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綿山,介子推,是被燒死的嗎?

《焚綿山》劇情: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忠心護駕。重耳復國後,稱文公,大封功臣。介子推不言功,未受封賞,偕母隱居綿山。重耳火燒綿山,想逼出介子推。介子推堅持不出,母子同被燒孔山中。介子推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晉國公子重耳(晉文公)為了避難,在外逃亡19年,跟隨他的人除了他舅舅狐偃昝犯(也叫狐偃子犯)外,還有趙衰、魏武子等數十人。介子推也是其中之一。

重耳從晉國出逃的時候是43歲,回國的時候已經62歲了。在這19年中,介子推為重耳做了哪些事?史書中沒有記載。直到重耳回國途中,《史記晉世家》中才出現介子推的名字。關於介子推“割股事君“的故事,《左傳》《史記》中都沒有記載,有記載的一部書叫《韓詩外傳》。這本成書於西漢初年的著作,是一部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組成的雜編,嚴格地說並不是史書。

焚綿山,介子推,是被燒死的嗎?

史記

介子推“割股事君”

介子推“割股事君”,說的是重耳在逃亡途中沒有吃的,眼看就要餓死了,介子推了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讓重耳充飢,從而救了重耳一命。重耳當時非常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這個故事真實與否呢?因為《左傳》《史記》中都沒有記載這件事,所以很可能是《韓詩外傳》的作者杜撰的,目的是想說明介子推對重耳的忠誠。

公元前636年春天,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回國。到了黃河,重耳的舅舅狐偃咎犯因為在19年的逃亡生涯中多有冒犯重耳之處,害怕重耳當了國君後報復,所以主動請求離開重耳,但重耳不準。這時,介子推正在船中,他知道了這件事,就笑著說,“公子 (指重耳)歷盡艱辛,回國就要當國君了,咎犯以功要挾公子,真是太可恥了,我不能跟這樣的人共事。”

焚綿山,介子推,是被燒死的嗎?

左傳

實際上,介子推與重耳以及他的數十名隨從共事19年,對這些人是非常瞭解的,包括重耳在內。介子推發現了他們品格上的諸多缺點,覺得將來跟他們共事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他早就有了離開重耳的打算。於是,介子推獨自一人悄悄渡過了黃河。重耳渡過黃河後,依靠秦軍的力量,掌握了晉國的軍隊。然後,重耳到達曲沃,當了國君,這就是晉文公。

平定晉國的內亂

晉文公殺了晉懷公,平定了晉國的內亂,開始封賞跟隨他逃亡的人員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勞大的封邑,功勞小的封爵。然而,封賞還沒有完畢,周襄王因為他弟弟發難而被迫逃往鄭國,周襄王派人向晉文公告急。晉文公準備發兵去教周襄王,但考慮到自己剛剛當了國君,國內隨時都可能出現動亂,所以他的封賞還沒有輪到已經隱藏起來的介子推。

焚綿山,介子推,是被燒死的嗎?

晉文公畫像

晉文公忙著處理其他大事,就把封賞的事情暫時擱置起來,介子推也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主動請求封賞。現在,一些人認為晉文公忘記了封賞介子推,這是以訛傳訛,事實並不是那樣。介子推對那些主動請功封賞的人感到恥辱,他說,“晉獻公有9個兒子,現在只剩下國君(晉文公)一人了,說明上天不讓晉國滅亡。可有些人(指跟隨重耳逃亡的那些人)卻認為這是他們的功勞,真是太荒謬了。

偷別人財物的人是盜賊,何況是把上天的功勞說成是自己力量所致的人呢?臣子把罪惡當作正義的行為,而國君卻賞賜這些奸佞小人,上下互相欺騙,我實在難以跟他們相處。”介子推的母親說,“你何不也去請求封賞?否則的話,你就是死了,又能怨誰呢?”介子推回答說,“明知他們是錯的而我又去效仿,那罪過就更大。再說,我已經口出怨言,決不能再接受他的俸祿。”

焚綿山,介子推,是被燒死的嗎?

介子推雕像

母親說,“即使是這樣, 也應該讓國君知道一下你的情況,怎麼樣?”介子推說,“話是身體 上的裝飾,身體將要隱藏起來了,還要裝飾幹什麼?如果跟國君說了,反而意昧著你要求取富貴。”這樣,介子推和母親一同到了綿山隱居起來。介子推的隨從覺得這樣很不公平,就在宮門上掛了一張牌子,上面寫道,“龍欲上天, 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人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這裡的龍指的是晉文公,“ 五蛇“指的是跟隨重耳逃亡的五個人,即狐偃咎犯、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意思是說,當年重耳逃亡,五個人忠心耿耿輔佐他;現在,重耳當了國君,其他四人都封官晉爵,只有介子推一人獨自哀怨,最終沒有自己的歸宿。晉文公看到這個牌子,說,“這說的是介 子推。我正為王室的事情擔憂,還沒有考慮他的功勞。”於是,晉文公趕緊派人去叫介子推。

焚綿山,介子推,是被燒死的嗎?

龍手工藝品

介子推到綿山

可此時的介子推早已到綿山去了。晉文公派人四處尋找,最後知道了介子推的去向。於是,他把整座綿山都封給了介子推,作為介子推的封國,並起名為“介山”。晉文公這樣做,就是以此記載自己的過失,表彰那些好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晉世家》對這件事都作了記載,說明晉文公並沒有忘記介子推的功勞,只是由於政務繁忙來不及封賞而已。

介子推隱居綿山,是他不願意與那幫“奸佞小人”相處共事的緣故,並非因為晉文公忘記了給他封賞,他才賭氣隱居的。那麼,晉文公火燒綿山的事情是真的嗎?《左傳》 《史記》中同樣沒有記載,有記載的是《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如果火燒綿山的故事是真實的,為什麼司馬遷在

《史記》中沒有采納呢?

焚綿山,介子推,是被燒死的嗎?

錦山

所以,晉文公火燒綿山的事情是不可靠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山先生在2011年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述《春秋五霸》中,也講到了介子推“割股事君”和晉文公火燒綿山的故事,但李山先生同樣認為這些都是傳說而已,並非歷史的真實。於今天我們過的“寒食節”,大家一致認為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實際上也是一種傳說而已。

其實,寒食節的來源,與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有關。古人生活離不開火,但火又經常給人類帶來災難。所以,古人認為火有神靈,要祭祀。每年祭祀的時候,各家要熄火一次,然後重新燃起新火,這叫改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節,後來又轉化成寒食節,用來紀念介子推,從而使這個節日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