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民網戰“疫”人:我們在全國各地戰“疫”守家

編者按:為做好全國各地抗擊疫情的宣傳報道,幾乎所有人民網駐地方的編輯記者都改變了自己的假期安排,投入到這場戰役之中。一封字數不多卻飽含質樸情感的信件,一個期盼媽媽“打怪獸”後早日歸來的孩子,一滴醫護人員思念親人流下的眼淚……這些鮮活的片段構成了他們戰“疫”生活的難忘記憶,也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記者這個職業應有的擔當。近日,我們對話人民網地方頻道4位新聞人,走近他們的戰“疫”故事。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龔莎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龔莎與同事們合影

上海頻道龔莎:記者是一份用別人的故事書寫自己人生的職業

從1月23日小年夜開始,龔莎先後採訪了三個集中隔離點,四次採訪發熱門診,三次採訪車站機場集中送行,採訪了九家醫院及上海市公衛中心,參加了十餘場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先後撰寫稿件101篇,期間還參與了9次總網現場連線直播。龔莎參與採寫的《小年夜逆行武漢》等原創稿件多次被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官方微博採用。

Q1、您是從哪天開始投入疫情一線報道的?

龔莎:1月23日小年夜,我還在整理上海兩會的一些採訪材料,順便一邊整理下個月中旬陪父母去北歐的行李。因為我不是上海本地人,和父母總是聚少離多,上一次陪父母出遊還是五年前,本來是定在1月初的出行,因為上海兩會推遲了行程。

傍晚六點多左右,我收到編輯部主任的信息,希望我跟進一下上海的疫情相關情況。於是我彙總了幾家已經派醫療專家團隊前往武漢的醫院的信息,做了第一篇關於疫情的報道。

1月26日大年初二那天,我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一線進行採訪:上午是閔行區的一家集中隔離酒店,中午是五十公里開外外高橋的一家集中隔離酒店,下午採訪了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的發熱門診,晚上參加在上海市疾控中心舉行的第一場上海市政府舉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發佈會。

Q2、這次參與疫情報道,有沒有哪次經歷讓您特別難忘?在您採訪過的諸多人和事中,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動的是什麼?

龔莎:感動的細節太多了,在發熱門診穿著防護服每天堅守12小時的95後護士每天吃飯上廁所都集中在特定的半小時內,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被稱為臨時媽媽的護士長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還在不停回覆手機上每個孩子父母的信息,每天連軸轉的張文宏教授永不消失的黑眼圈......到過一線,知道一線時刻都在發生催淚的故事。

半個多月的採訪與寫稿,看了很多一線的故事,有一封信一直縈繞在我心頭。那是一封農民老爸給上海市六院護士女兒寫的一封信,全篇字數不多,沒有華麗的詞藻,卻讀到了一位老父親對女兒的牽掛,讀到了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下,身處最底層的人最質樸的情感。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工作八年,回家八次,陪伴我們的日子加在一起還不足二十天。不多說了。”不禁讓我想到自己的父親在年初一也跟我說過一句類似的話——“之後的日子,也不知道你能跟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有沒有兩個月”。父母對我的工作一直都很支持,但就像這位寫信的老父親一樣,兒女在哪,父母的思念就到哪。

Q3、這次經歷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穫與成長?

龔莎:從1月23日到2月9日,18天沒日沒夜的採訪與寫稿,去過多次發熱門診、疾控中心、公衛中心、多家醫院還有機場和火車站,雖然經常忙到不記得日子,但卻覺得很幸運自己可以參與這次疫情的報道。可以將最及時準確的信息傳遞給受眾,讓受眾可以第一時間掌握真實有效的信息,我覺得我熬得每一個夜都是值得的。

一次採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的過程中,院長的一句話讓我瞬間覺得自己的工作是十分有意義的,他說:“在這次戰‘疫’過程中,媒體在闢謠和消除民眾恐慌方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對於很多專業的科普知識,媒體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正是由於媒體的傳播,才能把屬於醫學領域的專業知識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大眾。”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如此被需要與被肯定,這是比任何嘉獎都值得炫耀的心靈勳章。

Q4、疫情平復之後,您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龔莎:一場無情的天災,似乎釋放了每一份含蓄的思念與牽掛。這次疫情之後,我想補一個北歐行給我父母,多抽空陪陪他們吧。

Q5、經過此次戰疫報道,您如何評價自己的職業?龔莎:記者是一份用別人的故事書寫自己人生的職業。雖然都是在用筆觸報道他人,但是卻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歷,這些經歷或許一時還未被解封,但在時間的催化下,會變得深刻而優雅。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周坤進行提問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在醫院設立發熱門診第一天,周坤採訪拍攝

安徽頻道周坤: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還有很多“同行者”

作為安徽省首批走進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的記者,穿戴上藍色隔離服、醫用口罩、帽子、鞋套以及乳膠手套,走進中心實驗室,周坤率先報道了新冠病毒檢測的全過程。他說,如果不是在現場,戰“疫”驚心動魄、分秒必爭的緊張感,是很難體會到的。在安徽省首個確診病人治癒出院、安徽省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征等重要新聞場合,周坤深入一線拍照採訪,見證戰“疫”一線的真實與感動,寫出了一篇篇有溫度的新聞稿件。

Q1、您是從哪天開始投入疫情一線報道的?都去過哪些地方?

周坤:1月21日合肥市發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我開始投入到安徽省的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從第一場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到安徽省第一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痊癒出院;從安徽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征,到安徽省最後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返回……之後的60多天裡,我沒有一天休息,每一天都在記錄著安徽戰“疫”,這是我當記者以來,工作密度最大的一段時間。

在春節假期期間,我原以為自己可以多陪陪家人,在家看看電視。但是疫情襲來,春節假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外出採訪,看到了一幕幕肆虐的病毒侵害,看到了一場場拼博的挽救之戰,看到了一批批緊急集合的“白衣皖軍”。

Q2、您堅持到一線採訪,家裡人支持、理解嗎?

周坤:從事記者工作7年了,我每年春節假期都有采訪,父母都習以為常。今年疫情期間,對於我的採訪,他們也問過,“能不能少跑一點?”。但是作為一名醫療對口記者,疫情新聞就像是我的陣地,“關鍵時刻我不上誰上”。

每一次採訪完回家後,媽媽都會第一時間幫我的手機、相機消毒;在朋友圈裡,媽媽四處幫我問哪有賣N95口罩;在廚房做飯時,父母小聲商量做哪些飯菜能提高免疫力……儘管父母有很多擔心,但是他們嘴上都很少說,一直默默的做我外出採訪最堅強的後盾。再忙再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心裡也是暖的。

Q3、這次參與疫情報道,有沒有哪次經歷讓您特別難忘?在您採訪過的諸多人和事中,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動的是什麼?

周坤:在戰“疫”中,每一個人都是戰鬥者,只有每個人都扛起自己的職業擔當,我們才能戰勝病毒。作為一名記者,我希望在現場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來記錄每一個真實又有溫度的故事場景。

1月26日,還是大年初二,當天上午接到合肥市疾控中心通知,採訪合肥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在採訪結束後得知還有機會去探訪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我立刻報名,在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帶領下,探訪了新冠病毒的檢測過程。

作為安徽省首批走進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的記者,我穿上了藍色的隔離服、醫用口罩、帽子、鞋套以及乳膠手套,走進實驗室率先報道新冠病毒檢測全過程。如果不是在現場,戰“疫”驚心動魄、分秒必爭的緊張感,是很難體會到的。

其實深入實驗室,心裡也有擔憂,當時對於新冠病毒的瞭解還知之甚少,畢竟還有家人,害怕給他們添麻煩。不過醫務人員尚且無畏,我就更沒有什麼害怕的了,這既是一份責任,又是我難得的一次歷練。只有讓更多人知道病毒檢測的過程,對新冠病毒瞭解的更多一點,老百姓的擔心和恐懼就少一點。

而在戰“疫”報道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採訪安徽省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發,不少隊員們的親朋好友前來送別,而在送別的隊伍中,中國科大附一院一位護士手舉著吊水,站在遠處,默默的目送著即將出徵的隊員。

即使身體不舒服,也要堅持送別隊員出征,那一份真情,讓我淚目。在整個戰“疫”報道過程中,這樣的故事陸續在發生,不斷的帶給我平凡而溫暖的感動。

Q4、這次經歷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穫與成長?

周坤:長時間生活在幸福和諧的社會中,讓人們對很多概念似乎逐漸淡化。但當面對疫情時,看到各個崗位上不斷湧現出的“逆行身影”,那些親眼所見的感動,讓我高興地發現,“犧牲”“奉獻”“堅守”……這些都沒走遠。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作為一名記者,必須記錄這場終將被戰勝的疫情、這段被銘記的歷史。

在這特殊時刻,我不僅報道、記錄“逆行”的“白衣天使”,更是從中向她們學習勇於擔心、甘於奉獻的優良品質。站好自己的崗,踐行一名記者的初心,做好宣傳及科普防疫知識的作用,努力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Q5、疫情平復之後,您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周坤:我的女朋友也是一名新聞工作者,疫情期間,她也一直辛苦的工作。朋友圈裡經常有人“抱怨”在家憋得太久,過了一個“史上最長”的春節假期,但是對於我和她而言,這個“假期”卻比平時更加忙碌,很少有一個完整的週末時光。

疫情結束後,最想能夠和她一起休假,放鬆一下,已經很久沒有一起出去玩了。同時,本來打算今年舉辦婚禮,但是現在疫情耽擱,影響了進程。疫情平復後,最想領證、舉辦婚禮,迎娶女朋友。

Q6、經過此次戰疫報道,您如何評價自己的職業?

周坤:有人說,記者是和時代聯繫最緊密的人,因為他們見證著社會前行的每一次跨越,記錄著時代變遷的每一個節點。因此,不管有沒有新冠病毒,哪裡有新聞,記者就出現在哪裡。無論何時,我願意把有意思、有價值的信息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聽見、看見。有時候看到採訪通知,和同行交流時,當看到他們發來消息,“我已在路上”“我快到現場”,我總覺得充滿幹勁,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還有很多“同行者”。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今後,我將繼續勇擔新時代新聞工作者使命任務,發揚老一輩新聞記者的優良傳統,堅守初心,堅守人民情懷,不斷從社會生活中汲取正能量,不斷為國家發展凝聚正能量。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2月11日,陳琦採訪即將馳援孝感的醫療隊員

重慶頻道陳琦:這份職業,這段採訪經歷將令我終生難忘

疫情發生後,陳琦放下家裡的一雙兒女,義無反顧地奔赴戰疫一線。大年三十當晚,重慶陸軍醫學院派出首批醫療隊出征武漢,陳琦在得到院方的許可後,一個人守候到凌晨,第一時間發出稿件。大年初二,重慶首批援鄂醫療隊在重慶江北機場出征,當時正值疫情高峰期,陳琦不顧疫情肆虐,安頓好家裡,直接趕赴機場,她說:“一線戰疫,我責無旁貸,不能缺席。”當晚,她和同事在機場現場刊發的《別哭,媽媽是去打怪獸!》點擊超過10萬+,“媽媽去打怪獸”也成為出征醫療隊報道的熱詞。

Q1、您是從哪天開始投入疫情一線報道的?都去過哪些地方?

陳琦:戰鬥從大年三十就打響了!作為多年跑衛生口的記者,當天傍晚,我得知軍隊援湖北醫療隊即將集結出發的消息後,與家人匆匆吃過團年飯就守在電腦前,一直與陸軍醫學院保持緊密聯繫。堅守到凌晨,刊發了高清圖文稿件《除夕夜,他們是最美逆行者!》。

疫情報道期間,職責所在,我深入到機場、火車站、醫院等地採訪醫療隊員出征;定期到重慶市衛健委等部門採訪疫情相關通報;走進重慶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重慶市公衛中心採訪專家和出院患者。相比真正到前線到武漢的記者,自己做得很普通,向他們致敬!

Q2、您堅持到一線採訪,家裡人支持、理解嗎?

陳琦:因為家裡有兩位老人兩個小孩,起初家人並不理解,擔心我出入公共場所會有危險。後來逐漸默許。家屬在有幾次採訪中還充當“駕駛員”陪同我,感謝他們的支持和理解。不過在疫情特別嚴重那段時間,外出採訪後,自己也會很忐忑。都要消毒、換衣服,後來也就淡然了。

Q3、這次參與疫情報道,有沒有哪次經歷讓您特別難忘?在您採訪過的諸多人和事中,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動的是什麼?

陳琦: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重慶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144人在江北國際機場出征。正值疫情爆發嚴重時期,人心惶惶。得到消息後,我和單位另外一名年輕同事趕赴機場採訪,為逆行勇士送行!看到隊員們堅毅的眼神、家屬不捨的淚水、離別前的擁抱、醫院領導、同事的殷殷囑託,非常感動!

在一次次送行醫療隊員的採訪中,有一個畫面讓我記憶深刻。2月13日,重慶市第八批援湖北醫療隊160名隊員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集結出發。出征儀式上,醫療隊員站在出發臺上接受領導致辭和集體宣誓。

當我繞行到出發臺背後,發現一個可愛的男童背靠著媽媽站著,用他稚嫩的小手牽著媽媽的衣角。經過現場打聽,瞭解到小男孩是骨科護師黃智四歲的兒子,知道媽媽當天要出發武漢“打怪獸”,執意要和媽媽隨行。看著這一幕,不少人悄悄抹著眼淚。

Q4、這次經歷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穫與成長?

陳琦:這次一線報道,各行各業平凡的英雄給了我很多的感觸和感動。他們平時只是一個個普通人,默默無聞,但在疫情肆虐時,卻爆發出極大的勇氣。他們說不出堂皇的話語,卻在危難時期給人最多的感動、最溫暖的力量。

此外,疫情報道期間,總網領導和編輯們的敬業精神也時刻感染和鞭策著我不能鬆懈。從疫情爆發之初,總網第一時間與各頻道建立微信工作群,策劃各類重點報道和選題,“隔三差五”拋出選題、開設特色欄目——戰“疫”日記、戰“疫”書信、對口馳援專題、視頻連線……與其說自己工作敬業,不如說更多的是在總網各位編輯老師的帶領中,一步步在成長和“停不下來”。感謝!您們也辛苦了!

Q5、疫情平復之後,您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陳琦:疫情平復之後,我最想陪父母和孩子到周邊去踏青。摘下口罩聞聞花香、好好放鬆一下。

Q6、經過此次戰疫報道,您如何評價自己的職業?

陳琦:這份職業,這段採訪經歷將令我終生難忘,也值得自豪。

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了不少前線醫療隊員,深深地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在維護戰“疫”日記專欄期間,我前後編髮了140多篇隊員日記。其中,不少日記在總網刊發,讓我非常有成就感!也給前線隊員們帶來了喜悅和動力。在與不少隊員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成為了朋友,相互鼓勵和打氣。能夠通過一篇篇報道把他們的事蹟和精神傳遞出去,在全民抗疫中,自己能出一份力,感到很榮幸!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梁宏鑫(右)參加新聞發佈會報道

寧夏頻道梁宏鑫:記者這個職業需要終生學習

梁宏鑫說:“戰役一線不能沒有黨網記者的身影。”疫情防控期間,他送行了六批寧夏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還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對奔赴湖北的醫療隊員和醫院留守醫務人員進行採訪。梁宏鑫對寧夏舉行的12 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新聞發佈會全部進行直播報道,使人民網成為對這 12 場次發佈會進行全程視頻直播的唯一一家中央媒體。

Q1、您是從哪天開始投入疫情一線報道的?都去過哪些地方?

梁宏鑫:1月23日開始,我先後送行了6批次寧夏援湖北醫療隊,參加了2批次寧夏援湖北醫療隊返寧活動,對13次寧夏應對疫情新聞發佈會進行了圖文視頻直播,深入社區參加了2月1日《人民戰“疫”》聯動直播活動……先後去過社區、機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自治區衛健委等地採訪。

Q2、您堅持到一線採訪,家裡人支持、理解嗎?

梁宏鑫:家裡人對我的工作還是很支持的,疫情期間家裡人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Q3、這次參與疫情報道,有沒有哪次經歷讓您特別難忘?在您採訪過的諸多人和事中,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動的是什麼?

梁宏鑫:2月19日,我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對奔赴湖北的醫療隊員和醫院留守醫務人員進行採訪,護士軒金鳳的感人事蹟仍然歷歷在目。初到醫院,我看到空曠的醫院停車場,與往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入醫院需要掃碼實名登記,特殊時期請大家配合。”在住院部的門口,醫院已經設立了體溫監測體系,對進出人員進行詳細檢查,確保安全。在黨辦的工作人員帶領下,我來到了住院部11層血液內科。見到了軒金鳳護士。跟她簡單說明了採訪內容後就開始了視頻的拍攝,拍攝過程很順利。拍攝完成後,軒護士終於控制不住對在湖北支援的丈夫的想念,流下了淚水,她說:“我是2個孩子的母親,其中一個還不滿週歲,過年期間遠在河北老家的父親去世,因為疫情阻斷交通加之孩子無人照顧,至今沒有回去看望去世的父親,作為女兒我是不稱職的,但是我明白國家在這個時候需要我們醫務人員挺身而出。”

Q4、這次經歷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穫與成長?

梁宏鑫:記者這個職業是需要終生學習的,在這裡的學習,沒有終結。記者,應始終保持對新聞現場的敬畏之心。離新聞現場有多近,離新聞的本質就有多近,只有足夠貼近現場才能發出客觀真實感人的報道。

Q5、疫情平復之後,您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梁宏鑫:疫情平復之後,我最想做的是出門旅遊,身為攝影攝像記者去到更遠的地方,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不一樣的風景一直是我的夢想,帶上自己的家人,在路上記錄自己的精彩的人生。

Q6、經過此次戰疫報道,您如何評價自己的職業?梁宏鑫:記者是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記者也是戰士。身為黨網記者傳播黨的聲音、記錄感人故事、定格精彩瞬間,營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濃厚氛圍,是我們的責任。新聞工作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任,社會責任是我們工作的動力也是我們工作的目的

無論在何時何地,作為新聞記者,我們要智慧、正直、耐心、勇敢,這樣我們才會做出真正能讓廣大受眾獲得啟示的好新聞。

主編:馮亞濤|編輯:程興旻 張秋實(實習生)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請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