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活動層出不窮,學生組織和學業方面該如何平衡?

每到開學季,各大院校也會迎來剛剛結束高考的莘莘學子,初入大學對每位新生來說都充滿了嚮往和憧憬,這裡是未來幾年生活和學習的地方,而在未來,大學生活也會成為自己的美好回憶。那麼,如何讓大學生活更充實而有意義呢?

相信大家對大學的各種學生組織都不陌生,一些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摩拳擦掌,或提前瞭解了自己感興趣的學生組織。

在一般院校中不僅有聯繫學生與學校的三大組織,學生會、社團聯以及團委,還有各種以興趣愛好為目的而建立的各類社團。

對於初入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說,是否要加入這些學生組織,又該如何選擇呢?與此同時關於學生組織和學業方面的平衡也是很多人所關注的問題。

大學活動層出不窮,學生組織和學業方面該如何平衡?

學生組織和深耕專業

大學生活需要有所規劃,有人著重鍛鍊自己的管理、社交能力,是以投身學生組織,參與活動和策劃等是不錯的選擇;當然也有人注重專業知識,所學專業對知識掌握、學習成績的要求高,乃至於大學之後還有繼續升學,鑽研學科的打算,這類同學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不管是傾向於哪一方面,要想有所得,都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儘管到了大學時間相對充裕,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想要在一方面取得成就,勢必會有所取捨,這也是很多人在專業和學生組織間徘徊的原因所在。

需要明確的是,投身學生組織和專注學科,並不是想當然的淺嘗輒止,實際上學生組織中掛職而不做事的大有人在,同樣嘴上說著專心學習。

但是學著學著就自我感動而懈怠的人同樣不少,這裡要探討的是深入的投身其中,以較高水準的短期規劃為目的而奮發努力的選擇,參加學生組織要為各項活動盡心盡力。

並且要為了留在學生會擔任更重要職務而努力,專心學業的人不僅要掌握基礎的課堂授課,在課下也要自己拓展自己的專業水平,乃至參加各種大學生知識競賽,並以獲獎,取得突出成績為目標。

明晰了“深耕”的定義後,相信大家也不會再有“大學時間多的是”的想法了,不管是那一條路,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不少,對此,選擇學生組織or深耕專業在某種程度上是魚和熊掌的關係,當然對於新生來說,如果內心困惑或迷茫,留給你選擇的時間尚有餘地。

大學活動層出不窮,學生組織和學業方面該如何平衡?

關於選擇,大一是最好的實踐期

很多同學既想好好學習,又不願放棄加入學生組織的機會,那麼大一一整年的時間其實都是留作選擇的。對於初入大學的新生來說,對各種學生組織其實是陌生的,於是內心躊躇要不要報名。

以大多數過來人的經歷來說,既然意動,那麼去嘗試總是沒錯的。並且在大一期間,學業和學生組織並沒有太多衝突,這時候的學科設置還沒有進入專業階段,只需要掌握做到掌握課堂授課的程度就可以完美應付期考。總體而言,大一的課業和專業壓力是最小的,這時候“魚”與“熊掌”其實就可以兼得。

為什麼建議大一新生加入學生組織呢?最本質也是最簡單的理由,不論好與壞,對與錯,只有自己嘗試了才知道。

結合自己的實踐經歷來決定之後的取捨才更能讓說服自己,不然連嘗試都不曾有過,未來回首也許會成為自己內心的遺憾。總結一下,大一期間精力允許,兼顧學業的同時完全可以親自投身學生組織,而至於之後的去留,經過一年時間相信自己也會找到內心答案。

大學活動層出不窮,學生組織和學業方面該如何平衡?

取捨的分水嶺,問心而選

到了大一下學期,經過了半年的學生組織鍛鍊,之後是繼續留任還是離開要有提前規劃,若是打算留任學生組織,自己過去表現的是否夠好,能否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平時是否對組織有貢獻,活動是否積極,這些因素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當然要達到這種程度也要求大家在投身其中的時候要真真切切要付出大量的心思和精力的,如果過去只是掛個職位,那麼確實沒有堅持的必要。

到了大二上,大一還是幹事的新生們會經歷第一次轉折,要想晉升在學生組織的職位,需要經過一次面試,綜合過去的表現考量。既然決定要撲身於學生組織,那麼就要將目標定的更高,部長乃至學生會長都應羅列在自己的“目標列表”中。

而想要在學業領域深入發展、或者有明確升學計劃的學生,來到大二已經開始接觸本專業的深入學習,如果分顧慮兩頭難免精力不足。

大學活動層出不窮,學生組織和學業方面該如何平衡?

因此一些大一加入學生組織的人會選擇退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課業上,除了大學課程安排中的學習外,課下的拓展學習很有必要,大學是講究自主學習的地方,下限取決於學校,上限取決於自己,多多拓展知識,參加專業領域的比賽等等,不僅對學業發展有好處,未來參加工作也能豐富履歷中的專業板塊。

關於大學裡該不該退出學生會一類的問題在各大論壇上都有,千人千言,當然絕大多數都是結合了自己的大學經歷給出的建議。

不可否認鍛鍊社交能力在大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一開始就排斥甚至給學生組織下定義是不對的,在選擇之前,想要有切身的經歷,到了大二,時間不夠充裕了,這時候才是做取捨的時期。

如果是為了學習和更好的發展而放棄,那麼這一選擇是優選,而如果只是以學習的名義堂而皇之地阻斷拓展人脈開展活動的機會,那麼雖然有所掙扎,當時是適當地還是要逼自己一把,畢竟大學的宿舍床鋪躺久了會讓人墮落。

大學活動層出不窮,學生組織和學業方面該如何平衡?

學生組織對自我提升帶來的益處

官僚氣息重,無用社交,這些都是否定學生組織的群體所給出的答案,一些人不願自己過早地成為“同流合汙”群體中的一員,於是乎對學生會之類的組織嗤之以鼻。

但事實就在於或早或晚,人們都要經歷從特立獨行到世故的階段,大學是個小社會,之所以“社會”其實就是從人際交往開始的,不管願不願意接受,不要過度排斥,畢竟“終於有一天,我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的滋味並不好受。

說完負面的事,來看看學生組織會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吧。大多數人對學生會不感冒的原因還在於付出所獲得回報的“價值率”太低,成天開會寫提案都充滿了低效和無用,時間久了難免打擊積極性。

但是關於價值實現,其實並不單侷限於學生組織事宜,人的價值實現是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而只要在一段經歷中有所得,能否讓自己感受某方面有所提升,那麼這段付出就是值得的。

大學活動層出不窮,學生組織和學業方面該如何平衡?

最簡單的,加入學生組織能鍛鍊管理、協調溝通的能力。校園內的大小活動都需要學生組織策劃、落實。整個過程從策劃的擬定到實施是對個人能力的鍛鍊也是溝通與交流的成果,對人的能力提升也是全方位的,而如果在學生組織中職位一步步提升,需要承擔的責任更多,雖然是壓力,但是也是促人進步的動力。

再者,參與到啊學生組織中能遇到更多不同班級、不同專業的校友,在活動中能夠結交到更多的人,其中志同道合的人會一起走下去,未來有“用”無“用”暫且不說,光是認同感就足以讓人內心充實了。

最後的總結,迴歸選擇的話題,不管是撲身學生組織還是學業鑽研,力求成為更好的自己不能懈怠也不要自我感動,總的來說二者不是魚和熊掌的關係,但是取捨在所難免。在入學之後為自己的人生樹立一個目標,有一定的規劃,或長期或短期都是好的,以目標為動力前進,讓自己的大學不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