的最領導人,根據當時的繼承製度,會在自己的兒子中或者血緣關係較為親近的親戚中選擇一位繼承人,作為本部落的首領,同時部落首領又不止一個兒子,選完了繼承人之後又會將自己其他的兒子分封出去,這些分封出去的兒子,又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新部落,這些部落由於血緣關係,就組成了一個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就是當時華夏族的統治主體。

舉個例子,少典,也就是炎帝與黃帝的父親,是當時有蟜氏部落的首領,他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黃帝與炎帝分別封到姬水和姜水,於是黃帝與炎帝分別在姬水和姜水建立了自己的新部落,同時他們的子孫後代也不斷地分封並建立新部落,比如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有14個兒子取得了黃帝的姓氏,被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形成14個新部落,這種分封很像現在的分家一樣,只不過當時分的是部落和土地,就這樣越分部落越多,也就形成了華夏族的主體。

部落分出去之後,不同的部落就各自發展,按照歷史的發展規律來看,一定是越發展到最後,部落越少,部落也越強大,最終統一成一個超大的部落聯盟,看看春秋戰國的發展就知道,因此黃帝時期的原始部落也是這樣,

整個華夏逐漸發展成為四大部落群,分別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苗蠻部落,黃帝部落主要生活在關中平原以及山西西南部,炎帝部落主要生活在河南西部,蚩尤部落主要生活山東、河南、河北交界處,苗蠻部落主要生活在長江以南,今湖南、湖北及江西等地,一些比較小的部落大多依附於四大部落群。

上古時期黃帝、炎帝、蚩尤的故事,與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由來

蚩尤

部落多了,矛盾也就來了,大家都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由於是不同的部落,為了爭奪資源和土地,難免會產生土地、領地糾紛,會發生戰爭,比如親兄弟黃帝與炎帝,就為了爭奪土地和領導權,就發生了阪泉之戰,阪泉之戰之戰有很多種說法,這裡採用史記的說法,是黃帝和炎帝發生於阪泉的戰爭,雙方先後打了三仗,黃帝打敗並征服了炎帝,炎帝部落併入黃帝部落,形成了炎黃部落。

《史記 五帝本紀》:軒轅(黃帝)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黃帝在打敗了炎帝后,又和東方的九黎氏族部落打了一仗,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領是蚩尤,以牛和鳥為圖騰,因此蚩尤也被傳說為牛首人身,背上還長了一雙翅膀,據說蚩尤與炎帝是同一部落,蚩尤打敗了炎帝,炎帝向黃帝救援,於是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發生了涿鹿之戰,黃帝與炎帝合作打敗了蚩尤部落,殺死了蚩尤,並收編了蚩尤的部落。

上古時期黃帝、炎帝、蚩尤的故事,與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由來

上古部落

同時,根據史記的記載,黃帝部落在早期並不是固定的農耕部落,而是一個不斷遷移,類似於遊牧的部落,黃帝還研究四季節氣變化,種植五穀,丈量四方的土地,按照這樣的說法,早期的原始部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有固定領地的部落,而是一個不斷遷移,同時又進行各種生產勞動的原始部落,包括種植五穀、打獵、擴大領土、對外戰爭,這同樣是一個不斷融合的過程,因此被黃帝部落為遊牧農耕民族似乎更合適,也就是半遊牧、半農耕部落,在一系列的征服之後,黃帝基本上統治了華夏的主體。

《史記 五帝本紀》: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至此,除了苗蠻部落地處偏遠之外,以黃帝為首的部落統一了整個華夏,融合了三大部落(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形成了統治華夏大地的主體。

上古時期黃帝、炎帝、蚩尤的故事,與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由來

炎帝與黃帝結盟

二、華夏民族與炎黃子孫

《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按照春秋左傳的說法,華是指漂亮的衣服,夏是指禮儀之邦,合起來就是漂亮的衣服和禮儀之邦,言外之意就是指這個民族的文明非常發達,是相對於華夏周邊的蠻、夷、戎、狄來說的,古人因為沒有系統的地理知識,也受限科技的發展,因此認為當時整個天下正中間的位置只有華夏族居住,而四周則居住著文明落後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外族,因為華夏也是用來區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外族而居在天下之中的人,換句話說,華夏就是指居住在文明發達,天下中正間那片土地,穿著漂亮衣服,有著禮儀之邦的人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其實也來自這裡,上面也說過了,古人認為華夏是地處整個世界的最中間,四周是外族所建立的國家,而正中間就是華夏人所建立的國家,因為是正中間的國家,所以叫中國,而建立中國的人叫華夏人,等到民族的概念出現後,中國人也被稱為華夏民族,這就是華夏民族的由來

上古時期黃帝、炎帝、蚩尤的故事,與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由來

華夏與蠻夷戎狄

關於華夏還有一種說法,夏朝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中國的文字也是從夏朝開始的,因此夏在當時是一個很尊貴的字,代表著文明先進、科技發達、居住在天下之中佔統治地位的人,所以用來稱呼自己,所以古人也被夏人,一系列夏人部落也被稱為諸夏。

華最早來自於華胥氏,這是華夏的始祖之一,華胥氏是伏羲與女媧的母親,生在一個叫華陽的地方,後來建立了華胥國,而華胥氏的後代就形成了所有華夏人的祖先,伏羲與女媧都是華胥氏的後代,就更不用說後來的少典和黃帝、炎帝等人,因此華字有著崇高的意義,代表了祖先的來源,把華字和夏字合在一起代表了整個華夏的發展歷程和重要的來源,同時更加強調了一種尊貴,因此也把華夏合在一起用來稱呼自己,這也是華夏的由來

相對來說,炎黃子孫就比較好理解了,炎黃子孫就是炎帝和黃帝的子孫,其實還包括九黎族蚩尤的子孫和苗蠻部落子孫,主要就是這四大部落群,由於字數太多,不方便稱呼,總不能稱呼為“炎黃蚩尤苗蠻子孫”吧?因此就用了炎黃子孫來稱呼,代表了炎黃子孫也就是炎帝、黃帝、蚩尤、苗蠻等所有生活在華夏大地的後世子孫,也就是今天的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