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科普-中国四大名砚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 ,用来以笔蘸墨写字,笔、 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的起源很早,在殷商初期就出现了雏形。开始时是用笔直接蘸石墨写字,但后来因为不太方便,又无法写大字,人们便想到了可以先在坚硬的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然后再行书写。殷商时,青铜器已经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便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后来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最佳。

日常科普-中国四大名砚

其中采用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制作的砚台分别称作洮砚、端砚、歙砚,史书将洮、端、歙并称为三大名砚。到了清末,又将河南洛阳的澄泥砚与洮、端、歙并列,统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同时也有人主张用鲁砚中的红丝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洮砚

日常科普-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自其于唐代成名以后,便一直为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所钟爱。金代元好问便有记载: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则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现在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千年的古董。

端砚

日常科普-中国四大名砚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石。

歙砚

日常科普-中国四大名砚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现今江西婺源龙尾山西麓武溪,人称「龙尾砚」又称「罗纹砚」,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歙县)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其制作始于唐开元年间。据宋洪迈《歙砚谱》的记载,说在唐朝开元年间,叶姓猎人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是歙砚名闻天下。据五代陶谷《清异录》的记载,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歙砚初产时间,应是开元之前,大约公元700年左右。歙砚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澄泥砚

日常科普-中国四大名砚

以过滤的细泥的材料制作的砚具。它并非石材,而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不耗墨,能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

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色多作鳝鱼黄、虾头 红、 朱沙红、绿豆青等。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多不属佳品了。

红丝石砚

日常科普-中国四大名砚

青州红丝石属鲁砚的一种,据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以红丝石制砚的。红丝石与南方的端石、歙(shè)石不同,其质地比较软,纹理红黄相参,并有丝丝红丝,十分优美,故名“红丝石”。此石易于发墨,为制砚之佳品。

砚用书卷式,造形独特,具清初期工艺特色。砚身及砚侧隶书“归去来辞”全文,是清代翰林施用冰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