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南北方不要地域黑,南方人祖上可能是北方人

五胡亂華:南北方不要地域黑,南方人祖上可能是北方人

五胡亂華

僑置郡縣是中國歷史上存在的一個特殊政區,它即無實際的土地,也無實際的官員。僑置郡縣大規模的設置起於五胡亂華與永嘉南渡之後,但後來隨著南方漢人收復北方無望,僑置郡縣就成了南朝政府的累贅。

一、永嘉南渡後的北民安置

僑置郡縣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郡縣制、行省制,但僑置郡縣乍一聽很像是郡縣制度的變種。但是實際上,僑置郡縣,既沒有自己的土地,也沒有政府委派的官員。生活在僑置郡縣的臣民既不用納稅,也不用承擔國家下派的任務。

你可能會問,中國大地上怎麼會有這麼特殊的地方。

五胡亂華與永嘉南渡以後,大量的人口隨著西晉王朝的覆滅而遷往南方,同時五胡亂華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以長安-洛陽黃河流域一線的傳統漢地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所佔領,而僑置郡縣的設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五胡亂華:南北方不要地域黑,南方人祖上可能是北方人

五胡十六國時北方的局勢

要知道,僑置郡縣還不是西晉的首創,它最早出現在東漢的遼東地區。漢武帝在今天遼東地區設了一個郡,叫玄菟郡,到東漢時,這個玄菟郡被高句麗佔領。雖然玄菟郡沒有了實際的管轄地,但朝廷依然不想放棄對玄菟郡的管理,就把玄菟郡的領土之名寄治到遼東半島的其他地方,這只是虛封,其實根本沒有土地。這就是僑置郡縣的雛形。

五胡亂華:南北方不要地域黑,南方人祖上可能是北方人

僑置郡縣的設置情況

東晉南朝以後,由於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屬地,東晉政府為了安置這些從北方流落到南方的漢人移民,就開始在他們新的南遷之地,廣泛設置新的州郡縣三級制度的政府,同時用他們北方老家的名字給新的政區起名。而這些從北遷移到南方的人就被稱為“僑民”。


五胡亂華:南北方不要地域黑,南方人祖上可能是北方人

《孤芳不自賞》中的魏晉南北朝

既然設置了新的政府,為什麼不重新起名字,而要用老家政府的名字?

這是因為,南遷的北方移民覺得,東晉南渡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要不了多長時間,東晉就會收復北方的土地,所以一些地方的行政機構,還是用西晉時的政區體制比較方便。

另外就是,這些南遷的北民,很多從漢代以來就是名門望族,他們底下的門生故吏遍佈於朝野,所以,為了北伐,東晉王室就必須拉攏這些北方貴族,希望在政治上得到他們的支持。而在南方原本就生活著土著,北人必定會和南方土著產生土地上的糾紛,為了安撫這些南渡過來的名門大族,就必須讓他們另據其地。

二、僑置郡縣的改革與瓦解

自永嘉南渡以後,南遷的北人有90萬之多,而遷徙的地方多為江淮地區,所以這些地方短時間內人口暴漲,短期內大量的僑置郡縣得以設立,可是實際上僑置郡縣並無實際屬於可以管轄的土地,這些僑置郡縣只是借用他人所設南方政區的土地,然後東晉政府再給這些僑置郡縣的豪族們設置沒有職權的虛職。

在任何朝代的歷史上政區的設置都必須要滿足兩大要求,一個就是要有實際的可以設置新政區的空間土地,第二就是要在所設政區內派設可以執政的地方官員。

五胡亂華:南北方不要地域黑,南方人祖上可能是北方人

影視劇中的南朝王室

但僑置郡縣無實際的土地,而所執掌僑置郡縣這些官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中央委派到地方的官員,而是由北方遷居至此的豪族來對這塊虛封的土地進行統轄。他們無法掌管一州之內的民事,且這些虛無的官員還可以不斷的世襲,不像朝廷正式設立的地方官員可以進行定期的調換或者罷免。

後來,東晉王朝被劉宋政權取代,收復北方失地的夢想漸漸也變成了幻想,這些僑置郡縣的問題就慢慢浮現。時間一長,這些久居在南方的僑民早就習慣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把收復失地的抱負拋到腦後了。

由於設置的僑置郡縣的數量過於龐大,政府的開支越來越跟不上這些僑民的消費,為了彌補這些損失,劉宋政府想了一個新的辦法——土斷。

五胡亂華:南北方不要地域黑,南方人祖上可能是北方人

《琅琊榜》中的南北朝

所謂的土斷,就是以土作為斷定戶籍的依據,使之著籍,取消僑置郡縣原來臨時的白籍,改由居住地編制統一的黃籍,調整了地方行政機構。土斷共進行10次。土斷緩和了行政區劃上的混亂現象,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後來,隋文帝楊堅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近400年的割據,這些僑置郡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徹底消失於歷史的舞臺之中。

五胡亂華:南北方不要地域黑,南方人祖上可能是北方人

影視劇中的隋文帝楊堅

文史君說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大分裂、大割據的時代,五胡亂華,少數民族南下,北方漢人被迫大規模地移民南方,為了安撫流民,東晉僑置了大量的僑置郡縣。但隨著南下的漢人政權無法收復北方的失地時,僑置郡縣的設置就變成了累贅。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政區,僑置郡縣既無實際統轄的土地,也有實際官員的管理,它也成為我國政區史上特殊的存在。

參考文獻

周振鶴、李曉傑、張莉:《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周振鶴:《中國歷史地理十六講》,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譚其驤:《長水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