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陪女兒4天76公里沙漠徒步,告訴我們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

  • 有生之年,會與文字相伴。點擊“關注”,讓我們一起,感悟人生,幸福成長!


樂嘉陪女兒4天76公里沙漠徒步,告訴我們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


高爾基說:“愛孩子,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們則是一件大事。”

01

前幾天,看到一個名人育兒故事:

樂嘉帶著4歲的女兒參加“4天76公里”沙漠徒步。

出行前,樂嘉和女兒約法兩章:

第一、不可以無理取鬧,哭要有哭的理由;

二、不論發生什麼事,絕對不可以讓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每天走完全程。

第一天當女兒堅持不住懇求爸爸時,樂嘉給她講故事轉移她的疲憊感。

第二天,當遭遇狂風大作,漫天飛沙,又下起了暴雨時,當女兒腳上磨出水泡,晚上被蚊子攻擊,睡不好覺時,女孩最終崩潰嚎啕大哭。

但是樂嘉雖然眼眶發酸,卻依然狠下心抱著她安慰:爸爸陪你,不管多慢,不管多晚,我們也要走到。

第三天,第四天,直到最後,當看到女兒衝刺到終點的那一幕,樂嘉卻“失聲痛哭”。

四天時間裡,女兒在沙漠裡所遭受的種種磨難,變成了一把刀子,狠狠剜進爸爸的心裡。只有心疼、自責到極點,才會讓一個男人在形容女兒成長時,用上“失聲痛哭”四個字。

海藍博士曾說過,做一個為孩子遮風擋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個心裡上插把刀看著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樂嘉,著名的主持人,在育兒上,給我上了一節意義非常的課。

02

孩子對我們來說,承載了太多的希望,愛他們,希望他們優秀,為此作為父母,不懈努力。

在確定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學會獨立和堅持,這是我從樂嘉身上學到的。同時,我覺得讓孩子學會吃苦,是他們變得堅強,接近幸福的一條途徑。

可是反觀生活裡,我們的孩子生活在蜜罐裡,苦是什麼呢?他們不知道。

最簡單的洗衣服,做飯,很多孩子不會;面對父母的辛苦,他們不體諒,反而抱怨無能;學校生活,攀比吃穿,毫無節制;成年之後,掉過頭來,成了啃老族……

這些都是教育失敗的結果!從小把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最後都會有苦果子吃。

所以,無論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要溺愛,不要把他放在蜜罐裡,要讓他學會吃苦。

特別是女孩子,現在都提倡“富養”。可是富養並不是溺愛和妥協。要知道每個人生存的能力,都不是在輕鬆舒適中產生的。

電影《靈魂歌王》裡,查爾斯的母親目睹孩子不斷受傷,依然無動於衷。她知道只有捨得孩子走出自己的保護圈,他才能夠成長,才能在日後獨當一面。

她的做法是對的,正是捨得孩子吃苦,她培養出一代靈魂歌王。

她說過一段話,可以與大家共勉:“我第一次會教你怎麼做,你做不好我會教你第二次,到了第三次你就要靠你自己,現實世界就是這樣,這也是你生存的唯一方式。”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挫折、磨難都會經歷,捨得讓孩子吃苦,他們才會更有前途,因為孩子自己才是他命運的主宰。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現在很多父母在努力給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時,已經開始注重孩子的教育。

有這樣一種說法:“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有‘有效期’,小孩兒是老天爺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老天爺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每個孩子初來到這世上,都是天使,父母教育孩子,是存在一個10年有效期的。男孩也好,女孩也好,生活對每一個孩子都是公平的。作為父母在“有效期”內,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才是對孩子最真的愛!

而在所有教育中,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做法。

03

在我們國家,大部分人家的孩子是用來學習的,除了用功讀書,其他任何事情都不重要,這是普遍的現象。

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近些年來,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那我們該怎樣呢?不妨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 讓孩子做家務

我們很多做父母的都一樣,小時候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等他們長大後才發現,孩子的生活其實離不開家務。因為,沒有能脫離生活的人生。

其實,做家務,不但不會耽誤孩子的功課,反而能讓大腦從繁重的功課中得以休息,是恢復精力的途徑之一。

更何況,參與家務勞動,不僅讓孩子體諒父母的辛苦,而且還可以讓孩子養成愛勞動和吃苦精神。

  • 控制零花錢

說到零花錢,一般父母都會多給,怕孩子在同伴面前自卑。我覺得

零花錢是次要的,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才最重要。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給兒子小約翰零花錢是這麼規定的:每週給零花錢1美元50分(人民幣約10元),最高不超過2美元(人民幣不到15元)。每週核對賬目,要他們記清每筆錢支出的用處,再領錢時交給家長審查,錢賬清楚,下月增發10美分(人民幣7毛),反之則減。洛克菲勒通過這種方法,使孩子養成了不亂花零花錢的習慣。

我們多數父母辛苦打拼,可以自己省吃儉用,卻不會委屈孩子。所以,有的孩子零花錢多的驚人。

但是,零花錢用不好的話,孩子會養成壞習慣。在他們沒有理財觀念前,一般是你給他多少他就會花多少。

而控制零花錢,可以讓孩子在購物時,學會精打細算,這也是一種培養吃苦的方式。

  • 獨立完成,培養自信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根本就是他自己的事。如果感覺他能獨立完成,就一定不要幫他,讓他獨自解決,這樣可以培養他的獨立性,還有自信心。

英國的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

人在自信的情況下,可以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擁有自信心的孩子,對未來充滿自信,不會輕易被困難打倒,做起事情來也更落落大方,從容不迫。

  • 打工賺錢

一般孩子10歲之後,可以嘗試讓他“打工”,其實就是讓他在自家店裡,或者親戚、朋友、鄰居那裡幫忙,視表現給予一定的工資。這個過程,不僅要讓他懂得賺錢不易,還可以讓他明白付出的勞動與工資的比例關係。

  • 不為孩子的錯誤買單

對於孩子來講,長大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當他闖禍時,他自己清楚這是件糟糕的事情,如果父母第一個反應是懲罰,那可能會造成孩子再做錯時,為了迴避懲罰而不敢讓父母知道,甚至是說謊。

這樣的話,如果孩子遇上一些自己難以面對的傷害時,就無從尋求幫助,這會是更糟糕的情況。

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故事中,媽媽不厭其煩地保證,“我永遠愛你”,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儘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

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你剪斷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有的時候,孩子不夠優秀,有可能是因為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教育出了問,剪斷了他們飛翔的翅膀。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也有自己的天性,父母應該做的,是好好呵護孩子骨子裡的天性,然後慢慢發掘它。

針對如何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您有什麼不同的見解,歡迎留言,集思廣益,讓我們做得更好!


  • 我是女人幸福成長,一個熱愛生活,渴望內心愉悅、平和的70後,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希望遇到更多有能量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