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惹事生非”怎麼辦?

今天,我想就“正面關注”這個話題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凱在一個國際學校讀二年級,Mark是這個學校小學部的國際校長。

孩子在學校“惹事生非”怎麼辦?| 關注正面行為,打破惡性循環

從凱的故事說起

有一天,凱被老師請出教室,送到了Mark的辦公室。據老師的描述,他在教室裡擾亂課堂秩序,被老師制止以後更加歇斯底里。

凱剛到辦公室的時候,緊閉著嘴唇,雙臂緊抱,身體語言非常抗拒。一同來到辦公室的,還有他的雙語班主任。

Mark問凱:“你現在感覺怎麼樣?”(How do you feel?),凱緊閉著嘴不說話。

Mark對凱說:“你看起來很緊張 ,咱們先一起做三個深呼吸放鬆一下吧。”

凱很牴觸地說: “我不做,又是那些老東西,在我以前的學校他們也總是讓我做深呼吸。”(因為一些問題行為,凱被上一個國際學校勸退了,轉到了這所學校。看來,他在課堂上情緒失控不是第一次了。)

Mark說:“好的,不過我得先做三個深呼吸。”

然後Mark就閉上眼自顧自做了起來,凱竟然也跟著做。等做完了,Mark又問凱現在感覺怎麼樣,他說平靜多了。

接著,他們開始聊在課堂上到底發生了什麼,通過凱的描述和雙語班主任的補充,Mark瞭解到了事情的原委。

老師在課堂上佈置了一個任務,凱先做完了並舉手示意,但是老師並沒有注意到。等差不多一大半同學完成以後,老師點了另一個同學做展示。在那個同學剛站起來的時候,凱卻大聲說:“他那麼笨,他的答案肯定不對。”教室裡傳來低低的幾聲嬉笑。老師嚴厲地制止了凱,他開始變得非常情緒化,發作起來。班主任只好將他帶到了Mark的辦公室。

為了更好地瞭解凱的狀況,在他不在場的情況下,班主任向Mark介紹了更多凱的情況——父母都非常忙,父親在另一個城市工作,很少能顧及到他。他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但媽媽也非常忙,有時候晚上很晚才能到家,晚飯有時只有他和保姆兩人。凱資質聰慧,在幼兒園的時候是公認的非常聰明和有前途的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眼裡,上某知名小學毫無問題。然而凱在面試中發揮失常,進入了某個國際學校;但是因為類似上述行為頻發,被那個學校勸退了。


孩子在學校“惹事生非”怎麼辦?| 關注正面行為,打破惡性循環


尋求關注:問題行為的功能之一

從凱自己的描述和老師的補充中,可以確定凱的行為中有這樣一個重要功能:尋求關注。

凱一做完題,馬上就舉手了,希望老師注意到他第一個完成。但老師並沒有給以凱期望的關注,不像在幼兒園,當他第一個完成時,老師總是誇他聰明之類的。

凱在幼兒園曾收到了老師格外的關注和諸多表揚,但到了小學以後,環境和老師的改變,造成了關注上的巨大反差。

同時在家中,父母都很忙,凱沒能得到足夠的正面關注。

但是,凱的問題行為正好解決了他對被關注的飢渴:

課堂上的挑釁行為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即刻關注。

進而老師會請家長,向媽媽告狀,媽媽得放下自己的工作來管他, 凱又從媽媽那裡獲得了額外的關注。

媽媽還會打電話向爸爸告狀,所以也從爸爸那裡獲得了額外的關注。(媽媽總說,如果你再不好好的,就把你爸叫回來管你。所以有時爸爸甚至得週末專程飛回北京來管教他。)

簡單的說,凱的問題行為幫助他獲得了自己需要的東西——被關注,而且非常高效。對於孩子們而言,他們似乎並不在意是正面關注還是負面關注;因為有沒有被關注比得到什麼樣的關注更重要,就算是負面關注——被訓斥、被嘮叨、被不斷提醒和被懲罰——也比被生命中的重要的人忽視要強得多。

尋求與父母的互動是嬰幼兒的基本生存本能,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來形成安全感和自尊。

知識卡片

帕爾馬托缽僧Salimbene di Adam 在他的編年史中記載,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將很多個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關在一起。讓負責養育的護工,只給予物質滿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動,比如撫摸和目光交流等等。結果這些嬰兒無一例外都死掉了。

對於孩子而言,獲得關注是生死存亡的事情,是生存本能。

同樣,對於凱而言,被關注是他的本能需求。然而在家庭和學校中,他都無法獲得被關注的滿足,因而陷入了尋求關注的“惡性循環”。

孩子在學校“惹事生非”怎麼辦?| 關注正面行為,打破惡性循環

尋求關注的“惡性循環”

這個循環中,凱的“負面行為”獲得了預期效果——受到了父母和老師的關注,因而被強化。家長與老師總是在回應凱的“負面行為”,這也是他總是製造“麻煩”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更糟糕的是,學校和家長的一些懲罰手段則可能進一步剝奪凱獲得關注的機會,同時帶來了感情上的疏離感,這又加重孩子對被關注的渴望,進而觸發更深一層次的負面行為;當父母/老師對凱的“負面行為”反應疲勞以後,他的負面行為也會升級。

秘密約定:打破“負面行為”的惡性循環

也許有些家長會覺得灰心,因為工作原因,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關注,但現在孩子已經長大了,明白了又有什麼用呢?其實不然,家長和老師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從問題源頭入手,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幫孩子改掉問題行為;所不同的是,給予關注的方式需要根據孩子年齡不同而做出調整。(點擊這裡,查看打破“惡性循環”五步法)

既然這些問題行為的起因是對關注的渴望,那麼我們可以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給予孩子足夠的正面關注;當孩子的被關注需要獲得了滿足,問題行為也就自然消失了。嚴厲的懲罰雖然也能夠使問題行為消失,但是隻是暫時的;因為源頭上的起因沒有解決,一種問題行為被壓制了,會換成另一種形式繼續表現出來。

從根源上打破惡性循環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即給予孩子所需的正面關注,同時儘量減少對負面行為的關注和回應。

具體怎麼做呢?回到凱的故事。

Mark對凱說:“聽起來你並不喜歡你以前的班,那麼你心目中的班級應該是什麼樣的?”

Mark說他非常愛自己工作的這個學校,也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學校和班級是什麼樣的。在這種平等和寬鬆的氛圍下,凱並沒有覺得自己是被叫到辦公室挨訓的,所以也沒有什麼敵意,很自然地承認了自己剛才的行為並不符合自己設想中的理想班級。

然後,Mark問凱:“你覺得自己能夠堅持多長時間而不發生這樣的行為?”

凱想了想,猶豫地說:“半個小時?”

Mark:“我們先約定十五分鐘,你現在回教室繼續上課吧。不過,我們有個秘密約定,過會兒我會再去你們的教室,如果你很好地堅持了15分鐘,我會在你能看到的位置摸摸自己的鼻子,這是我對你的感謝,因為我們在一起把這個地方變成自己理想的學校。不過我不能總待在你的教室,所以我會把我們的秘密約定告訴你的老師,請她也參加。”

當Mark隨後去教室的時候,凱就像換了個人似的,看到Mark在教室門口站著摸了摸自己鼻子的時候,他開心地笑了。

正面關注的4點TIPS

從凱的故事,可以總結以下四點:

  1. 確定共同認可的正面行為。在沒有敵意的環境中,孩子其實也很講道理,他們的成熟和理性或許會驚豔到你。對於負面的行為,請通過描述相對正面的行為來表達 。
  2. 讓孩子自己設定,能夠堅持多長時間。對於孩子而言,自己設定目標去努力遵守,要比被成人要求遵守某個目標有意義得多,也更有成功的可能。
  3. 在孩子設定了時間以後,成人可以適當調整。先約定更短的時間,降低無法達成的風險和壓力,隨後再把間隔慢慢增加,直至不再需要這樣的“秘密約定”。
  4. “秘密約定”在於讓孩子感覺自己很特別,獲得了額外的關注。這個策略對於“尋求關注的問題行為”短期內特別有療愈效果。;而且,這也讓孩子感覺是和成人一起在為某個目標努力,而不是被管教的角色。

或許你會問,凱以後怎麼樣了,難道就這麼一次他就轉變了?當然不可能,凱以後也出現過類似的行為,也再次在教室裡大發脾氣,不過程度和頻率都比過去輕多了也少多了,在班級裡也慢慢有了朋友。Mark從此是他的一個特殊的大朋友了。Mark還會不時地去他教室門口看看,在樓道里碰到凱也會和他閒聊兩句。這樣的關係,幫助凱獲得了父母和老師之外的其它成人的關注,也教會他在社交場合下得體的應對。

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凱的問題,需要父母和老師一段時間的合作。雖然對於事業上升期的父母而言,事業和家庭的平衡永遠是個難題,但對於凱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而言,來自父母足夠多的正面關注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