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我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石拱桥,宽大,高耸,承载着人间的烟火味。商旅、士子、晓色黄昏,牛羊、稻麦、时事奇闻,无不从此经过,像一条历史的抛物线,光扬着兴化府的春秋。


宋时之古邑,乃如今的游洋镇。第一次见到惠政桥,是我上中学的时侯。在我上中学之前从未来到镇上,所以未曾见惠政桥。

我是乡下来的孩子,小时候只知道天的高度就是门前山的高度,镇上,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只听长辈们说过去“古邑”,采买些农用品,比如稻谷种子、锄头、化肥之类的东西,没听说过惠政桥。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1989年,那年秋季开学时,大哥陪我去游洋中学报名。报名之后大哥说带我去镇里的街上走走,要带我去看一座弯弯的古桥,惠政桥。

经过镇政府大门,拐过边上的围墙,就看到游洋溪了。大哥指着不远处的溪面上一座高高拱起的石桥说,那就是惠政桥。等我们穿过溪边上村子里的石头路时,就离惠政桥越来越近了。

靠近桥的石头路,右边是民居,左边是打着篱笆的菜地,弯弯的桥身恰好在篱笆墙的上方,看得清清楚楚。单孔桥,两岸不过五六十米宽,桥身却高高拱起,与两岸的民房差不多高,古朴,凝重。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走上石拱桥,台阶面很光滑,反射着秋日的阳光。青色的,是绿豆青石反射的颜色,像古桥闪亮的眼神,问候着我这个乡下来的孩子,第一次走出深山的孩子。

我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石拱桥,宽大,高耸,承载着人间的烟火味。商旅、士子、晓色黄昏,牛羊、稻麦、时事奇闻,无不从此经过,像一条历史的抛物线,光扬着兴化府的春秋。

弯弯的桥像弯弯的月亮一样,倒悬在水面,月亮上有行人来来往往。今天,我也走入其中,仿佛从深山老林里一下子走到了天上。站在桥上,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俯瞰全镇,寥落的民房,平坦的马路,宽阔的田野,桥下的一溪之水如绸缎般绵柔,将眼前的景象一一串联。桥上是另外一个世界,像是古人智慧高度,也是老百姓的福祉。

桥栏杆,以石柱与石条相连。粗糙,却简约。石栏杆上没有被磨损的地方,石柱上,外围,已长满了石斑苔,石缝里生长着许多我不认识的藤蔓,有花有果,点缀着桥,像戴在拱桥头上的花环,和石桥一样顽强、古老。在岁月里,与南来北往的人共风雨。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翻过桥,用一个翻字请不要惊讶,我从这个桥头看不到对岸,像才要翻过一座山那样,有些费劲,但也有期待感。

与桥相连的那一头有一座亭子,亭前有一石碑,是建桥时的立的,记载着建桥的事迹。文字多数已风化,很难辨认,只见时代是南宋隆兴

过桥了就是镇上的古街道,那是一条用自然石头铺设的街道,约两三百米长,沿街都是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店面都是木板做的。我们在桥头第一家买了些糕点当点心,休息了一会儿才去新的街道,新街道那边有车站,大哥要去福州上大学。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从那时候开始,去街上的路我都往这边走。从镇政府往街道有两个方向,另一个是通过新的大桥,大桥可通车辆,惠政桥只能通行人。

九月,在惠政桥头的田边靠近溪岸处,有一棵芙蓉花开得正旺。在我还未靠近桥头时,花在对岸,和我距离桥的位置差不多远。只见溪水中倒映着粉红色的芙蓉花和弯曲的桥影,岸上田野里稻谷已经泛黄,桥那头的瓦屋古色古香,青灰的瓦,粉白的外墙,偶有炊烟,眼前像一幅秋色迷人的画卷,对于从小就喜欢涂鸦的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记得是第二年的春天,下着绵绵的雨。那天中午我打着伞又来到了惠政桥,朦胧的雨中看风景有着朦胧的美。我在桥上望着木芙蓉的方向,只见春田里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溪水已涨了不少。雨天也有人在溪边洗衣服,镇政府和比较远的民房若隐若现,远山朦胧。古街上行人稀少,或许和雨天有关,过了早市,也听不到做买卖的吆喝声,正适合我独自欣赏两岸的景色,有点入神。

“嗨,余同学,你一个人在这里干什么呢?”声音从古街的方向传来,我侧身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小丫同学。

“哦,没什么,刚才去新华书店买了一个文具盒呢。”

“这么巧啊,你上学往这边走吗?”

“嗯,我家就住在古街的那一头,每天都要经过这座桥。”说着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小丫是我们班里最漂亮的女生,也是我们游洋中学的校花。高挑的个子,明亮的大眼睛,活泼开朗,扎着两条小辫子,绑着红绸缎的蝴蝶结,站在高高的桥上显得落落大方。

“走吧,我们一起上学去。”“好的。”并问我是不是特别喜欢这座桥,在桥上看风景来着。“那你可知道这桥的来历,这可是有故事的桥,正好让我说给你听吧。”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惠政桥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由兴化知县陆楠倡建,并建有一座桥头亭。当落成不久时,县衙因耗资过多导致亏空,知县上报朝廷支援,朝廷便派一巡抚来兴化县落实情况,巡抚与知县来到此桥,在桥头亭休息时知县介绍了建桥的艰难,以及为全县民众交通创造了便利与安全,并请巡抚命名。巡抚便取"惠政桥"为桥名,彰显惠政治理之意。

清代乾隆二十年有过重修加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兴化县设在古邑,现在的游洋镇。古邑是一个县城的经济文化中心,各方面往来的人特别频繁,原来只是在石墩上架上几根木头充当桥梁,遇到山洪就被冲毁,劳民伤财,给整个地区的生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于是知县决定倾力建桥,倡导乡绅带头捐献,集全县之力,才建成惠政桥。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有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兴化县要建一座“桥头看不见桥尾”的长桥。按原先设计的石拱桥建起来要花很多钱,工程期也比较长,为了能筹到更多的资金,为了减轻本地百姓的负担,知县向本县之外的地方多方募捐,用了夸大其词的方法。后来巡抚来时知县带他站在桥头中央看,果然见首不见尾,也就不追究其夸大之罪了。当然,这是趣谈,我们且付之一笑,不可信。

惠政桥桥长五丈,高五丈,宽一丈二。桥面高出路面两丈有余,所以有“桥头看不见桥尾”之说。从特定的位置上看,确实如此。

小丫祖辈都住在这里,自然说得头头是道。她说她也喜欢惠政桥,小时候就常在桥头玩耍,桥头是乡人闲暇时聚集的地方,听老一辈人谈起关于惠政桥的传说。她小时候也半信半疑,但此趣谈仍然是古邑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不知不觉中,三年的时间就过去了,不知道从惠政桥上经过多少回,青石阶,芙蓉花,溪水,稻田,民居,小丫的蝴蝶结,在我印象里至今挥之不去。

小丫同学从毕业后也没再见到过。我也从山里走向城市,到处去谋生,就很少从惠政桥经过了。直到1999年的那个秋天,一场台风引发的山洪冲毁了古老的惠政桥,冲毁的还有桥头的堤岸、古街和部分民居,包括小丫的祖屋。那如画卷般美丽的古桥景致瞬间化为乌有,听说了真教人不敢相信,直至年关回家时还特地去看了一下,只有溪水哗哗如故,旧迹全无,实在可惜。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现在看到的是2000年在原址上模仿旧貌新建的惠政桥,古韵虽然不再,但加之两岸拓宽,高度增加,气势尚存。

时有经过游洋镇,我最先想起的是少年时见到的惠政桥。回想大哥带我第一次走过见到的模样,无数次独自临近的感觉,以及小丫同学给我讲述的故事,古桥的印象又在我脑海里浮现。

庚子春天,我又来到了惠政桥,因为前几天做了一个梦的缘故。梦里的惠政桥如长虹一般连接在两岸之间,桥头的民居皆是黛瓦白墙,沿岸垂柳依依,繁华盛开,桥下渔船穿梭其中,俨然一副江南水乡的模样,像我最初喜欢你的样子。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林光华/摄

拱桥,犹如弯月出水。溪上,有白鹭飞过。

一座桥,于时空之中,它可以重复的存在于同一个地方,只要我们有这种能力。

如今的惠政桥,迎来了它的重生,见证的是新时代的繁盛,也是古邑人民千百年来的骄傲。有时代的文明为它记录,虽然它本身不知道沧海桑田变迁的悲伤!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惠政桥,行人依旧往来。远山,浮云,粼粼的波光,尽归桥涵。岸边修筑了休闲景观带,老街已是旧貌换新颜,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楼房。唯独"惠政桥"三个不变的文字,镌刻在桥中央的石块上,重昭日月。

我愿意将古桥之殇领悟成鉴道之法,不被世人所遗忘。愿我们的生活与自然的力量和谐,共荣。

惠政桥两岸,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题惠政桥》

余永东

驿路接风尘,形虹几忘身。

千年凡过客,谁不说贤臣。


旅游小贴士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惠政桥地址:仙游县,游洋镇,

游洋街往游洋溪尽头。



南宋第一桥,深藏仙游古邑中

余永东,网名 画满楼。一个喜欢写诗的画家,或者说是一个喜欢画蝴蝶的诗人,喜欢自己撰的一句话:勤能补拙,愚字本来有心。仙游县 飞山诗社成员,仙游作协会员,摄影爱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