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揚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此詞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時作者二十餘歲。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江淮軍敗,中外震駭。完顏亮不久在瓜州為其臣下所殺。

根據此前小序所說,淳熙三年,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詞人“解鞍少駐”的揚州,位於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後,如今是滿目羔塢了。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

“薺麥青青”使人聯想到古代詩人反覆詠歎的“彼黍離離”的詩句,並從“青青”所特有的一種悽豔色彩,增加青山故國之情。

“廢池”極見蹂躪之深,“喬木”寄託故園之戀。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

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更增蕭條的意緒。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悽清與天氣的寒冷聯繫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裡。

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繫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裡,“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繫在一起。

著一“空”字,化景物為情思,把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寫出了為金兵破壞後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竟然把這一個名城輕輕斷送的痛心;也寫出了宋王朝就憑這樣一座“空城”防邊,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憂心忡忡,哀深恨徹。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詞的下片,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

昔日揚州城繁華,詩人杜牧留下了許多關於揚州城不朽的詩作。

可是,假如這位多情的詩人今日再重遊故地,他也必定會為今日的揚州城感到吃驚和痛心。

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他有寫“豆蔻”詞的微妙精當,他有賦“青樓”詩的神乎其神。

可是,當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景象,他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盪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

唉,試想下,儘管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難有人有情思去欣賞它們的豔麗。

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縱觀全詞,行文的基調都籠罩在一種悲涼悽愴的氛圍中。

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裡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

情景交融是這首詞在寫作表現手法上最顯著的一個特點。移情入景,樂景寫哀,都是詞人經常使用的手法。

特別是樂景寫哀,詞人在文中寫了大量的樂景:名都,佳處,二十四橋……可是,寫樂景是為了襯托哀情,是為了對比“現在”的慘狀:名都的凋殘,佳處的弊壞,二十橋的冷寂……

正如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餘音繚繞,餘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

《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此詞在表現姜夔的詞風清雅空靈上非常突出。

運用“清”“寒”“空”“波心”“冷月”等詞極力表現語言上清雅空靈。

同時,用“猶厭言兵”表現兵燹之後的殘破;用杜牧名句表現揚州昔日的繁華;用“二十四橋”“波心蕩”“冷月無聲”表現清幽傷感的氣氛;用“橋邊紅藥”表現“寂寞開無主”的荒涼,這些造境都是用來表現意境上清雅空靈。

詞人的筆法是清雅空靈的,卻寄寓深長。

用低婉的聲調,清剛峭拔之勢、冷僻幽獨之情,寫出了戰爭帶給揚州城萬劫不復的災難。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

姜夔是與辛棄疾並峙的詞壇領袖,在文學史上有傑出的地位。浙西派詞人把他奉為宋詞中的第一作家,比為詞中老杜。

公元1154年,姜夔出生於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的一個破落官宦之家,他父親姜噩,是紹興十八年進士,先後官任新喻(今江西新餘)縣丞,漢陽(今湖北武漢)知縣,在知縣任上病卒。

父親死後,十四歲的姜夔依靠姐姐,在漢川縣山陽村度完少年時光,直到成年。

因為著籍饒州鄱陽,姜夔曾於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至1183年(淳熙十年),四次回家鄉參加科舉考試,均名落孫山。

仕途不順的姜夔四處流寓,曾涉足過揚州、江淮一帶,後來又客居湖南。

其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

其詞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具有“清空”和“騷雅”的特色。

姜夔的清空出自蘇軾,騷雅脫胎於辛棄疾。姜夔將詞的音律、創作風格和審美理想納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將原來並無必然聯繫的清空、騷雅聯成一體,形成一種新的詞風。

且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曾得到范成大、楊萬里兩位詩壇大家的揄揚,姜夔名聲籍甚,此後寓居湖州達十多年。

湖州弁山風景優美,公元1190年(紹熙元年),他正式卜居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遂稱他為“白石道人”。

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遊、節序、交遊、酬贈等。

他在詞中抒發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雲野鶴般的個性。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姜夔晚居杭州西湖,逐年走向困頓。

公元1204年(嘉泰四年)三月,杭州發生火災,尚書省、中書省、樞密院等政府機構都被延及,二千零七十多家民房也同時遭殃,姜夔的屋舍也在其列。

家產圖書幾乎燒光,這對於姜夔無疑又是一個打擊,由於親朋好友相繼故去,姜夔投靠無著,難以為生,六十歲之後,還不得不為衣食奔走於金陵、揚州之間。

公元1221年(嘉定十四年),姜夔去世,死後靠友朋捐資,才勉強葬於杭州錢塘門外的西馬塍。

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人間詞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