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新媒体小编眼中的爆文


一名新媒体小编眼中的爆文

如果你是个比较老的网民,十年前玩人人网和天涯,你也许会记得一篇非常爆的爆文,叫《寒门再难出贵子》,讲述了一位银行hr通过观察自己手下的性格,最后得出穷人家的孩子因为成长环境所限,在性格眼界社交能力上都与富家子弟有巨大差距,所以就算他们辛苦读书,终于考上了好大学,能和富家子弟在同样的岗位上竞争,职业发展也会远远落后于富家子弟的故事。

还有一篇爆文,叫《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看了标题你应该就能想象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并且该文还衍生出了由一系列爆文组成的咖啡宇宙,比如《我奋斗了18年,还是不能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和《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如果文章的点击量能换算成票房的话,咖啡宇宙的票房应该绝对不输漫威宇宙。

十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人人网已经成了美女直播网站了,但朋友圈里的爆文连标题好像都还差不多,不是“寒门状元之死”,就是“我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正印证那句话:“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每当这样的文章流传时,还会有大v站出来头头是道地分析,这反映了经济形势不好,人们普遍焦虑,这是时代的悲哀。

这种手法,叫做利用煽动焦虑的文章来煽动焦虑的多重煽动法,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过度解读,焦虑的流行是不分时代的,如果几百年前有公众号,《寒门再难出翰林》和《我奋斗十八年,只为和你一起写奏折》一样是爆文。

不信你回忆一下中学时候语文考试时做的诗歌鉴赏题,最常见的答案是不是“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描述了作者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所以,我们常常指责有些爆文制造焦虑,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太准确,准确来说,它们是在利用焦虑,然后将这份焦虑极端化,扩大化,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除了利用焦虑,爆文还会利用对立,比如告诉女人,你们这么惨都是因为中国男人配不上你。然后再告诉男人,你们这么惨都是因为中国女人太拜金。以及利用偏见,比如有钱人都为富不仁,穷人都单纯善良。

归根结底,就是利用情绪。

2.

我上初中时,每年都有人来学校办“大型爱心公益孝道讲座”,让学生带着家长参加,效果非常之好。台上的讲者可能是传销出身,情绪非常激昂,比喻,用典,排比,信口拈来,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中学生根本顶不住,即使是全班最混的混混也会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给母亲下跪,并且回家当晚通常还会亲自烧水给母亲洗脚——尽管几天之后,当他们没钱去网吧找父母要钱被臭骂一顿之后,一切又会恢复原样。

当然,在全场哭成一片的高潮之后,讲者通常就会开始推销他写的对孝道的心得体会的新书,销售效果也极好,台下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都恨不得多买几本过年送给亲戚朋友。

小时候我不懂,为什么每年来的人讲的都是孝道,就不能换个话题,讲讲友情爱情之类的吗?当了新媒体小编之后终于想通了,因为初中生身上没有多少钱,所以只能让他们的父母掏钱,而只有讲孝道,才能从他们的父母身上赚到钱。

其实煽动情绪的爆文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他们总写90后?因为90后是消费的主力。等00后大学毕业了各种被毁掉的一定就又都是00后了。

为什么他们总是写月薪一万左右的人有多惨?因为月薪十万的焦虑很难煽动起来,月薪两千的就算煽动起来了也没有闲钱消费。

所以,这类爆文最大的恶不是制造焦虑,而是虚伪和虚假。

他们充满情绪的文字是虚伪的,这种虚伪体现在他们对苦难的景观化上。他们描述底层的苦难,目的却是唤起中产和“精英”的共鸣,所以他们并不是克制地描写真实的人物命运,而是添加自己的脑补,字里行间充满居高临下和悲天悯人地去塑造一个符合精英对底层想象的人物命运。所以,从他们的文章里,你读到的不是对主人公的尊重,而是“比我优秀的人比我还惨,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式的安慰。于是,底层的苦难通过这种煽情的手段成为了为“精英”们提供慰藉的景观。

也因此,他们讲述的故事是虚假的,这种虚假不在于编造,而在于走极端。也许故事确实有蓝本,但其中的人物一定是极度标签化的,穷人就是好的善良的努力却注定不会善终的;富人就是坏的虚伪的物质的——或者完全反过来,穷山恶水出的一定是贪心狡诈歧视女性的刁民;有钱人一定温和谦卑善良富有同情心反而被刁民所害。这种标签化会让他们故事里的人读起来不像是一个真实的,复杂的,有好有坏的人,而只是一个刻板的,极端的,推动故事发展的工具。

可是苦难怎么能拿来当做景观?有血有肉的人怎么能拿来当做为故事服务的工具?

3.

那么,如何辨识这些文章呢?

我并不想给一类文章贴上标签,然后告诉你它是low的,这样和那些靠贴标签煽动情绪的文章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呢?

好的文章是可以有许多维度的。

比如鸡汤类的文章,提到鸡汤人们总是自然觉得很low,可是如果真诚动人,不添油加醋,不故作矫情的鸡汤,其实也挺好。任何人都有需要安慰的时候,而你伤心的时候一定不想听别人给你讲那些“有用”的大道理。

比如讲段子,走幽默路线的文章,它们唯一的作用也许就是让你笑出声,并没有输出任何深刻的道理,可是,能够笑一笑不也挺好的吗。

输出观点的文章,如果能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更深一层的东西,或者提供不一样的看事情的角度,拓宽人们的眼界,那也挺好——而不是从人和事中照出最极端的一小部分,然后用这一小部分代表整个群体,再去充当正义使者展开道德批判,这便是以偏概全,制造对立。

但无论哪一种维度,都有共同的原则:不可以抄袭洗稿,不可以把假的说成是真的,不可以为了增加阅读量去强行煽动对立,夸大焦虑,把个例当成普遍事实。

所以,想辨识这类文章,不是看这类文章是谁写的,讲的是什么观点,而是有没有尊重上面这些原则。

比如,现在《一个出身寒门状元之死》这篇文章被骂得这么惨,如果你想利用这种群情激奋的情绪写一篇爆款文章,身为久经战阵的新媒体小编,我现在就可以给你一个爆文标题,而且是别人没写过的角度:《致才华有限青年:骂过杨超越的女人,装什么同情底层?》。

这个标题充满了爆款所需的要素:

对人不对事:不讲文章本身,而是攻击作者——人身攻击比就事论事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情绪。

蹭话题人物:杨超越自带巨大流量,可以极大提升标题打开率。

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杨超越因其单纯的形象和贫穷的出身如今饱受喜爱。对这样一个女孩的迫害和写对底层人民的同情的文章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激愤不已。

翻旧账:把过去的事情拿来当评判当下与之毫不相干的事情的依据,这种手法常见于情侣吵架。

“三观正”:看起来好像是要打倒恶势力,伸张正义。

但是你能注意到吗,这些手法,不正是煽动情绪,制造对立的手法吗?用这种手法去炮制爆文的人,“三观正”不过是他们生财的工具罢了。在杨超越刚刚出道,人们普遍质疑她的能力的时候,写《致杨超越:不努力的人,凭什么拿底层出身博同情》的一定也是他们。

所以从事新媒体行业,最难的不是追求爆文,而是在知道了洗稿是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立场比逻辑重要,情绪比事实重要,套路用了一百次读者还是买账以后,还能写出不依赖这些的爆文。

更何况,新媒体小编其实也是一群很不容易的人,歌手有一首成名曲就能撑上好几年甚至一辈子,比如杨臣刚靠一首《老鼠爱大米》就能赚1.7个亿。而新媒体小编,大多是一群20多岁的人,他们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就要每周甚至每天不断的输出文章,大多数连去找第一手素材的时间都没有,却要今天当正义使者揭露社会阴暗,明天当人生导师教比自己年纪还大的人如何升职加薪,后天又得想想最近有啥东西毁了第一批90后,相比之下,煽动焦虑简直已经是他们写得最真实的文章了,毕竟他们真的很焦虑。

因此,我当然想呼吁所有的新媒体从业者停止制造焦虑,煽动情绪,但我也知道这种呼吁声音无论有多大都是无力的。新媒体其实和电影一样,票房高的电影类型,你是永远无法阻止人们去拍的。即便99%的新媒体小编都温和理性,坚守底线,只要制造焦虑这一套还能出爆文,其结果也不过是剩下的1%收割掉大部分流量,赚得盆满钵满;温和理性的小编因为没完成KPI被开除,流落街头。然后赚得盆满钵满的那1%再充满情绪和煽动性地写一篇《温和理性的写作者流落街头,这是时代的悲哀》,再加上一些“愿青年人摆脱冷气”“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和“若一去不还,便一去不还”之类的金句,又是一篇爆文。

身为一名新媒体小编,我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我相信身为读者的你也不太希望事情变成这样。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共同为一个更好的世界去努力,我们这些写东西的人努力去探索更多温和幽默有趣的表达方式,让文章不需要借助煽动和走极端也能好看;你们这些看东西的人努力在看文章的时候多留个心眼,看观点时不止要看观点符不符合你的心意,也要看看它有没有逻辑,是不是在以偏概全和煽动对立;看故事时不止要看故事反转够不够激烈,标签够不够戳人,也要想想它是真情还是矫情,是感情流露还是只是套路。

我相信我们能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