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忠:以地方品質為關鍵推動未來城市建設

楊開忠:以地方品質為關鍵推動未來城市建設

點擊開宗明義,關注楊開忠動態!

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9年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以“未來理想城市:生態、智慧和人文” 為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承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出席全體會議並頒發中國城市百人論壇首屆青年學者獎,謝伏瞻院長髮表了主旨演講。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楊開忠應邀出席全體會議並做了“以地方品質為關鍵推動未來城市建設”的主題發言。

以下根據楊開忠發言要點整理:

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人類消費模式的變化,未來城市已經成為多學科、多部門、多領域官產學民共同探討的全球性課題

,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將之上升為國家戰略議程。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未來城市”建設理論和實踐。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綱要》專章提出推動新型城市建設,加快綠色城市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注重人文城市建設,標誌未來城市建設在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當前,中美經貿摩擦正在升級,加強未來城市建設,對擴大內需、化解中美經貿摩擦升級不利影響,保持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藉此機會,我想提出一個主張:以地方品質為關鍵,推動未來城市建設。在這裡,地方品質是在地域上不可有效轉移品或稱不可貿易品的數量、多樣性和質量,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休閒娛樂等個人消費服務,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人工和自然生態環境以及交通、信息、制度等基礎結構。

為什麼要以地方品質為關鍵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市規劃建設在相當長時期內一直是以生產為主要驅動的,強調從消費型城市向生產型城市轉變,相對忽視生活。

改革開放前城市規劃建設是國民經濟計劃的繼續和空間落實,改革開放後城市規劃建設是地方全球化市場營銷的繼續和空間表現。儘管有這樣的差異,但在生產驅動這一點上,改革開放前後城市建設幾乎是沒有變化的。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建設正面臨深刻轉型。如何應勢利導地促進這種轉型,建設未來城市?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和理解,目前,主要有三種主張,一是技術驅動論,強調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主張以技術變革為動力,推動我國城市向智慧城市轉變;二是氣候減緩和適應驅動論。全球人口的50%以上在城市,75%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於城市。因此,就人類因素來講,城市既是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又是氣候變化影響的主要對象,實施氣候減緩和適應戰略的重點在於城市行動。氣候減緩和適應驅動論者強調氣候減緩和適應在未來城市塑造中的作用,主張以此為動力,推動城市向氣候韌性城市轉變。

三是綠色驅動論,強調綠色需求增長是城市轉型的動力,主張打造綠色城市。

我個人認為,推動我國城市轉型,建設未來城市,關鍵在於: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地方品質。究其依據,這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發展的主要任務。城市因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閒娛樂等優質個人服務,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社會服務,人工和自然生態環境等優質實質環境以及交通、數字、公共制度等優質基礎結構。因此,人民生活對提升城市地方品質的需求成為城市發展日益重要的主要驅動力,城市消費功能加速成長,生產型城市開始加速向消費型城市轉變。

二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關鍵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國內外理論和實踐表明,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喜好地方品質好的地方,高品質地方集聚人才,一個地方要吸引集聚人才必須大力提升地方品質。因此,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中,城市要獲取生存和發展的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提升地方品質。

三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影響。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預見,全部生產活動由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生產第一線配備機器人而無需工人的無人工廠將會變得日益普遍。因無需工人,無人工廠的選址將不再受可獲取的勞動力制約,工廠或工廠集群區將更多程度地和作為居民點的城市分離開來。這意味著,未來城市將因人工智能發展,生產功能下降而生活功能更加突出,從而推動城市更大程度從生產型向生活型轉變。

從上述可知,生態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設顯然是提升地方品質、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內容,但並非不是目的和全部,以偏概全、視手段為目的地,將會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人的需要。

怎樣以地方品質為關鍵建設未來城市

地方品質涉及自然、經濟、技術、社會、文化各個方面,以其為關鍵推動城市轉型、建設未來城市,必然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剛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原部長李善同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閆坤研究員都講到了標準化建設問題,我特別同意他們二位強調標準化建設對高質量發展重要性的意見。以地方品質為關鍵推動城市轉型,建設未來城市,要高度重視地方品質標準化建設。在這方面,杭州、成都等許多城市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十分有益的經驗,並收到聯合國標準化組織高度關注和肯定。

不過,在這裡,我想強調兩點意見。

一是,建立國家未來城市協調進化平臺,制定國家未來城市研究和創新戰略綜合計劃。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適時推出了國家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綠色發展示範城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未來城市建設有關試點示範累計約達10餘種。回顧和總結這些試點示範工作,我們不難切實認識到,未來城市建設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系統的創意創新創業過程,需要強化多學科、多部門、多領域、跨國界的交流合作,需要“道”和“術”結合,提升未來城市建設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為此,建議借鑑德國等國際經驗,搭建未來城市協同進化國家綜合平臺,組織多學科、多部門、多領域、跨國界的官產學民各界專家,制定國家未來城市研究和創新戰略綜合計劃,並納入國家高新科技發展體系。

二是, 正確理解和把握雄安新區建設的定位。

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目前已經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有效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必須正確理解和把握雄安新區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定位。我個人認為,設立雄安新區標誌著我國未來城市建設進入新階段,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定位,雄安新區絕不僅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的區域反磁力增長極,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未來城市建設的標杆,為人類未來城市建設提供中國方案。我想,正因為如此,《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和《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才提出這樣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把雄安新區“全面建成高質量高水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努力建設人類發展史上的典範城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因此,有效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應正確地、深刻地把握雄安新區作為未來城市標杆和中國方案的意圖和定位,立足於這一戰略意圖和定位,不斷加強雄安新區發展管理隊伍建設,努力組織、計劃、指導、協調、評估、控制好雄安新區建設的各個方面,確保規劃建設不走調、不走樣。

關注“開宗明義”

關注楊開忠最新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