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史記.五帝本紀》說——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千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看司馬遷的這段話,神農、炎帝、蚩尤或為三人,抑或神農炎帝為一人、蚩尤為另一人。似乎,黃帝在阪泉和涿鹿兩個地方打仗是明確的。

那麼,黃帝究竟和哪幾個人打過仗呢?在幾個地方打呢?

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黃帝和誰打仗

清初錢塘貢生梁玉繩家學深厚,專門考訂《史記》、《漢書》。他著有《史記志疑》,裡面探討了司馬遷的這段話。

他認為,不管是司馬遷搞錯了還是後人傳抄錯了,這段話裡的“炎帝”,都是“蚩尤”之誤。

他說——

由前言之,帝室衰而藩國暴;由後言之,共主虐而列闢離;半幅之內,遽相牴牾;同茲炎帝而或僅守府,或輒耀兵;同茲黃帝,而忽則翼君,忽又犯上;頓成矛盾,莫識所從。炎帝其榆罔乎?雖典籍無徵,未必如桀紂,安得侵凌群后而制之?軒轅固聖帝也,何至日尋干戈,習用軍旅?孔子《系易》稱黃帝堯舜垂衣而天下治,倘依史所載,則征伐而得天下,當自黃帝始矣。

這是說,司馬遷的話是前後矛盾的,哪能前面的炎帝管不了諸侯作亂,後面的炎帝又侵凌諸侯?炎帝是不是傳說中那個叫“榆罔”的那個人,史籍不能證明,但他肯定不同於桀紂,不必按桀紂被討伐的戲碼來判斷。可以知道的是,靠征伐而得天下,是從黃帝開始的。

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梁貢生又說——

考《逸周書.嘗麥解》“赤帝命蚩尤少昊以臨四方,蚩尤攻逐帝於涿鹿,黃帝乃執蚩尤殺之”,《左傳.僖二十五年》黃帝伐阪泉之兆,亦指蚩尤,然則阪泉之戰即涿鹿之戰,是軒轅勤王之師而非有兩事,故《逸周書.史記解》蚩尤曰阪泉氏,斯為確證。始緣炎帝世衰,諸侯不享,軒轅徵之而來賓,為炎帝徵也;既因蚩尤謀逆,炎帝蒙塵,軒轅徵師以誅之,為炎帝誅也。而天與人歸,尊為天子,烏知非炎帝讓德遜位哉?蓋紀中兩“炎帝”字,俱“蚩尤”之誤。(《路史.後記》雲:蚩尤姜姓炎帝之裔,逐帝自立,僭號為帝,當是因此致誤。)其初三戰於阪泉而後勝之,猶作亂不用命;繼戰於涿鹿而乃殺之耳。

他講,蚩尤驅逐炎帝僭越為帝,所以,黃帝才在阪泉和蚩尤三戰“得其志”——把蚩尤打服了。這三戰,是黃帝為炎帝打的“勤王”之戰;後來,蚩尤又不服從炎帝“管理”,黃帝在涿鹿這個地方,抓住蚩尤,把他殺了。黃帝殺蚩尤,也是為炎帝而殺。只是從此以後,諸侯們都改為服從黃帝的“領導”,黃帝就只好取炎帝而代之,成為天子了。

他還說,蚩尤屬炎帝一支,這很可能是史上把炎帝和蚩尤搞混的原因。

梁貢生的主要意思是,黃帝沒有和神農打仗;也沒和炎帝打仗——不管神農炎帝是一人還是倆人;黃帝只和蚩尤打仗了,而且是為炎帝而打;史公的那段話裡,炎帝是蚩尤之誤。

這個分析,有理有據,邏輯性還是蠻強的。但也只算一家之言吧。

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呂思勉先生,贊同梁貢生的觀點。他認為,司馬遷的這一段話,有兩種可能,一是,在“三戰然後得其志”這五十六字之前,丟失了“一曰”二字,就是說也有這樣一種說法;二是,這五十六個字所講的黃帝和炎帝打仗,或為後人“記識”混入了原文。

畢竟,《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在漢代就已命運多舛,屢遭刪減,後由諸少孫補齊散佚。

褚少孫在《補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載漢初丞相田千秋上書曰:“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父,黃帝涉江。”這講的,倒是與梁貢生一致——《周書》之赤帝,即《史記》之神農,為天下共主;蚩尤是赤帝子嗣,所以才有“叛父”一說,他初居阪泉,故號阪泉氏,後來黃帝殺了他。

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黃帝在阪泉、涿鹿兩個地方打仗嗎

前引《史記.五帝本紀》這段話還有一個問題,黃帝是在阪泉和涿鹿兩個地方打仗嗎?

不知是否注意到,梁貢生認為,“阪泉之戰即涿鹿之戰,是軒轅勤王之師而非有兩事,故《逸周書.史記解》蚩尤曰阪泉氏,斯為確證”。

他引以為證的《逸周書.史記解》說——

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併兼無親,文無所立,至於涿鹿之野,諸侯叛之,阪泉氏以亡。

按照《史記正義》的說法,涿鹿、阪泉本為一地,涿鹿亦稱獨鹿。其引《晉太康地理志》曰——

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

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水經.漯水.注》說——

涿水出涿鹿山。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留其民於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東北,與阪泉合。水道源縣之東泉。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並則流注阪泉,亂流東北入涿水。《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黃帝祠。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

所有史籍,有記黃帝阪泉之戰者,但無敘黃帝戰阪泉之事者。就是說,黃帝在逐鹿和阪泉氏蚩尤作戰,可以確認;所謂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實為一事。

涿鹿在哪,有兩個說法。

一曰,在漢之“上谷郡”一代,即現在張家口、懷來、延慶附近。皇甫謐《帝王世紀》雲:“黃帝都涿鹿,於周官幽州之域,在漢為上谷”

另一曰,在彭城南。《世本》曰,涿鹿在彭城南。《漢書.刑法注》:“鄭氏曰:涿鹿在彭城南。”

那麼,彭城在哪兒?顏師古說在上谷北,後人多不同意。

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史記集解》引《皇覽》說——

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首異處,故別葬焉。

《水經.濟水注》記述與上同。均說在東平、鉅野一帶。

《路史》引《啟筮.初學記》:“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空桑,約在魯西;青丘,約在魯西南菏澤一帶,江蘇與魯接壤附近亦有青丘之稱。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殺了蚩尤之後——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而取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同,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按照司馬遷的這一說法,黃帝的行蹤,基本以兗、徐為中心,不出魯豫周邊。“邑於涿鹿之阿”——仍以涿州為都邑。

如此看,涿鹿位於魯西南或江蘇徐州以北更合理。

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歸結一下

說黃帝和神農打仗,好像沒有直接的史籍記載。

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或涿鹿的說法不少。

炎帝是神農麼?說其是神農氏的苗裔似更順暢。

炎帝姜姓,起於厲山,應當在東部,大約為曲阜一帶。後來遷於西部。這大約是《逸周書》所說的“二後命蚩尤宇臨西方”——去管理西部。

蚩尤為神農或炎帝之後的說法很多。說他逐炎帝或赤帝的亦多。因此,蚩尤或為一代炎帝。如此,黃帝戰炎帝即可說通。

炎黃之時,其活動集中於後來稱之為魯西、豫東的地區比較合理。西不逾甘陝,南不抵江漢,北不達上谷。所以,按皇甫謐所說涿鹿在山谷一帶似不可信。逐鹿為炎帝都邑,蚩尤霸之,黃帝殺蚩尤,然後以涿鹿為都邑。涿鹿在東部似更合理。

神農、炎帝、蚩尤,黃帝和哪個打仗了

炎黃之戰,或黃帝蚩尤之戰,第一,是先民從採集狩獵過渡到定居農耕的重要標誌;第二,是從部落規模很小的原始社會初期演變到規模較大的部落聯盟或方國初期的重要標誌;第三,“以征伐定天下自黃帝始”,是戰爭成為氏族向國家過渡的重要形式和標緻。

這三點,應該是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