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如果我說Intel是一家做自來水生意的公司,你怎麼看?

我把Intel的發展,簡單粗暴劃分為三個階段:鋪管道、做聚合、坐享自來水紅利。

設想未來的智能世界,什麼會像自來水一樣源源不斷又不可或缺?是數據!未來計算世界的格局將被顛覆,甚至整個世界都會由此而發生改變,背後的驅動力就是數據。

已經成立52個年頭的Intel,在中國也走過了35年的時光。五十多年來,Intel就像是一個勤勤懇懇的管道施工方一樣,專注於構建基礎技術。從通用型CPU到GPU,從可編程加速產品FPGA到ASIC專用芯片,英特爾的產品組合不斷擴展,端到端的“智能”管道部署不斷強化。

2017年,Intel確立了“以數據為中心”的轉型目標,可以說是Intel史上最重大的轉型,也算是自來水生意經的重要開啟。

如何讓“自來水”更值錢?

我們正處在一個智能應用井噴的階段。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世界正在重塑,前所未有的變革正在發生。但是,所有對於智能的憧憬被新冠疫情當頭棒喝,轉眼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性危機。雖然困難終將過去,但是如何走過這場危機,對於未來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Intel中國的年度戰略發佈會上,Intel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不無感觸地說道:“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考驗。每個人都在做很多思考——如何通過這場危機,來看到中國以及全球範圍內,整個經濟大環境的變化。疫情之後我們面臨的很多外部環境和工作生活方式,可能會發生一些永久性的改變,這些是長期的、而且是新格局的起點。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Intel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

面向新十年,Intel首次提出了“智能X效應”。據楊旭闡釋,這既是產業效應,也是經濟效應。產業升級、經濟升級正在邁向新拐點,抓住機遇就會加速發展,抓不住機遇就會落後甚至被淘汰。

如何看待“智能X效應”?個人理解,也就是讓數據增值,讓自來水更值錢。

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接入網絡,越來越多的數據被這些設備產生,從電腦到手機,到智能家居、智能工廠等等,數據無處不在,呈現指數型的暴漲,推動產業和很多業務在增值、在跨產業融合。以智能冰箱為例,它不僅是一個智能家電,也是互聯網經濟的入口,連接到智能供銷鏈、食品安全鏈、智慧農場等,成為你的採購管家、食品安全管家、個人營養管家。根據Intel的智能X效應思路,要實現強大的增值空間,前提是數據要“流動”起來,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才能實現所謂的增值。

Intel這筆賬算得很明白,傳統的PC產業大約為300億規模,但是數據市場到2024年的潛在規模大約是3000億。

Intel的業務結構已經從“以PC為中心”向“以數據為中心”轉型。據楊旭透露,在不遠的將來很可能是三七開的業務結構,即30%是傳統PC業務,高達70%是以數據為中心的業務。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新基建”下的智能機遇

楊旭認為,“新基建”的投入對數字經濟時代是巨大的推動,也是當前的巨大機遇。隨著萬物越來越像計算機,數據的增長是指數級的。在2023年之前,全球數據量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5%。特別是邊緣數據的增長,因此要將計算能力更靠近用戶,提高服務質量、滿足更多個性化需求。

“新基建”不僅是簡單的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找到數據的價值在哪裡。隨著對數字經濟的加速推進,需要AI、5G、雲計算等技術做支撐,但是,如何完成數據本身的增值,最後變成服務於大眾的增值的個性化業務,才是實現了“新基建”對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的深入影響。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楊旭也談到了“新基建”搭建起之後的趨勢:首先,在未來的數字經濟時代起到推動和決定性作用的就是人工智能,未來,人工智能不只在後端進行處理,而是在前端數據產生的第一時間就要進行處理,並且需要高速地把這些數據傳給後端,再進一步挖掘分析,讓數據增值,讓它變得更有價值。同時,整個計算模式和計算平臺,也從集中式的數據中心走向分散式的邊緣化智能計算。再次,自動駕駛、輔助駕駛,以及在此之上產生的增值業務也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從傳統的自動駕駛概念到更強的靠數據建立的增值服務是未來服務模式的創新

在數據的變革驅動之下,計算的發展呈現出三個顯著趨勢。第一,數據量呈爆發式增長,這使得對於智能化的需求激增。第二,多元化的數據形態和工作負載,許多是非結構化的數據,一種架構無法滿足所有需求,計算必須更加多元化。第三,未來大量設備是在物理世界中捕捉數據進行實時處理的,數據從雲端到邊緣到設備都有處理和存儲的需求。因此,邊緣的智能化正在全面展開。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自來水生意的底蘊在哪裡?

海量數據的爆發和數據形態的多樣化,正是當今時代新的浪潮,而“浪”能掀多高,要看“海”的底蘊。加速技術創新的深度、廣度,是Intel在數據時代的發展源動力,也是將Intel自來水生意匯聚起來的核心動力。

2018年底,Intel正式提出六大技術支柱——製程和封裝、XPU架構、內存和存儲、互連、安全、軟件,這六大方向不僅代表著Intel在傳統芯片業務的核心,也是Intel面向數據時代的發力點。

一方面,Intel基於六大支柱持續推動計算創新演進。另一方面,長遠佈局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等新型計算研究。

據Intel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介紹,近期的關鍵進展包括:製程工藝迴歸兩年的更新週期。新一輪10nm的創新產品已經陸續問世,良品率大幅度提升,產能也大幅提升。這可以獲得大規模的算力,同時大幅降低功耗。未來還將過渡到更先進的7nm工藝,2021年會有產品首發。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Intel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

在計算架構的創新方面,Intel推出了全新的Xe架構,這是一個擴展性較強的統一架構,還可以分成多種微架構。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包括百億億次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與訓練、雲服務、多媒體編輯、工作站、遊戲、輕薄筆記本、便攜設備等。首款基於Xe架構的通用GPU已於2019年展示過,研發代號為“Ponte Vecchio”,它採用了7nm製程工藝、Foveros封裝技術,以及基於CXL的芯片連接標準。Ponte Vecchio專為HPC高性能計算建模、模擬工作負載、人工智能訓練而設計。第二個例子是“DG1”,它是首款基於Xe架構的獨立圖形顯卡,具有較高的能效,針對遊戲和內容創作內容部分能實現更好的優化。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同一架構上,從向上、向下分別去延展,能夠支持很多不同領域的應用,這是先進製程、架構、封裝技術共同造就的創新之處。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此外,在推動超異構計算方面,Intel通過XPU的異構整合和oneAPI實現了軟硬協同。XPU可以包含多種不同的架構,例如CPU、GPU、FPGA等,oneAPI則是通過一套軟件接口、一套功能庫為開發者提供不同架構上的編程的便利性,同時保護已經開發過的程序在架構演進過程中不需要重新開發,從而容易地遷移到未來架構上。

對於未來計算的研究和佈局,Intel緊密圍繞著“數據”展開。宋繼強表示,

未來計算的顛覆性效應將會在三個維度發生,即計算方式、通信方式以及存儲方式。從新型計算的角度來看,量子計算、神經擬態計算將是非常重要的兩種新型計算方式;從數據通信的方式來看,硅光子將是一種新的互聯方式;存儲或內存技術方面,讓數據儘可能地靠近計算,是未來數據處理最迫切的需求,讓內存和計算資源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將讓大規模數據處理的效率大幅提升。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傳統CPU、GPU擅長處理大規模、大數據量的併發計算。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領域逐漸擴展,計算機的處理模式趨向於像人類一樣不需要大量數據,也不需要預先標註好的數據訓練它。應對這種挑戰,不僅需要全新的架構,同時還需要把能效比大幅度提高,Intel發佈了Loihi神經擬態計算架構。

Loihi支持模擬人腦的神經元連接構建的單元,將計算和存儲融合在了一起。一個芯片中包含了128個核,每個裡面又包含了1000個小的神經元,這就構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片上計算網絡。它支持多種學習模式,可以同時將深度學習、關聯學習、強化學習這些使用的網絡都放在一個芯片架構中,讓它去學習和自我擴展,這是非常領先的軟硬件協同設計的模式。目前,已經有90家組織加入到Intel神經擬態計算研究社區中。這個系統已經可以給很多合作伙伴提供雲上服務,可以試驗在大規模的工業系統中如何使用神經擬態架構,在更復雜的工作負載和高性能計算中實時動態處理數據。

在神經擬態計算的前沿探索方面,Intel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將一套模擬了人的嗅覺系統的模型架構實施在了Loihi芯片上,並且只用了一塊芯片,一個樣本訓練,可以使系統的識別率達到92%。如果用傳統的深度學習方法,需要3000個樣本訓練,才可以達到這樣的識別率,功耗是千倍以上的。

這樣的前沿探索,對於目前深度學習高度依賴於數據的局面將是顛覆性的變革,通過Loihi神經擬態架構,加上專門設計的好的算法,可以讓機器學會一些原本只有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並且大幅提升效率、降低功耗。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量子計算是一種全新的計算模式,它的底層基礎已經不是經典計算中使用的確定性的二進制比特,而是利用量子態的系統作為基礎,通過量子位的相干,在多個量子位上實現超大規模的並行計算。英特爾從事這項研究已經有四五年時間,主要兩個研究方向在同步進行。

一是超導量子位和超導量子測試芯片,發佈了49量子位的測試芯片“Tangle Lake”。另一個方向是做硅電子自旋的“自旋量子芯片”,現在已經有了兩個自旋量子位的測試芯片,並且在Intel的300mm晶圓生產線上去製作。

目前,量子計算系統一個很大的挑戰就在於如何在低溫下去測試晶圓上或者是量子系統中的量子位到底好不好。如果將量子計算商業化比作“極限攀巖”,那麼現在才剛剛啟程。“量子實用性”,即如何構建能夠用於解決棘手挑戰的系統值得關注,只有在成千上萬個量子位可靠運行的情況下,量子計算機才能比超級計算機更快地解決實際問題。業界要開發出這種規模的功能性量子處理器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

未來內存和存儲模式的革新方面,宋繼強表示,“計算靠近內存核心是非常關鍵的方向。當計算需要很多數據時,必須要通過內存總線去訪問數據,這就會造成近位數據要去遠一點的內存去找,這樣會造成大量的計算等待。如果能將數據和計算非常緊密地放在一起,就可大大減少對內存通道的衝突。”

近內存計算,是指將數據在存儲層級向上移動,使其更接近計算部件。這是未來數據處理最迫切的需求,特別是AI計算。近內存計算單元,包含乘加器和單獨的靜態內存,能讓內存和計算資源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同時,這種近內存計算單元可以構成分佈式計算架構,使大規模數據處理的效率大幅提升。

未來通信方面Intel聚焦於硅光通信。今年3月份,Intel向業界展示了一體封裝光學以太網交換機,它成功將1.6 Tbps的硅光引擎與12.8 Tbps的可編程以太網交換機進行了集成,這種一體封裝的光學器件對於25 Tbps及更高速率的交換機具備功率和密度優勢,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支持技術,Intel已經準備好為客戶提供支持。

這些重大創新,離不開Intel常年投入巨資研發的驅動作用,其研發投入在半導體行業居於首位。2019年,Intel研發投入達134億美元,佔營收比例19%。而逐一盤點Intel近期的關鍵突破,不難發現,Intel的技術之道始終追求實效與探索的平衡,正如宋繼強所說,在前瞻性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之間進行鐘擺式的發展,達到探索和實踐的平衡。

“水利萬物而不爭”的背後

Intel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王銳用“水利萬物而不爭”來概括Intel的生態之道。水利萬物,最重要在於一個“利”字,她闡釋Intel的“利”在於連接、賦能和融合

疫情後新十年,英特爾要做“自來水”生意

Intel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 王銳

Intel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一個縮影。在不同的階段,跨國公司在我國產業、經濟發展中的角色、作用是不一樣的——從投資驅動、技術驅動,還有創新驅動,既是探索者、參與者也是貢獻者。

楊旭多次強調了生態的重要性。他表示,“生態鏈是我們在中國的35年來,最正確的一個戰略。發展一定需要產業鏈整體合作,有時還需要有一些風險投資,面對未來新的技術、趨勢,要提前投資。中國企業現在有了引領全球的實力,我們也希望和中國產業一起,在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和轉型過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精尖製造是Intel在中國業務很重要的板塊。大連工廠、成都工廠,在Intel全球製造網絡中的地位和技術領先性是非常顯著的。以成都工廠為例,它不僅是Intel最大的封裝測試基地,同時通過多次升級,代表了Intel在這方面最頂尖的水平;大連工廠,從最初的芯片組業務轉型到戰略級的存儲業務,而且正在從96層的3D NAND過渡到144層的3D NAND,代表著3D NAND在全球範圍最高的密度。

“科技無國界”是楊旭強調的一個話題,他認為Intel在中國的發展,與在成都、大連的產業鏈佈局不可分割,也再一次證明半導體行業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分工協作非常專業、複雜,註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狀態。

只有真正進行全球佈局,才可以更大程度穩定製造和供應網絡體系,才可以更靈活、更有力地抗擊未來風險。

2020年是新十年的開啟,外部環境更加不確定,更需要產業界通力合作。在互聯網的上半場,即消費者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領先者。而隨著新基建的推進、5G的大發展,中國也將會成為互聯網下半場的領導者。

除了長期合作的硬件OEM和操作系統、數據庫、虛擬化等軟件提供商,隨著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一些技術提供商、雲服務提供商和行業服務提供商,他們也都將成為Intel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

不過,未來打造生態的挑戰在於:產業鏈更復雜、分工更細緻、合作需更緊密,在中國發展產業生態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要真實紮根於本土市場用戶特點和需求。不論是巨頭Intel,還是其他企業,這是他們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如何深耕生態,共同促進廣闊領域的智能創新;如何持續賦能行業,端到端推動智能應用;如何攜手合作,打造世界級的創新和突破。

新的生態還處於發展早期,只有生態高度協作才能帶來產業效益的最大化。Intel坐享數據紅利的時代仍在來路上,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