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員為何會形成尚德風氣?臺諫官:缺德就用製造輿論辦你!

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宋王朝再次成為歷史愛好者們關注的焦點。經濟文化均已達到中國古代封建帝國巔峰的大宋朝,不僅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社會各階層的人文素養相較於前也有了較大提升。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階層爭相標榜道德至上,席捲整個宋代朝堂,在官員之間掀起一股“尚德”風氣。那麼這股尚德風氣為何會在宋代官員間形成呢?

宋代官員為何會形成尚德風氣?臺諫官:缺德就用製造輿論辦你!

一、宋代官員士大夫圈子裡流行尚德風氣

宋代仁宗時,自唐中期開始的儒釋道三家融合已近完成,儒學的轉折成為當時士大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儘管他們對於儒學經 典的理解有分歧,但儒學所提倡的倫理道德觀卻是共同推崇的修身原則。以儒入仕的宋代官員士大夫階級中,道德修養成為官員政治生涯最緊要的必修課。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便在其著作四書集註中講到對統治者道德的要求,“為官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在士大夫這個圈子裡,標榜道德已經蔚然成風。尤其是文治時代,讀書人最重視的是臉面,道德更是士大夫們最為看重的臉面。尚德風氣在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

二、特立獨行的臺諫彈劾風格:專業彈劾無德官員

自秦漢起我國便已經開始探索建立一套官員監察體系,由最初三公九卿制的御史大夫到三省六部制中門下省的諫議大夫,至隋唐時期這套監察體系已經趨於完善,主要針對官員貪汙腐敗、權力濫用以及加強皇權等。

宋代官員為何會形成尚德風氣?臺諫官:缺德就用製造輿論辦你!

而宋代也沿襲舊制,於中央設立御史臺三院、地方設置通判構建起中央到地方的監察體系。中央御史臺三院的臺諫官員是宋代行彈劾之事的主體,“掌糾繩內外百官奸慝,肅清朝廷紀綱。大事則廷辯,小事則奏彈”,官員日常事務主要就是監察百官及百司,糾彈其過失。諫院本是諫諍君主的機構,但在宋代也有“規諫諷諭”的職能,“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違失,皆得諫正”。古代為官從政者多為士大夫群體,作為聖人弟子,道德歷來為選拔官員的重要標準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由於宋代儒學的復興和士大夫憂心天下意識的覺醒,社會和朝廷對官員的道德要求顯得尤其突出。這些道德要求包括個人私德、為官公德兩個層面,具體內容比較豐富。

如至和元年,殿中侍御史馬遵等彈劾禮部侍郎梁適:

“奸邪貪黷,任情徇私,且弗戢子弟,不宜久居重位”,“上不能持平權衡,下不能訓督子弟”。

彈劾梁適的理由既有個人道德方面的問題,也有為官之德的闕失。

宋代官員為何會形成尚德風氣?臺諫官:缺德就用製造輿論辦你!

宋代自建立以來,由於中央重視文治,因此在科舉選官的基礎上,還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能力出眾的官員能夠有機會得到升遷。為官者的能力是統治者比較重視的拔擢官員的原則。但是,宋代臺諫官在行彈劾之事時若僅以官員能力作為彈劾的理由,往往不能得到士大夫階層的廣泛認可,所以他們常常將吏能的闕失與道德有虧結合在一起,或者說將吏能的闕失最終皆歸結到道德方面,才能使自己的彈劾行為具有強大的威懾力,以致引起朝中大臣及君主的重視,最終達到彈劾目的,造就了宋代側重於彈劾官員道德過失的臺諫風格。

在道德對仕途影響巨大的情況下,宋代官員士大夫階級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這種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推動了宋代官員階層尚德風氣的形成。

三、“為官以德”的官場輿論對官員的約束警醒

臺諫彈劾下形成官場“為官以德”的輿論

臺諫官員是發現問題提出彈劾的主體,而當臺諫官的彈劾行為發生後,一旦成為朝中大臣關注的問題,很快就會引起信息傳播和互動,臺諫官以外的官員也開始上疏討論相關問題,與臺諫官的彈劾奏章形成互動關係。

宋代官員為何會形成尚德風氣?臺諫官:缺德就用製造輿論辦你!

如至和元年十二月,因家中女奴被毆打致死,宰相陳執中遭殿中侍御史趙抃的彈劾“家不克正,而又傷害無辜”,請求罷免陳執中相位。仁宗未能聽從,於是至和二年二月至五月,趙抃與御史中丞孫抃連續不斷上章彈劾陳執中,在臺諫官不斷奏劾過程中,先後有翰林學士呂溱、歐陽修等上奏疏論列陳執中。

呂溱上疏論陳執中:

“外雖強項,內實奸邪,朝廷故事多不諳練,除改官序,常至差錯,平居不接士人,惟陰陽卜祝之流,延入臥內,干預政事。又歷數其過惡十餘事。”

歐陽修言陳執中任宰相期間:

“使天下水旱流亡,公私困竭,而又不學無識,憎愛挾情,除改差謬,取笑中外,傢俬穢惡,流聞道路,阿意順旨,專事逢君,此乃諂上傲下愎戾之臣也。”

他們議論陳執中之事基本皆是道德、吏能並舉,從奏疏文本看,“奸邪”、“不學無識”、“憎愛差謬”等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詞,讓人產生對被彈劾者品行的價值判斷,也更加突出了被彈劾者的道德闕失。

宋代官員為何會形成尚德風氣?臺諫官:缺德就用製造輿論辦你!

更重要的是,臺諫官往往在彈劾奏章中指出官員道德闕失所導致的嚴重後果,以此引起君主的重視。如皇祐二年六月,諫官包拯等彈劾三司使張堯佐“凡庸之人,徒緣寵私,驟階顯列,是非倒置,職業都忘,諸路不勝其誅求,內帑亦煩於藉助”,“違天意,則善應差殊,雖禳祈禱祀,無以益也。咈人情,則治風頹弊,雖督率糾攝,無以拯也”,而且“若不恤人言,罔顧天戒,禍不止其人,又貽患於國家”,明白指出如果官員德行嚴重受損,則會影響統治基礎。諫官所言雖有誇大其詞之嫌疑,但也正是通過這種無限放大其危害性的方式,才能獲得君主的支持;而君主的支持對於以“尚德”為中心的官場輿論的形成意義重大。

可見,朝中大臣們的意見在互動之中不斷交鋒、整合,求大同、存小異,趨向於統一,同時也使“為官以德”理念認同者的規模越來越大,其中也包括君主的認同,最終形成相對穩定、有序的官場輿論。

為官以德的官場輿論對官員士大夫的影響

臺諫彈劾作為一種輿論活動方式,對於官場為官以德輿論的形成有著關鍵性作用,同時在監督和輿論的雙重作用下,宋代官員尚德現象蔚然成風。由臺諫官主導的彈劾,在批評官員道德缺失的過程中,製造官場輿論熱點,引導官場輿論走向,並控制官場輿論動態,從而以輿論的力量制約和監督官員,不僅對被劾官員個人帶來直接影響,而且對整個士大夫群體產生了深遠影響。

宋代官員為何會形成尚德風氣?臺諫官:缺德就用製造輿論辦你!


當彈劾內容上升到道德高度時,就很容易形成輿論風暴,因此多以道德問題為中心的彈劾在形成“為官以德”的官場輿論後,被劾官員一般皆會遭遇降職或改官的責罰。從而使當事官員的仕途受到影響。

“為官以德”的官場輿論已經成為北宋士大夫群體認可的一種集體意識。它能夠對士大夫個體產生心理上的壓力,即:順應輿論而動,可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個人仕途上的升遷;若逆輿論而行,則有可能陷入孤立的境地,甚至遭致貶官、遷職的懲罰。因而,官場輿論表現出較為強烈的規範官員個人行為、乃至官場秩序的作用。

彈劾形成的官場“為官以德”輿論也影響到了北宋整個士大夫階層。臺諫官通過彈劾將偏離社會規範和道德的行為公之於眾,喚起士大夫階層的普遍譴責,將違反道德者置於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從而起到輿論整合的作用,有利於形成保持士大夫階層崇高地位、以“道德”為中心的主導性輿論。更重要的是,這一正向輿論一旦形成便具有權威性,對整個士大夫群體產生導向、約束、警誡等心理作用。

在這樣的官場輿論影響下,士大夫個體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有德作為自己行為的標準,以期獲得士大夫階層的認可和接受。

宋代官員為何會形成尚德風氣?臺諫官:缺德就用製造輿論辦你!


四、結語

宋代官場尚德風氣的盛行與其臺諫彈劾制度下形成的官場“為官以德”的輿論及尚德的價值導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臺諫彈劾是過失已經出現之後的糾偏,對官員的道德行為起到監督約束的作用,類似於被動的防禦;而努力建立“為官以德”的官場輿論,形成以道德為準則的價值導向促使官員增強自律性,則是宋代官場尚德風氣盛行的根本原因。正是在這種尚德風氣的影響下,宋代士大夫中才湧現出許多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國為民的仁人志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